科举制度创立的影响
科举制度创立的影响如下: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士制度,在历史上存在了1300年,对我国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存在有一定合理性。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促进社会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促使人们的思想统一于儒学,结束思想混乱的局面。刺激学校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的普及,扭转了人们重文轻武、重经书轻科学的思想。
从整个发展历程看,科举制度从隋唐到宋朝,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到了明清时期,消极影响日趋明显,最终被社会所淘汰。国家只重科举取士,而忽略了学校教育。学校成为科举考试的预备机构,逐渐沦为科举的附庸。科举制度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评分具有主观性,考官受贿和考试作弊现象严重,诱骗知识分子为功名利禄学习,大部分考生将终生时间浪费在科场上。
打破出身观念
隋唐时代科举考试设科招考不论门第、地域、行业等出身,开创了选人不论出身的传统。不论门第出身,针对察举制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士族子弟坐至公卿,累代为官,社会阶层固化的问题,科举制打破了门第观念,允许士人“怀牒自进”,不辨士庶。唐代科举考试旨在选拔英彦,“士无华腴寒素”之辨,无论“流品之人”还是“寒贱之子”,都可以自由报考。
使“朝为匹夫,暮为卿相”成为现实,从而打破了魏晋以来社会阶层的壁垒,实现了社会流动,为文官队伍提供了新鲜血液。丈夫读书便是“随身宝”的观念深入人心,诸如李义府、郭正一、张九龄、韩愈等宰相、文宗均起自寒素,以进士及第改变命运。不辨行业出身,唐初科举考试限制浊吏、商贾子弟应举,但中晚唐的这种限制逐渐被打破。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科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