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3000字读后感,越快越好,,谢谢
7个回答
展开全部
学习力行《弟子规》,感受传统文化经典
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会呢?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
学了《弟子规》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对它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其中的 “入则孝” 、“出则悌” 、“谨” 、“信” 、“泛爱众” 、“亲仁” 、“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 ,就是通常说的“道德” 。在学习《弟子规》的同时我也反复拜读了蔡礼旭老师的《幸福美满的人生》这一宝书,越读越感到它的确是人生智慧处世宝典。蔡老师的“道”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德”是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背做人的原则。其精髓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关系。它教我们如何修身,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一读,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当中。
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才发现,以前自己习以为常或自己认为对的言行,原来都这样或那样地存在着不足。
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我在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
我想起了谁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若你:
播下思想的种子,便收获文字;
播下文字的种子,便收获行为;
播下行为的种子,便收获习惯;
播下习惯的种子,便收获人格;
播下人格的种子,便收获命运。
学习了《弟子规》,被它所蕴藏的深厚内涵而打动,由于自己的无知,错误地理解了很多圣贤的教诲,我甚至叛逆地将一些传统文化看成封建糟粕。 以前,我从来没有真正感到过“我们是骄傲的中华儿女”。觉得那是一句空口号。而此时我才明白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真正原因;中华民族让世界人民喜爱的真正原因:因为我们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一代代贤良的中华儿女!我们是“礼仪之邦”。讲究礼仪、广结朋友、谦虚仁慈......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华儿女那么多优秀的品德。可是为什么有报道:在巴黎圣母院有用汉语写的“请勿大声喧哗”;在泰国皇宫厕所中也要写上“请便后冲厕”;在美国的珍珠港,垃圾筒上赫然写着“请把垃圾丢在此”......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平已经下降到了最低点!这也让我想起了“马加爵事件”,为什么一位头脑聪明,曾经在全国竞赛中获奖的大学生会对曾经讥笑他的室友下此毒手?其中有一位室友因为曾经主动帮助马加爵盛过一回饭而幸免遇难。这引起了社会上对于青少年道德问题的广泛讨论与关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认识到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方面,就应该从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做起,弥补上。以便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走上社会后,不会因为道德的欠缺而遭受挫折和失败。
《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像画画,让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发挥想象创作是不会创作出一幅优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凭着自己的意愿任意胡为,那他不会被别人接受,他的人生不会快乐。我也没有接受过正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真心希望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因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语文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我是感受越来越深。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现在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当今,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会呢?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
学了《弟子规》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对它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其中的 “入则孝” 、“出则悌” 、“谨” 、“信” 、“泛爱众” 、“亲仁” 、“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 ,就是通常说的“道德” 。在学习《弟子规》的同时我也反复拜读了蔡礼旭老师的《幸福美满的人生》这一宝书,越读越感到它的确是人生智慧处世宝典。蔡老师的“道”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德”是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背做人的原则。其精髓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关系。它教我们如何修身,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一读,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当中。
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才发现,以前自己习以为常或自己认为对的言行,原来都这样或那样地存在着不足。
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我在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
我想起了谁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若你:
播下思想的种子,便收获文字;
播下文字的种子,便收获行为;
播下行为的种子,便收获习惯;
播下习惯的种子,便收获人格;
播下人格的种子,便收获命运。
学习了《弟子规》,被它所蕴藏的深厚内涵而打动,由于自己的无知,错误地理解了很多圣贤的教诲,我甚至叛逆地将一些传统文化看成封建糟粕。 以前,我从来没有真正感到过“我们是骄傲的中华儿女”。觉得那是一句空口号。而此时我才明白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真正原因;中华民族让世界人民喜爱的真正原因:因为我们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一代代贤良的中华儿女!我们是“礼仪之邦”。讲究礼仪、广结朋友、谦虚仁慈......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华儿女那么多优秀的品德。可是为什么有报道:在巴黎圣母院有用汉语写的“请勿大声喧哗”;在泰国皇宫厕所中也要写上“请便后冲厕”;在美国的珍珠港,垃圾筒上赫然写着“请把垃圾丢在此”......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平已经下降到了最低点!这也让我想起了“马加爵事件”,为什么一位头脑聪明,曾经在全国竞赛中获奖的大学生会对曾经讥笑他的室友下此毒手?其中有一位室友因为曾经主动帮助马加爵盛过一回饭而幸免遇难。这引起了社会上对于青少年道德问题的广泛讨论与关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认识到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方面,就应该从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做起,弥补上。以便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走上社会后,不会因为道德的欠缺而遭受挫折和失败。
《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像画画,让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发挥想象创作是不会创作出一幅优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凭着自己的意愿任意胡为,那他不会被别人接受,他的人生不会快乐。我也没有接受过正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真心希望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因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语文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我是感受越来越深。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现在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当今,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展开全部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正文 第一讲 规矩的作用(1)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10-8-10 8:17:57 本章字数:708
第一讲 规矩的作用
《弟子规》是继《三字经》之后,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的又一重要读本。《弟子规》告诉孩子们,按照圣人孔子的儒家思想,应该遵守哪些规矩。那么对于学习了众多知识与技能的现代年轻人来说,懂得规矩的重要性又在哪里呢?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1}圣人:指儒家创始人孔子。
{2}训:教导,教诲。
{3}悌:指弟弟服从兄长。
{4}谨:出言慎重,寡言。
{5}信:诚信。
{6}文:文化知识或文献典籍,泛指一切学问。
《弟子规》是一本只有一千来字的小册子,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思想,都包含在《弟子规》中,它们有明确的行为规范。那么这些行为规范,对于现代人会有什么作用呢?《弟子规》为什么会引起众多现代人的重视?《弟子规》的作者是谁?成书于哪个年代?其中都有哪些严格的规定?又是什么原因,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弟子规》呢?
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弟子规》。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弟子规》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与《百家讲坛》讲过的《论语》、《庄子》、《老子》相比,《弟子规》是无法算作可以供奉在庙堂之中的经典之作的。哪怕跟《三字经》相比,《弟子规》从历史悠久的角度也没得比。《三字经》出现在南宋,至今有七八百年历史,而《弟子规》什么时候才出现的呢?是在清朝康熙年间。所以,在动辄上千年历史的中国古籍当中,《弟子规》连小弟弟都排不上。
正文 第一讲 规矩的作用(2)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10-8-10 8:18:00 本章字数:1009
《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生卒年不详。一般认为这位李夫子是公元1662年出生,公元1722年去世,换句话说,活了六十岁。但是,也有人说,他活了八十三岁。前后相差二十三年,这充分说明当时社会对他就没有什么明确的记载。如果是个大人物,史书上不仅会详细地记载着他的出生年月日,而且还有他的生辰八字。李夫子终其一生,获得的最高学位是秀才,此后再也没有高中过,举人没考取过,进士更跟他没关系,更别说什么状元、榜眼、探花了,这些都跟他没关系。
在当时,一个秀才能干什么?教书啊!秀才不是举人,举人老爷有的时候可以当官,进士也可以当官。唯有秀才只能教书,还教不了什么好书,也当不了什么书院的山长,只能开个私塾。
这位李先生为什么写得出《弟子规》?那是因为他毕生研究《大学》、《中庸》,虽然李夫子学位不高、学历不高,但是,有的时候好多科举不成功的人恰恰学有所成,这位李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科举道路上,他是一个失败者,但是,在研究《大学》、《中庸》的领域里,他却颇有建树,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学者。后来,他创办了一所学校,叫敦复斋,起一个斋号讲学。李先生讲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听课,久而久之,他就被人尊称为李夫子。所以,我们称李先生是清朝早期杰出的教育家和学者,这一点是不为过的,这个称号他也是当得起的。
后来,这位老夫子根据传统对蒙童的规范方面的要求,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书实践,写成了一本教育孩子、启蒙孩子的书,叫《训蒙文》。训者,教训也;蒙者,启蒙也。
当然,这位老夫子还有好多研究“四书”的作品,而且他在研究《大学》、《中庸》这样的著作之余,还坚持写诗。也许是特别喜欢水仙花的缘故,他曾经写了上百首歌颂水仙花的诗歌,后来结集为《水仙百咏》。现在,这本书在全国两个地方藏着,一个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另一个是他的家乡山西省图书馆。
那么,在他那么多的著作里面,哪部作品流传最广呢?不用说,就是《训蒙文》。
既然李毓秀先生是《弟子规》的作者,又为什么说在他留下的众多著作里,流传最广的是《训蒙文》呢?如果说《训蒙文》和《弟子规》是同一部书,那么《训蒙文》是怎样变成《弟子规》的呢?
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训蒙文》,那么《训蒙文》后来怎么会叫做《弟子规》的呢?
正文 第一讲 规矩的作用(3)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10-8-10 8:18:03 本章字数:869
那是因为后来有一个学者在《训蒙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并把书名改为《弟子规》。从此之后,这本书在一些私塾里面开始广泛流行。如此说来,这个人该算是《弟子规》的大功臣了。
有意思的是,大家现在到书店里买的《弟子规》有几十种版本,虽然原著都是李毓秀,但修订者居然有两个人,一个叫贾有仁,一个叫贾存仁,两个名字仅一字之差。现在几乎一半版本说《弟子规》是贾有仁校订的,还有一半版本说是贾存仁校订的。孰对孰错,我想应该是贾存仁,至于这里面的考据就不用说了,太复杂,应该是贾存仁先生校订的。
一部并不古老,作者和修订者又不是鼎鼎大名的《弟子规》,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呢?这当然是由这本书本身决定的。
《弟子规》是从《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开始的,讲的正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四个字:孝、悌、仁、爱。《弟子规》是按照三字一句的押韵形式写成的,毋庸置疑,这一点肯定是学习《三字经》。《弟子规》全文仅仅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对孩子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弟子规》的文字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朴实无华,说理透彻,循循善诱,内容又来自于中国传统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所以影响非常之大。从清朝中晚期开始,这本书就成为广泛流传的儿童读本和启蒙读物,几乎可以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相媲美。
这样的一部书,正是我们今天迫切需要的,用来教育孩子、使之形成良好行为规范的传统教材。那么,对这样一位先贤,我们怎能不怀抱一种感恩之情,怎能不去好好地诵读他的作品呢?
《弟子规》是二三百年前,在私塾教育中对孩子们行为规范的一种要求,而现代教育与私塾教育完全不同,社会变了,教育制度变了,孩子们也变了,但是为什么说,《弟子规》是今天迫切需要的,用来教育孩子的好教材呢?
从哪里开始讲《弟子规》呢?我想讲一个故事开始我们对《弟子规》的学习。
正文 第一讲 规矩的作用(4)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10-8-10 8:18:04 本章字数:949
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北京平谷区金海湖派出所。这个派出所有一位非常优秀的所长,叫耿国艳。耿所长在平谷区当了二十多年警察,平时特别关注辖区内发生的青少年案件,但他觉得仅仅靠日常的这些治安管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就在业余时间主动承担起给辖区十几所中小学讲课的任务。他去讲什么课?讲法治课。有一天晚上,耿所长在值班的时候,也不知道从哪里扽(d n)了一本古书来,打开一看,突然发现,自己在上法治课时绞尽脑汁想总结出来的话,全都在这部书里。这是一部什么书呢?它就是《弟子规》。
从此以后,耿所长就开始尝试着讲《弟子规》。这一讲不得了,每次听课的人数,少则七八百,多则一两千。时间久了,耿所长发现,很多家长也陪着孩子静静地坐在下面听他讲《弟子规》。有一天,耿所长讲课中随口吟诵了一两句《弟子规》中的话,结果发现全场几百个孩子都跟着他朗诵起来。从此之后,耿所长意识到,对那些因为不懂规矩而造成的过错、违法、犯罪行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他们从小养成一种守规矩、守规范、懂道理的习惯。后来,他就越来越有意识地在辖区内的法治课和道德规范课上用《弟子规》做教材。不久,他发现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众所周知,一个社会,如果人民道德水平高,行为规范好,这个社会的矛盾和犯罪就会减少,生活就会更加和谐。当金海湖派出所的耿所长,开始用《弟子规》对辖区内的居民和孩子们进行道德教育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这些意想不到的效果,都是什么呢?
在他辖区的金海湖畔有一个村庄叫中心村,中心村里面有两位街坊常年闹矛盾,而且这个矛盾历史悠久,平均每年要大打出手七八次。屡次调解,屡次处罚,但依然没有效果。
有一次,耿所长又去调解,调解到最后,随口说了句:“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句话出自《弟子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但凡是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要相互关爱。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片大地上,何必为了一点小事,彼此反目成仇呢?耿所长没想到,就这十二个字,四句话,彻底解决了他辖区之内一个老大难:一对街坊多年不能解决的问题。从此往后,这对街坊成了模范街坊,相互关爱,再也没有打过架,再也没有闹到派出所来。
正文 第一讲 规矩的作用(5)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10-8-10 8:18:06 本章字数:1378
还有一件事,有一次耿所长到学校讲《弟子规》,讲完《弟子规》后他对孩子们说,你们知不知道,一个人去世以后,通过其骨骸,我一眼就能分辨出其生前的性别。孩子们当然很惊讶,这怎么能看出来?他说:我告诉大家,白颜色的是男的,灰颜色比较暗淡的是做了妈妈的女性的,因为妈妈把自己的营养给了孩子,所以妈妈的骨头是比较灰淡的。讲完以后,他回到派出所,过了一两天,突然收到了一封信,写信的是学校里一个娇宠无比的女孩,她在信中说道:“所长叔叔,您讲的《弟子规》,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突然意识到,我对妈妈说话的时候,都是‘你’:妈妈,你给我倒杯水;妈妈,你给我点零花钱;妈妈,你给我去买张游戏卡。听完您的讲课后,我突然发现,我用‘您’来称呼妈妈了。我再也没有用命令的语气去跟妈妈说话,我突然觉得应该用一种商量的语气,一种请求的语气去和妈妈说话。因为您讲的《弟子规》感动了我。”这个女孩子后来成了这所学校最优秀的学生。
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只想告诉大家一件事情,我们要不要读《弟子规》?我想答案已经非常清楚了。
也许大家会感到好奇,小小的《弟子规》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作用?现在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是很多家长最关心的,一个被娇宠惯了的小姑娘,为什么学习了《弟子规》之后,就开始懂得感念父母之恩了呢?
我们发现,日常生活中我们做家长的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和身体健康,但是我们忽略了什么呢?让步了什么呢?说到底,我们不重视的和我们让步的恰恰是孩子的规矩。孩子在社会上成长,最终要步入社会,遵循社会的规矩,那么这个孩子从小是否讲规矩、懂规矩呢?
我的孩子在出生前,我父亲就天天合不拢嘴,因为他知道自己要做爷爷了,这是一个辈分的提升,是很重要的。那两天,他笑得很灿烂,我从小到大很难看到我爸爸的笑脸,现在才知道,我爸爸原来会笑的。有一次,我实在看不过他太高兴的样子,就跟他说:老爷子,您别高兴得太早。老爷子说:为什么不高兴啊?我说:等您有了孙子,您可别以为您是爷爷;等您有了孙子,很可能您就是“孙子”,而孙子就是“爷爷”了。后来的事实是,我小时候不能做的事情,我儿子都能做;我小时候做错的事情,我父亲当时都要教训我一顿,教训不听,还要弄两下,但现在是我儿子在做,我父亲就满脸堆笑,说:可爱啊,乖啊,这孩子怎么这么能干,这么聪明等。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现在家庭结构改变了,目前的独生子女有一亿多,一个孩子从小最起码有六个大人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我们往往会注意孩子读书有没有超过别人?今天怎么考九十九分?为什么不考一百分?孩子的身体是不是好啊?各种营养有没有跟上?但是我们忽略的恰恰是孩子懂不懂规矩、守不守规矩,用一句大白话来讲,懂不懂礼貌,懂不懂怎么做人,懂不懂怎么待人接物。孩子应该从小养成懂规矩、守规矩的良好习惯,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礼仪规范接触社会,进入社会,乃至为社会服务。如果我们现在束手无策,或者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怎么办?那么,只有按照我们一贯的思路,按照我们人类的共同经验:当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办法和一条更好的路径时,我们就要回过头去,回到先民的智慧当中去,回到我们的传统当中去,看看我们的先民留下了什么遗产给我们,看看我们的先民的那些智慧,今天是否依然能够继承。
正文 第一讲 规矩的作用(6)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10-8-10 8:18:10 本章字数:965
《弟子规》毫无疑问就是我们先民留下的文化遗产,就是我们培养孩子尊重规矩、遵守规矩、在社会公认的规范下健康成长的良好资源。这位派出所的耿所长,非常值得我们尊敬,他就是在当代社会活用《弟子规》的典范。
近年来,《弟子规》在全国各地都得到重视,许多企业招进很多学历很高文凭很硬的大学生,可是后来发现这些大学生知识没问题,技能也没问题,就是不怎么懂规矩,不怎么守规矩。那么,你怎么能指望这样的人来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呢?于是,选择《弟子规》进行员工培训,这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它的有效性,已经被许多成功经验所证明。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年轻人如果不懂规矩,将会遇到许多麻烦和困难,那么《弟子规》里面,究竟为年轻人规定了哪些行为规范?一本二三百年前的小册子,为什么对现代社会的人还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呢?
在读《弟子规》之前,我首先给大家推荐一种熟读《弟子规》的方法。每天背上四到六句,或者八句。这样的话,一周我们就可以背四十多句。到了周末,再把前面背的四十多句重新温习一遍,这就是古人讲的温书。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弟子规》开篇的八句是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八句出自《论语·学而》,接着从孔夫子的话讲起。
什么叫弟子?弟子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指年幼的孩子叫弟子,儿童和少年都可以算弟子;还有一层意思,指学生。这两层意思在《弟子规》里面都有。但是以前大多指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强调规矩要从小养成。作者首先声明:“弟子规,圣人训。”意思是说:《弟子规》这部书里面的道理,并不是我独创的,而是圣人传下来。那么圣人是谁呢?孔圣人,孔夫子。这八句的意思很清楚:孩子,我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爱兄长,说话要恭敬、谨慎、诚信,要博爱大众,亲近仁义的学说,亲近有道德的人。这样去努力实践,假如你还觉得有多余的体力、有多余的能力、有多余的时间,那么再去读其他的书,再去讲求其他的学问。学文在这里,并不仅仅是学文字,也不仅仅是学文学,这个学文,泛指一切学问。中国的传统,把做人的大原则和大规矩,放在第一位,要求孩子首先树立一个观念,要做一个有原则的人,一个符合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准则的人,这个是最重要的。
正文 第一讲 规矩的作用(7)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10-8-10 8:18:11 本章字数:836
有的人,也许没有读过书,也许不识字,但是,这不妨碍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我们中国历来是把基本的道德规范准则放在知识之前,这是第一位的。我们一直认为,只有当一个人在道德规范准则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他的知识才越多越好。否则,一个坏人知识越多,他的危害性就越大。《大西洋底来的人》里面有个博士叫舒拔,他是一位科学天才,非常有才华,但是天天想的居然是如何毁灭人类,摧毁地球。然而,我们今天实际上把孩子的学习知识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忽略了孩子为人处世的规范和准则。这一点,是非常不妥当的,今天我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频频出现让人担忧的局面,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把次序颠倒了。
《弟子规》的总叙,不仅是以孔子和《论语》里面的话为依据,讲述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实际上还有个作用,那就是它是整部《弟子规》的纲领。我们马上就会看到,整部《弟子规》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个字,恰恰分成八个部分。哪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叙,就是刚才讲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八句。
第二部分讲“入则孝”。
第三部分讲“出则悌”。
第四部分讲“谨”。
第五部分讲“信”。
第六部分讲“泛爱众”。
第七部分讲“亲仁”。
第八部分讲“余力学文”。
可见古人在写一部书的时候,是如何地用心思,如何地考虑周详,哪怕是一部对孩子启蒙用的书,也要考虑到结构方面、层次方面,根据儒家根本典籍《论语》做到了层层安排,环环相扣,相互呼应。我想,也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弟子规》拥有超强的生命力。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弟子规》的第一部分,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入则孝”。“入则孝”除了作为孩子对自己父母长辈的一种敬爱,一种感恩,一种行为准则以外,它还有哪些教育功能,还能培养孩子们哪些社会规范?请大家听下一讲。
正文 第一讲 规矩的作用(1)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10-8-10 8:17:57 本章字数:708
第一讲 规矩的作用
《弟子规》是继《三字经》之后,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的又一重要读本。《弟子规》告诉孩子们,按照圣人孔子的儒家思想,应该遵守哪些规矩。那么对于学习了众多知识与技能的现代年轻人来说,懂得规矩的重要性又在哪里呢?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1}圣人:指儒家创始人孔子。
{2}训:教导,教诲。
{3}悌:指弟弟服从兄长。
{4}谨:出言慎重,寡言。
{5}信:诚信。
{6}文:文化知识或文献典籍,泛指一切学问。
《弟子规》是一本只有一千来字的小册子,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思想,都包含在《弟子规》中,它们有明确的行为规范。那么这些行为规范,对于现代人会有什么作用呢?《弟子规》为什么会引起众多现代人的重视?《弟子规》的作者是谁?成书于哪个年代?其中都有哪些严格的规定?又是什么原因,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弟子规》呢?
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弟子规》。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弟子规》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与《百家讲坛》讲过的《论语》、《庄子》、《老子》相比,《弟子规》是无法算作可以供奉在庙堂之中的经典之作的。哪怕跟《三字经》相比,《弟子规》从历史悠久的角度也没得比。《三字经》出现在南宋,至今有七八百年历史,而《弟子规》什么时候才出现的呢?是在清朝康熙年间。所以,在动辄上千年历史的中国古籍当中,《弟子规》连小弟弟都排不上。
正文 第一讲 规矩的作用(2)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10-8-10 8:18:00 本章字数:1009
《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生卒年不详。一般认为这位李夫子是公元1662年出生,公元1722年去世,换句话说,活了六十岁。但是,也有人说,他活了八十三岁。前后相差二十三年,这充分说明当时社会对他就没有什么明确的记载。如果是个大人物,史书上不仅会详细地记载着他的出生年月日,而且还有他的生辰八字。李夫子终其一生,获得的最高学位是秀才,此后再也没有高中过,举人没考取过,进士更跟他没关系,更别说什么状元、榜眼、探花了,这些都跟他没关系。
在当时,一个秀才能干什么?教书啊!秀才不是举人,举人老爷有的时候可以当官,进士也可以当官。唯有秀才只能教书,还教不了什么好书,也当不了什么书院的山长,只能开个私塾。
这位李先生为什么写得出《弟子规》?那是因为他毕生研究《大学》、《中庸》,虽然李夫子学位不高、学历不高,但是,有的时候好多科举不成功的人恰恰学有所成,这位李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科举道路上,他是一个失败者,但是,在研究《大学》、《中庸》的领域里,他却颇有建树,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学者。后来,他创办了一所学校,叫敦复斋,起一个斋号讲学。李先生讲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听课,久而久之,他就被人尊称为李夫子。所以,我们称李先生是清朝早期杰出的教育家和学者,这一点是不为过的,这个称号他也是当得起的。
后来,这位老夫子根据传统对蒙童的规范方面的要求,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书实践,写成了一本教育孩子、启蒙孩子的书,叫《训蒙文》。训者,教训也;蒙者,启蒙也。
当然,这位老夫子还有好多研究“四书”的作品,而且他在研究《大学》、《中庸》这样的著作之余,还坚持写诗。也许是特别喜欢水仙花的缘故,他曾经写了上百首歌颂水仙花的诗歌,后来结集为《水仙百咏》。现在,这本书在全国两个地方藏着,一个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另一个是他的家乡山西省图书馆。
那么,在他那么多的著作里面,哪部作品流传最广呢?不用说,就是《训蒙文》。
既然李毓秀先生是《弟子规》的作者,又为什么说在他留下的众多著作里,流传最广的是《训蒙文》呢?如果说《训蒙文》和《弟子规》是同一部书,那么《训蒙文》是怎样变成《弟子规》的呢?
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训蒙文》,那么《训蒙文》后来怎么会叫做《弟子规》的呢?
正文 第一讲 规矩的作用(3)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10-8-10 8:18:03 本章字数:869
那是因为后来有一个学者在《训蒙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并把书名改为《弟子规》。从此之后,这本书在一些私塾里面开始广泛流行。如此说来,这个人该算是《弟子规》的大功臣了。
有意思的是,大家现在到书店里买的《弟子规》有几十种版本,虽然原著都是李毓秀,但修订者居然有两个人,一个叫贾有仁,一个叫贾存仁,两个名字仅一字之差。现在几乎一半版本说《弟子规》是贾有仁校订的,还有一半版本说是贾存仁校订的。孰对孰错,我想应该是贾存仁,至于这里面的考据就不用说了,太复杂,应该是贾存仁先生校订的。
一部并不古老,作者和修订者又不是鼎鼎大名的《弟子规》,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呢?这当然是由这本书本身决定的。
《弟子规》是从《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开始的,讲的正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四个字:孝、悌、仁、爱。《弟子规》是按照三字一句的押韵形式写成的,毋庸置疑,这一点肯定是学习《三字经》。《弟子规》全文仅仅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对孩子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弟子规》的文字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朴实无华,说理透彻,循循善诱,内容又来自于中国传统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所以影响非常之大。从清朝中晚期开始,这本书就成为广泛流传的儿童读本和启蒙读物,几乎可以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相媲美。
这样的一部书,正是我们今天迫切需要的,用来教育孩子、使之形成良好行为规范的传统教材。那么,对这样一位先贤,我们怎能不怀抱一种感恩之情,怎能不去好好地诵读他的作品呢?
《弟子规》是二三百年前,在私塾教育中对孩子们行为规范的一种要求,而现代教育与私塾教育完全不同,社会变了,教育制度变了,孩子们也变了,但是为什么说,《弟子规》是今天迫切需要的,用来教育孩子的好教材呢?
从哪里开始讲《弟子规》呢?我想讲一个故事开始我们对《弟子规》的学习。
正文 第一讲 规矩的作用(4)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10-8-10 8:18:04 本章字数:949
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北京平谷区金海湖派出所。这个派出所有一位非常优秀的所长,叫耿国艳。耿所长在平谷区当了二十多年警察,平时特别关注辖区内发生的青少年案件,但他觉得仅仅靠日常的这些治安管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就在业余时间主动承担起给辖区十几所中小学讲课的任务。他去讲什么课?讲法治课。有一天晚上,耿所长在值班的时候,也不知道从哪里扽(d n)了一本古书来,打开一看,突然发现,自己在上法治课时绞尽脑汁想总结出来的话,全都在这部书里。这是一部什么书呢?它就是《弟子规》。
从此以后,耿所长就开始尝试着讲《弟子规》。这一讲不得了,每次听课的人数,少则七八百,多则一两千。时间久了,耿所长发现,很多家长也陪着孩子静静地坐在下面听他讲《弟子规》。有一天,耿所长讲课中随口吟诵了一两句《弟子规》中的话,结果发现全场几百个孩子都跟着他朗诵起来。从此之后,耿所长意识到,对那些因为不懂规矩而造成的过错、违法、犯罪行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他们从小养成一种守规矩、守规范、懂道理的习惯。后来,他就越来越有意识地在辖区内的法治课和道德规范课上用《弟子规》做教材。不久,他发现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众所周知,一个社会,如果人民道德水平高,行为规范好,这个社会的矛盾和犯罪就会减少,生活就会更加和谐。当金海湖派出所的耿所长,开始用《弟子规》对辖区内的居民和孩子们进行道德教育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这些意想不到的效果,都是什么呢?
在他辖区的金海湖畔有一个村庄叫中心村,中心村里面有两位街坊常年闹矛盾,而且这个矛盾历史悠久,平均每年要大打出手七八次。屡次调解,屡次处罚,但依然没有效果。
有一次,耿所长又去调解,调解到最后,随口说了句:“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句话出自《弟子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但凡是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要相互关爱。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片大地上,何必为了一点小事,彼此反目成仇呢?耿所长没想到,就这十二个字,四句话,彻底解决了他辖区之内一个老大难:一对街坊多年不能解决的问题。从此往后,这对街坊成了模范街坊,相互关爱,再也没有打过架,再也没有闹到派出所来。
正文 第一讲 规矩的作用(5)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10-8-10 8:18:06 本章字数:1378
还有一件事,有一次耿所长到学校讲《弟子规》,讲完《弟子规》后他对孩子们说,你们知不知道,一个人去世以后,通过其骨骸,我一眼就能分辨出其生前的性别。孩子们当然很惊讶,这怎么能看出来?他说:我告诉大家,白颜色的是男的,灰颜色比较暗淡的是做了妈妈的女性的,因为妈妈把自己的营养给了孩子,所以妈妈的骨头是比较灰淡的。讲完以后,他回到派出所,过了一两天,突然收到了一封信,写信的是学校里一个娇宠无比的女孩,她在信中说道:“所长叔叔,您讲的《弟子规》,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突然意识到,我对妈妈说话的时候,都是‘你’:妈妈,你给我倒杯水;妈妈,你给我点零花钱;妈妈,你给我去买张游戏卡。听完您的讲课后,我突然发现,我用‘您’来称呼妈妈了。我再也没有用命令的语气去跟妈妈说话,我突然觉得应该用一种商量的语气,一种请求的语气去和妈妈说话。因为您讲的《弟子规》感动了我。”这个女孩子后来成了这所学校最优秀的学生。
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只想告诉大家一件事情,我们要不要读《弟子规》?我想答案已经非常清楚了。
也许大家会感到好奇,小小的《弟子规》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作用?现在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是很多家长最关心的,一个被娇宠惯了的小姑娘,为什么学习了《弟子规》之后,就开始懂得感念父母之恩了呢?
我们发现,日常生活中我们做家长的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和身体健康,但是我们忽略了什么呢?让步了什么呢?说到底,我们不重视的和我们让步的恰恰是孩子的规矩。孩子在社会上成长,最终要步入社会,遵循社会的规矩,那么这个孩子从小是否讲规矩、懂规矩呢?
我的孩子在出生前,我父亲就天天合不拢嘴,因为他知道自己要做爷爷了,这是一个辈分的提升,是很重要的。那两天,他笑得很灿烂,我从小到大很难看到我爸爸的笑脸,现在才知道,我爸爸原来会笑的。有一次,我实在看不过他太高兴的样子,就跟他说:老爷子,您别高兴得太早。老爷子说:为什么不高兴啊?我说:等您有了孙子,您可别以为您是爷爷;等您有了孙子,很可能您就是“孙子”,而孙子就是“爷爷”了。后来的事实是,我小时候不能做的事情,我儿子都能做;我小时候做错的事情,我父亲当时都要教训我一顿,教训不听,还要弄两下,但现在是我儿子在做,我父亲就满脸堆笑,说:可爱啊,乖啊,这孩子怎么这么能干,这么聪明等。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现在家庭结构改变了,目前的独生子女有一亿多,一个孩子从小最起码有六个大人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我们往往会注意孩子读书有没有超过别人?今天怎么考九十九分?为什么不考一百分?孩子的身体是不是好啊?各种营养有没有跟上?但是我们忽略的恰恰是孩子懂不懂规矩、守不守规矩,用一句大白话来讲,懂不懂礼貌,懂不懂怎么做人,懂不懂怎么待人接物。孩子应该从小养成懂规矩、守规矩的良好习惯,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礼仪规范接触社会,进入社会,乃至为社会服务。如果我们现在束手无策,或者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怎么办?那么,只有按照我们一贯的思路,按照我们人类的共同经验:当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办法和一条更好的路径时,我们就要回过头去,回到先民的智慧当中去,回到我们的传统当中去,看看我们的先民留下了什么遗产给我们,看看我们的先民的那些智慧,今天是否依然能够继承。
正文 第一讲 规矩的作用(6)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10-8-10 8:18:10 本章字数:965
《弟子规》毫无疑问就是我们先民留下的文化遗产,就是我们培养孩子尊重规矩、遵守规矩、在社会公认的规范下健康成长的良好资源。这位派出所的耿所长,非常值得我们尊敬,他就是在当代社会活用《弟子规》的典范。
近年来,《弟子规》在全国各地都得到重视,许多企业招进很多学历很高文凭很硬的大学生,可是后来发现这些大学生知识没问题,技能也没问题,就是不怎么懂规矩,不怎么守规矩。那么,你怎么能指望这样的人来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呢?于是,选择《弟子规》进行员工培训,这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它的有效性,已经被许多成功经验所证明。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年轻人如果不懂规矩,将会遇到许多麻烦和困难,那么《弟子规》里面,究竟为年轻人规定了哪些行为规范?一本二三百年前的小册子,为什么对现代社会的人还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呢?
在读《弟子规》之前,我首先给大家推荐一种熟读《弟子规》的方法。每天背上四到六句,或者八句。这样的话,一周我们就可以背四十多句。到了周末,再把前面背的四十多句重新温习一遍,这就是古人讲的温书。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弟子规》开篇的八句是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八句出自《论语·学而》,接着从孔夫子的话讲起。
什么叫弟子?弟子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指年幼的孩子叫弟子,儿童和少年都可以算弟子;还有一层意思,指学生。这两层意思在《弟子规》里面都有。但是以前大多指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强调规矩要从小养成。作者首先声明:“弟子规,圣人训。”意思是说:《弟子规》这部书里面的道理,并不是我独创的,而是圣人传下来。那么圣人是谁呢?孔圣人,孔夫子。这八句的意思很清楚:孩子,我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爱兄长,说话要恭敬、谨慎、诚信,要博爱大众,亲近仁义的学说,亲近有道德的人。这样去努力实践,假如你还觉得有多余的体力、有多余的能力、有多余的时间,那么再去读其他的书,再去讲求其他的学问。学文在这里,并不仅仅是学文字,也不仅仅是学文学,这个学文,泛指一切学问。中国的传统,把做人的大原则和大规矩,放在第一位,要求孩子首先树立一个观念,要做一个有原则的人,一个符合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准则的人,这个是最重要的。
正文 第一讲 规矩的作用(7)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10-8-10 8:18:11 本章字数:836
有的人,也许没有读过书,也许不识字,但是,这不妨碍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我们中国历来是把基本的道德规范准则放在知识之前,这是第一位的。我们一直认为,只有当一个人在道德规范准则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他的知识才越多越好。否则,一个坏人知识越多,他的危害性就越大。《大西洋底来的人》里面有个博士叫舒拔,他是一位科学天才,非常有才华,但是天天想的居然是如何毁灭人类,摧毁地球。然而,我们今天实际上把孩子的学习知识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忽略了孩子为人处世的规范和准则。这一点,是非常不妥当的,今天我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频频出现让人担忧的局面,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把次序颠倒了。
《弟子规》的总叙,不仅是以孔子和《论语》里面的话为依据,讲述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实际上还有个作用,那就是它是整部《弟子规》的纲领。我们马上就会看到,整部《弟子规》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个字,恰恰分成八个部分。哪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叙,就是刚才讲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八句。
第二部分讲“入则孝”。
第三部分讲“出则悌”。
第四部分讲“谨”。
第五部分讲“信”。
第六部分讲“泛爱众”。
第七部分讲“亲仁”。
第八部分讲“余力学文”。
可见古人在写一部书的时候,是如何地用心思,如何地考虑周详,哪怕是一部对孩子启蒙用的书,也要考虑到结构方面、层次方面,根据儒家根本典籍《论语》做到了层层安排,环环相扣,相互呼应。我想,也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弟子规》拥有超强的生命力。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弟子规》的第一部分,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入则孝”。“入则孝”除了作为孩子对自己父母长辈的一种敬爱,一种感恩,一种行为准则以外,它还有哪些教育功能,还能培养孩子们哪些社会规范?请大家听下一讲。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学习力行《弟子规》,感受传统文化经典
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会呢?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
学了《弟子规》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对它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其中的 “入则孝” 、“出则悌” 、“谨” 、“信” 、“泛爱众” 、“亲仁” 、“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 ,就是通常说的“道德” 。在学习《弟子规》的同时我也反复拜读了蔡礼旭老师的《幸福美满的人生》这一宝书,越读越感到它的确是人生智慧处世宝典。蔡老师的“道”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德”是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背做人的原则。其精髓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关系。它教我们如何修身,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一读,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当中。
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才发现,以前自己习以为常或自己认为对的言行,原来都这样或那样地存在着不足。
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我在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
我想起了谁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若你:
播下思想的种子,便收获文字;
播下文字的种子,便收获行为;
播下行为的种子,便收获习惯;
播下习惯的种子,便收获人格;
播下人格的种子,便收获命运。
学习了《弟子规》,被它所蕴藏的深厚内涵而打动,由于自己的无知,错误地理解了很多圣贤的教诲,我甚至叛逆地将一些传统文化看成封建糟粕。 以前,我从来没有真正感到过“我们是骄傲的中华儿女”。觉得那是一句空口号。而此时我才明白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真正原因;中华民族让世界人民喜爱的真正原因:因为我们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一代代贤良的中华儿女!我们是“礼仪之邦”。讲究礼仪、广结朋友、谦虚仁慈......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华儿女那么多优秀的品德。可是为什么有报道:在巴黎圣母院有用汉语写的“请勿大声喧哗”;在泰国皇宫厕所中也要写上“请便后冲厕”;在美国的珍珠港,垃圾筒上赫然写着“请把垃圾丢在此”......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平已经下降到了最低点!这也让我想起了“马加爵事件”,为什么一位头脑聪明,曾经在全国竞赛中获奖的大学生会对曾经讥笑他的室友下此毒手?其中有一位室友因为曾经主动帮助马加爵盛过一回饭而幸免遇难。这引起了社会上对于青少年道德问题的广泛讨论与关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认识到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方面,就应该从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做起,弥补上。以便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走上社会后,不会因为道德的欠缺而遭受挫折和失败。
《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像画画,让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发挥想象创作是不会创作出一幅优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凭着自己的意愿任意胡为,那他不会被别人接受,他的人生不会快乐。我也没有接受过正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真心希望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因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语文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我是感受越来越深。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现在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当今,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会呢?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
学了《弟子规》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对它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其中的 “入则孝” 、“出则悌” 、“谨” 、“信” 、“泛爱众” 、“亲仁” 、“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 ,就是通常说的“道德” 。在学习《弟子规》的同时我也反复拜读了蔡礼旭老师的《幸福美满的人生》这一宝书,越读越感到它的确是人生智慧处世宝典。蔡老师的“道”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德”是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背做人的原则。其精髓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关系。它教我们如何修身,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一读,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当中。
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才发现,以前自己习以为常或自己认为对的言行,原来都这样或那样地存在着不足。
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我在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
我想起了谁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若你:
播下思想的种子,便收获文字;
播下文字的种子,便收获行为;
播下行为的种子,便收获习惯;
播下习惯的种子,便收获人格;
播下人格的种子,便收获命运。
学习了《弟子规》,被它所蕴藏的深厚内涵而打动,由于自己的无知,错误地理解了很多圣贤的教诲,我甚至叛逆地将一些传统文化看成封建糟粕。 以前,我从来没有真正感到过“我们是骄傲的中华儿女”。觉得那是一句空口号。而此时我才明白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真正原因;中华民族让世界人民喜爱的真正原因:因为我们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一代代贤良的中华儿女!我们是“礼仪之邦”。讲究礼仪、广结朋友、谦虚仁慈......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华儿女那么多优秀的品德。可是为什么有报道:在巴黎圣母院有用汉语写的“请勿大声喧哗”;在泰国皇宫厕所中也要写上“请便后冲厕”;在美国的珍珠港,垃圾筒上赫然写着“请把垃圾丢在此”......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平已经下降到了最低点!这也让我想起了“马加爵事件”,为什么一位头脑聪明,曾经在全国竞赛中获奖的大学生会对曾经讥笑他的室友下此毒手?其中有一位室友因为曾经主动帮助马加爵盛过一回饭而幸免遇难。这引起了社会上对于青少年道德问题的广泛讨论与关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认识到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方面,就应该从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做起,弥补上。以便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走上社会后,不会因为道德的欠缺而遭受挫折和失败。
《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像画画,让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发挥想象创作是不会创作出一幅优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凭着自己的意愿任意胡为,那他不会被别人接受,他的人生不会快乐。我也没有接受过正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真心希望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因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语文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我是感受越来越深。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现在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当今,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还有一件事,有一次耿所长到学校讲《弟子规》,讲完《弟子规》后他对孩子们说,你们知不知道,一个人去世以后,通过其骨骸,我一眼就能分辨出其生前的性别。孩子们当然很惊讶,这怎么能看出来?他说:我告诉大家,白颜色的是男的,灰颜色比较暗淡的是做了妈妈的女性的,因为妈妈把自己的营养给了孩子,所以妈妈的骨头是比较灰淡的。讲完以后,他回到派出所,过了一两天,突然收到了一封信,写信的是学校里一个娇宠无比的女孩,她在信中说道:“所长叔叔,您讲的《弟子规》,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突然意识到,我对妈妈说话的时候,都是‘你’:妈妈,你给我倒杯水;妈妈,你给我点零花钱;妈妈,你给我去买张游戏卡。听完您的讲课后,我突然发现,我用‘您’来称呼妈妈了。我再也没有用命令的语气去跟妈妈说话,我突然觉得应该用一种商量的语气,一种请求的语气去和妈妈说话。因为您讲的《弟子规》感动了我。”这个女孩子后来成了这所学校最优秀的学生。
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只想告诉大家一件事情,我们要不要读《弟子规》?我想答案已经非常清楚了。
也许大家会感到好奇,小小的《弟子规》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作用?现在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是很多家长最关心的,一个被娇宠惯了的小姑娘,为什么学习了《弟子规》之后,就开始懂得感念父母之恩了呢?
我们发现,日常生活中我们做家长的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和身体健康,但是我们忽略了什么呢?让步了什么呢?说到底,我们不重视的和我们让步的恰恰是孩子的规矩。孩子在社会上成长,最终要步入社会,遵循社会的规矩,那么这个孩子从小是否讲规矩、懂规矩呢?
我的孩子在出生前,我父亲就天天合不拢嘴,因为他知道自己要做爷爷了,这是一个辈分的提升,是很重要的。那两天,他笑得很灿烂,我从小到大很难看到我爸爸的笑脸,现在才知道,我爸爸原来会笑的。有一次,我实在看不过他太高兴的样子,就跟他说:老爷子,您别高兴得太早。老爷子说:为什么不高兴啊?我说:等您有了孙子,您可别以为您是爷爷;等您有了孙子,很可能您就是“孙子”,而孙子就是“爷爷”了。后来的事实是,我小时候不能做的事情,我儿子都能做;我小时候做错的事情,我父亲当时都要教训我一顿,教训不听,还要弄两下,但现在是我儿子在做,我父亲就满脸堆笑,说:可爱啊,乖啊,这孩子怎么这么能干,这么聪明等。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现在家庭结构改变了,目前的独生子女有一亿多,一个孩子从小最起码有六个大人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我们往往会注意孩子读书有没有超过别人?今天怎么考九十九分?为什么不考一百分?孩子的身体是不是好啊?各种营养有没有跟上?但是我们忽略的恰恰是孩子懂不懂规矩、守不守规矩,用一句大白话来讲,懂不懂礼貌,懂不懂怎么做人,懂不懂怎么待人接物。孩子应该从小养成懂规矩、守规矩的良好习惯,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礼仪规范接触社会,进入社会,乃至为社会服务。如果我们现在束手无策,或者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怎么办?那么,只有按照我们一贯的思路,按照我们人类的共同经验:当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办法和一条更好的路径时,我们就要回过头去,回到先民的智慧当中去,回到我们的传统当中去,看看我们的先民留下了什么遗产给我们,看看我们的先民的那些智慧,今天是否依然能够继承。
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只想告诉大家一件事情,我们要不要读《弟子规》?我想答案已经非常清楚了。
也许大家会感到好奇,小小的《弟子规》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作用?现在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是很多家长最关心的,一个被娇宠惯了的小姑娘,为什么学习了《弟子规》之后,就开始懂得感念父母之恩了呢?
我们发现,日常生活中我们做家长的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和身体健康,但是我们忽略了什么呢?让步了什么呢?说到底,我们不重视的和我们让步的恰恰是孩子的规矩。孩子在社会上成长,最终要步入社会,遵循社会的规矩,那么这个孩子从小是否讲规矩、懂规矩呢?
我的孩子在出生前,我父亲就天天合不拢嘴,因为他知道自己要做爷爷了,这是一个辈分的提升,是很重要的。那两天,他笑得很灿烂,我从小到大很难看到我爸爸的笑脸,现在才知道,我爸爸原来会笑的。有一次,我实在看不过他太高兴的样子,就跟他说:老爷子,您别高兴得太早。老爷子说:为什么不高兴啊?我说:等您有了孙子,您可别以为您是爷爷;等您有了孙子,很可能您就是“孙子”,而孙子就是“爷爷”了。后来的事实是,我小时候不能做的事情,我儿子都能做;我小时候做错的事情,我父亲当时都要教训我一顿,教训不听,还要弄两下,但现在是我儿子在做,我父亲就满脸堆笑,说:可爱啊,乖啊,这孩子怎么这么能干,这么聪明等。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现在家庭结构改变了,目前的独生子女有一亿多,一个孩子从小最起码有六个大人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我们往往会注意孩子读书有没有超过别人?今天怎么考九十九分?为什么不考一百分?孩子的身体是不是好啊?各种营养有没有跟上?但是我们忽略的恰恰是孩子懂不懂规矩、守不守规矩,用一句大白话来讲,懂不懂礼貌,懂不懂怎么做人,懂不懂怎么待人接物。孩子应该从小养成懂规矩、守规矩的良好习惯,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礼仪规范接触社会,进入社会,乃至为社会服务。如果我们现在束手无策,或者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怎么办?那么,只有按照我们一贯的思路,按照我们人类的共同经验:当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办法和一条更好的路径时,我们就要回过头去,回到先民的智慧当中去,回到我们的传统当中去,看看我们的先民留下了什么遗产给我们,看看我们的先民的那些智慧,今天是否依然能够继承。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0-08-25
展开全部
10分,3000字会有人写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