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夜雪》中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

 我来答
音花名侦探
2005-12-06 · TA获得超过4.2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15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28万
展开全部
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首句从人的感觉写夜雪,一个“冷”字,写雪大,写空气中的严寒。一个”讶”字,于“寒”之外写出夜雪无声无息的又一特点。次句,夜深却见窗户明,从视觉角度写雪下得很大,积得很深。后两句从听觉角度写不时传来的“折竹声”,表现雪势的有增无减。全诗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句句写人,却处处写雪,诗境平易自然,浑成熨贴,却又韵味悠长。
老仁参
2005-12-06 · TA获得超过198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72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367万
展开全部
  赏白居易的《夜雪》

  雪是上天赐给人类的银獐玉马,它以天赋丽质装扮山川,飘洒寰宇,深为历代诗人所钟爱,写下了许多咏雪的著名诗篇。白居易的这首《夜雪》诗独辟蹊径,是众多咏雪诗中的一朵奇葩。

  这首诗初看起来平平淡淡,毫无亮点可言,不过是几句再也普通不过的话语,既没有姿态的描摹,也没有色彩的渲染,气氛的烘托。但细加品味便会发现,在质朴语言的背后,蕴藏着诗人构思的艰辛。诗人没有正面写景,而是从人的感觉、视觉、听觉诸方面写起,显得新颖别致,卓尔不群。

  感觉:首句不从正面写雪,却从感觉写起,含蓄地道出“夜雪”悄无声息地来临了。“衾”“枕”暗示“夜”字,“讶”“冷”暗传“雪”字,紧扣诗题,文笔简洁了当。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当雪初临时,空中的寒气被潮湿的水气所吸收,凝成雪花,因此此时气温不会立马下降。只有在雪下过一段时间后,才会感到空气中的严寒。一个“冷”字,折射出不仅有雪,而且雪并非初降,而是下了很久。雪本无声,悄然飘落,初时人极难觉察。一个“讶”字,说明雪已下了很久了。以上这些,都是诗人感觉到的。

  视觉:二句仍未直接让“雪”登台,又从视觉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已深沉,夜色凝重,此时诗人举目视窗,本该漆黑的一片,却见窗户光明白亮,说明雪下得大,积得厚,正是积雪的强烈反光才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听觉:三、四句笔锋一转,从听觉角度来写。寂静的夜晚,不时传来积雪压折竹枝的清晰的响声,可见雪下之久,之大,所积之厚。

  第三句一个“重”字,是全诗的诗眼。一、二、四句都围绕这一“重”字展开,雪下之久、之大、之厚,无不落在它的身上,这一“重”字,既是诗人对雪的感知和推想,更是诗人心情的一种披露。诗人屡遭贬谪,这首诗正是他谪居江州时所作,诗人孤苦凄凉的沉重心情自不待言。寒冷的冬夜,诗人心绪不佳,彻夜无眠,感觉“衾枕冷”,看到“窗户明”,听到“折竹声”,不由自主地写出了一种独特的人生感悟。

  诗中明写人,暗写雪,可谓苦心孤诣,独出机杼。以往诗人写雪多从正面下笔,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雪花开六出,冰珠映九光”,“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等,而诗人却落笔于人,避开人们惯用的正面描写的手法,通篇采用侧面暗示,将雪虚笔写出,这就使得这首小诗含蓄隽永,韵味悠长,不愧是咏雪诗中的珍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依夏丽2998
2005-12-07 · TA获得超过5.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79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白居易的《夜雪》中最后一句是“时闻折竹声”,意思是“时常听到竹子断裂的声音”(因为雪很大,把竹子都压断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zytam
2005-12-06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57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57万
展开全部
时闻折竹声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