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是什么意思?
2023-06-12 · 国内高端的健康、美容、美体产品及服务平台
关注
展开全部
我们经常会听到中医说气血之类的词语,但是我们也不是很清楚气血到底是什么意思。那么,气血到底是什么意思?是具体存在的吗?气血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1、气血形成根源
人身赖以气血生存,缺一不可。气与血在人体的生成不但各有路径而且相辅相成。火交于水即化气,水交于火即化血。
(1)饮水化气
饮本于天阳,主化气之物,也就是我们平常喝的水在人体能转化为气,水在人体又是如何转化为气的呢?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我们喝的水先到胃,通过脾气的力量上交给肺,肺气肃降再下达于膀胱,膀胱再通过肾气的力量使之气化于周身使五脏经脉得其调养。这就是水化为气的过程。水转化为气的过程中涉及到胃、脾、肺、肾、膀胱等,它们之中任意一个功能弱了都能影响气的生成。比如:脾气不足的人不能多喝水,喝水过多不但转化不了气,还会增加脾的负担;又比如:肾气不足的人不能多喝水,喝水多小便多,不但增加肾的负担也影响气的生成。因此,不论平常还是生病时均不能盲目多喝水,多喝水并不适合于每个人!
(2)饮食化血
食是本于地阴,主化血之物。也就是说我们平常吃的食物在人体能转化为血。食物在人体又是如何转化为血的呢?食者,有形之阴质,主化汁化血,食物入胃后,得脾之运健,肝胆之疏泄则化为汁液,此时肾阴之水精循冲任入于胃,合所化之汁液,上归于心,得心火之化,遂变赤色是为血。食物转化为血的过程中涉及到胃、脾、肝胆、肾、心等,它们之中任意一个功能弱了都能影响血的生成。比如:贫血,有的是脾胃引起的,有的是肝胆有郁引起的等等,补血也需辩证施治!由此可见,补血最好的方式是好好吃饭,而粥和炖汤更是补血佳品。具体补血方法请详看中医养生之补血。
2、气是生命动力
(1)推动与调控作用
推动也包括着激发的作用。中医认为,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所有脏腑经络生理活动的进行,都要靠气的激发推动作用。如果气虚,激发推动作用减退,生长发育就会迟缓、生殖机能衰退,或者出现早衰,同时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也会减弱。另一方面,人体精、血、津液等有形物质的生成,以及血液的循环、津液的输布等,也要靠气的运动来推动,所以有“气行则血行”、“气行则水行”的说法。如果气虚,推动之力减弱,就会发生血液停滞、水液停留等各种病变。
(2)气的温煦与凉润作用
温与煦,都是“暖”的意思。气能产生热量,使人体温暖,消除寒冷,所以说气有温煦作用。人体的体温所以能维持相对恒定的状态,脏腑经络以及各组织器官所以能维持旺盛的功能活动,都要仰赖气的温煦作用。同时,人体的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也要依靠气的温煦才能运行输布,所以有“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的说法。
温煦作用属于气的阳性方面的作用,称为“阳气”。所以《医碥》说:“阳气者,温暖之气也。”阳气在人体的作用,犹如天体中普照万物的太阳,所谓“阳气者,若天与日”,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阳气不足,产热过少,就会发生虚寒性病变,表现为体温偏低,畏寒喜暖,四肢不温,脏腑的功能活动减弱,精血津液运行迟缓、代谢减弱,以及形成瘀血、痰饮、水肿等病变。
(3)气的防御作用
防御包括防护和驱逐邪气两方面的涵义《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干,即侵犯。说明气有防护邪气“致病因素”侵犯的作用。如果邪气已经侵入人体的某一部位时,正气就会聚集在该处以驱逐邪气。如《灵枢·刺节真邪篇》中所说:“邪之入于身也,有所结,气归之。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如果邪气侵入并聚结于人体的某一部位,正气就会归聚于这一部位,即使邪气深入于骨,正气也会因而聚于骨,以便驱邪外出。
(4)气的固摄作用
固是固护、保护;摄是控制、统摄。气的固摄作用是指气对体内的液态物质,如精、血、津液等,具有控制、统摄、固护,以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
如果气的固摄作用减弱,如气不摄血,就会引起各种出血;气不摄津,就会引起自汗、多汗、多尿、小便失禁、流涎、呕吐清水、腹泻滑脱等等;气不固精,就会引起遗精、滑精、早泄等病症。
气的固摄作用属于气的阴性方面的作用,与气的推动作用之间具有相反相成的关系。
(5)气的中介和气化作用
气是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人体内的各种生命信息,都可以通过气在体内升降出入的运行来感应和传递,从而构成了机体的整体联系。可以这样说:体内各脏腑之间,以及脏腑与体表相应的组织器官之间,是以经络为联系的通路,以气为信息的载体,并通过气的感应和传递,来加强联系,维护协调的。例如,在应用针灸、按摩或其他外治方法时,其对体表刺激所发出的信息,就是通过气的感应和运载而传导于内脏,从而达到调节机体生理活动,使之归于协调的。因此,气的中介作用,便是指气的感应和传导信息的作用。
至于气化,则是指通过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变化。说得具体些,气化就是由于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体内物质和能量新陈代谢的过程,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例如,饮食水谷化生水谷之精(包括津液和精微),水谷之精可转化为血液,充养先天之精;津液化生汗和尿液;精微化生为气,气化为能量、热量;气又化生精并分化为脏腑之气和经气等等,都属于气化的具体体现。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化的前提是气必须运动,否则就谈不到气化。也就是说,气化离不开气机,气机正常才能保证气化正常。或者说,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条件和根本。从另一方面说,气化过程中又时时体现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因此,气机与气化,分之为二,合之为一,共同维持着生命活动的有序进行。
3、血是生命支柱
(1)血的作用
血是构成年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称为“血府”,起着约束血液运行的作用。血液在脉管中的流动是循环往复、不歇不止的,从而才能发挥其对全身的营养和滋润作用,为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提供营养物质。人体任何部位缺少了血液的供养,都会导致其生理功能的紊乱以及组织结构的损伤,严重的缺血还能危及生命。
(2)淤血形成
血液在脉中运行的过程中,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而迟滞或停积,就会形成瘀血;如果由于外伤等原因,血液逸出脉外而出血,则称为“离经之血”。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或消散,也会变为瘀血。所以,离经之血及瘀血都不再具有正常血液的生理功能。
(3)血的形成
血是怎样生成的?这要从两方面来说明。一是血液生成的物质基础;二是血液生成与相关脏腑的关系。
血液生成的最基本物质就是饮食水谷。《灵枢·决气》篇的一段话最能说明这一点:“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中焦,即脾胃。“受气”的“气”,指的饮食水谷,又称“谷气”。脾胃接受并消化饮食物,进而吸收了其中的精微(营养)物质,也就是“汁”。这里所说的“汁”,主要包括水谷精微中的浓厚部分,也即化生营气的精专部分,以及有营养作用的津液(水液)。两者进入血脉之中,即变化为赤色的血液。
可见,由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和津液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亦是血液构成的主要成分。化生血的另一基本物质是肾精。因为精与血之间具有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的关系,所以肾精充足就可以化为肝血以充实血液。
以上说明,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气、津液及肾精是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而三者归纳起来,又不外先天之精与水谷之精。因此也可以说,血液生成的物质来源不外乎先天和后天两方面。二者互相支持,缺一不可。
血液的化生是在多个脏腑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之相关的脏腑包括脾、胃、心、肺、肾等。
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是水谷精微,而化生水谷精微的关键脏腑是脾胃,所以历来就有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的说法。首先是胃能受纳饮食,“饮食多自能生血,饮食少则血不生”(《医门法律》)。再就是脾的运化吸收功能要正常。因为“,胃中水谷之精气,借脾之运化成血”(《医碥》)。如果脾胃功能虚弱或失调,就会影响饮食,使营养摄入不足,久之便会形成血虚的病理变化。因此,临床治疗血虚证,先要注意调理脾胃,以助其运化。
心肺在血液生成过程中的作用是,先由脾胃将水谷之精微(营气和津液)上输于肺,与肺所吸入的清(氧)气相结合,然后再灌注于心脉,在心气的作用下变化成赤色的血液。正是由于肺的呼浊吸清作用,才能使浊血、暗血变成新鲜血液。也正是因为血的生成要经过心气的化赤作用,才有“心生血”的理论。
1、气血形成根源
人身赖以气血生存,缺一不可。气与血在人体的生成不但各有路径而且相辅相成。火交于水即化气,水交于火即化血。
(1)饮水化气
饮本于天阳,主化气之物,也就是我们平常喝的水在人体能转化为气,水在人体又是如何转化为气的呢?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我们喝的水先到胃,通过脾气的力量上交给肺,肺气肃降再下达于膀胱,膀胱再通过肾气的力量使之气化于周身使五脏经脉得其调养。这就是水化为气的过程。水转化为气的过程中涉及到胃、脾、肺、肾、膀胱等,它们之中任意一个功能弱了都能影响气的生成。比如:脾气不足的人不能多喝水,喝水过多不但转化不了气,还会增加脾的负担;又比如:肾气不足的人不能多喝水,喝水多小便多,不但增加肾的负担也影响气的生成。因此,不论平常还是生病时均不能盲目多喝水,多喝水并不适合于每个人!
(2)饮食化血
食是本于地阴,主化血之物。也就是说我们平常吃的食物在人体能转化为血。食物在人体又是如何转化为血的呢?食者,有形之阴质,主化汁化血,食物入胃后,得脾之运健,肝胆之疏泄则化为汁液,此时肾阴之水精循冲任入于胃,合所化之汁液,上归于心,得心火之化,遂变赤色是为血。食物转化为血的过程中涉及到胃、脾、肝胆、肾、心等,它们之中任意一个功能弱了都能影响血的生成。比如:贫血,有的是脾胃引起的,有的是肝胆有郁引起的等等,补血也需辩证施治!由此可见,补血最好的方式是好好吃饭,而粥和炖汤更是补血佳品。具体补血方法请详看中医养生之补血。
2、气是生命动力
(1)推动与调控作用
推动也包括着激发的作用。中医认为,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所有脏腑经络生理活动的进行,都要靠气的激发推动作用。如果气虚,激发推动作用减退,生长发育就会迟缓、生殖机能衰退,或者出现早衰,同时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也会减弱。另一方面,人体精、血、津液等有形物质的生成,以及血液的循环、津液的输布等,也要靠气的运动来推动,所以有“气行则血行”、“气行则水行”的说法。如果气虚,推动之力减弱,就会发生血液停滞、水液停留等各种病变。
(2)气的温煦与凉润作用
温与煦,都是“暖”的意思。气能产生热量,使人体温暖,消除寒冷,所以说气有温煦作用。人体的体温所以能维持相对恒定的状态,脏腑经络以及各组织器官所以能维持旺盛的功能活动,都要仰赖气的温煦作用。同时,人体的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也要依靠气的温煦才能运行输布,所以有“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的说法。
温煦作用属于气的阳性方面的作用,称为“阳气”。所以《医碥》说:“阳气者,温暖之气也。”阳气在人体的作用,犹如天体中普照万物的太阳,所谓“阳气者,若天与日”,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阳气不足,产热过少,就会发生虚寒性病变,表现为体温偏低,畏寒喜暖,四肢不温,脏腑的功能活动减弱,精血津液运行迟缓、代谢减弱,以及形成瘀血、痰饮、水肿等病变。
(3)气的防御作用
防御包括防护和驱逐邪气两方面的涵义《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干,即侵犯。说明气有防护邪气“致病因素”侵犯的作用。如果邪气已经侵入人体的某一部位时,正气就会聚集在该处以驱逐邪气。如《灵枢·刺节真邪篇》中所说:“邪之入于身也,有所结,气归之。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如果邪气侵入并聚结于人体的某一部位,正气就会归聚于这一部位,即使邪气深入于骨,正气也会因而聚于骨,以便驱邪外出。
(4)气的固摄作用
固是固护、保护;摄是控制、统摄。气的固摄作用是指气对体内的液态物质,如精、血、津液等,具有控制、统摄、固护,以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
如果气的固摄作用减弱,如气不摄血,就会引起各种出血;气不摄津,就会引起自汗、多汗、多尿、小便失禁、流涎、呕吐清水、腹泻滑脱等等;气不固精,就会引起遗精、滑精、早泄等病症。
气的固摄作用属于气的阴性方面的作用,与气的推动作用之间具有相反相成的关系。
(5)气的中介和气化作用
气是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人体内的各种生命信息,都可以通过气在体内升降出入的运行来感应和传递,从而构成了机体的整体联系。可以这样说:体内各脏腑之间,以及脏腑与体表相应的组织器官之间,是以经络为联系的通路,以气为信息的载体,并通过气的感应和传递,来加强联系,维护协调的。例如,在应用针灸、按摩或其他外治方法时,其对体表刺激所发出的信息,就是通过气的感应和运载而传导于内脏,从而达到调节机体生理活动,使之归于协调的。因此,气的中介作用,便是指气的感应和传导信息的作用。
至于气化,则是指通过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变化。说得具体些,气化就是由于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体内物质和能量新陈代谢的过程,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例如,饮食水谷化生水谷之精(包括津液和精微),水谷之精可转化为血液,充养先天之精;津液化生汗和尿液;精微化生为气,气化为能量、热量;气又化生精并分化为脏腑之气和经气等等,都属于气化的具体体现。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化的前提是气必须运动,否则就谈不到气化。也就是说,气化离不开气机,气机正常才能保证气化正常。或者说,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条件和根本。从另一方面说,气化过程中又时时体现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因此,气机与气化,分之为二,合之为一,共同维持着生命活动的有序进行。
3、血是生命支柱
(1)血的作用
血是构成年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称为“血府”,起着约束血液运行的作用。血液在脉管中的流动是循环往复、不歇不止的,从而才能发挥其对全身的营养和滋润作用,为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提供营养物质。人体任何部位缺少了血液的供养,都会导致其生理功能的紊乱以及组织结构的损伤,严重的缺血还能危及生命。
(2)淤血形成
血液在脉中运行的过程中,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而迟滞或停积,就会形成瘀血;如果由于外伤等原因,血液逸出脉外而出血,则称为“离经之血”。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或消散,也会变为瘀血。所以,离经之血及瘀血都不再具有正常血液的生理功能。
(3)血的形成
血是怎样生成的?这要从两方面来说明。一是血液生成的物质基础;二是血液生成与相关脏腑的关系。
血液生成的最基本物质就是饮食水谷。《灵枢·决气》篇的一段话最能说明这一点:“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中焦,即脾胃。“受气”的“气”,指的饮食水谷,又称“谷气”。脾胃接受并消化饮食物,进而吸收了其中的精微(营养)物质,也就是“汁”。这里所说的“汁”,主要包括水谷精微中的浓厚部分,也即化生营气的精专部分,以及有营养作用的津液(水液)。两者进入血脉之中,即变化为赤色的血液。
可见,由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和津液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亦是血液构成的主要成分。化生血的另一基本物质是肾精。因为精与血之间具有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的关系,所以肾精充足就可以化为肝血以充实血液。
以上说明,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气、津液及肾精是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而三者归纳起来,又不外先天之精与水谷之精。因此也可以说,血液生成的物质来源不外乎先天和后天两方面。二者互相支持,缺一不可。
血液的化生是在多个脏腑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之相关的脏腑包括脾、胃、心、肺、肾等。
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是水谷精微,而化生水谷精微的关键脏腑是脾胃,所以历来就有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的说法。首先是胃能受纳饮食,“饮食多自能生血,饮食少则血不生”(《医门法律》)。再就是脾的运化吸收功能要正常。因为“,胃中水谷之精气,借脾之运化成血”(《医碥》)。如果脾胃功能虚弱或失调,就会影响饮食,使营养摄入不足,久之便会形成血虚的病理变化。因此,临床治疗血虚证,先要注意调理脾胃,以助其运化。
心肺在血液生成过程中的作用是,先由脾胃将水谷之精微(营气和津液)上输于肺,与肺所吸入的清(氧)气相结合,然后再灌注于心脉,在心气的作用下变化成赤色的血液。正是由于肺的呼浊吸清作用,才能使浊血、暗血变成新鲜血液。也正是因为血的生成要经过心气的化赤作用,才有“心生血”的理论。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