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称呼“公”与“侯”的区别有哪些?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根据《礼记·王制》记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公爵是诸侯最高级别的爵位,侯爵是第二等级的。周朝诸侯国公爵国有宋国、虢国、州虞国等少数几个国家,侯爵国有鲁国、齐国、陈国等。按照礼制,只有被封为公爵才能称“某某公”,只有被封为侯爵才能被称为“某某侯”。
但是实际上,到了春秋时期,这套制度已经名存实亡了。虽然孔子还在《春秋》中坚持各诸侯的正式称呼。但是在各国都已经自行其是了。基本上在内部,不管自己是哪一级别,各国至少在自己的国家以及史书中都把国君称呼为“公”了。从正史的记录也可以看出,大名鼎鼎的齐桓公按照礼制,只能称为“齐桓侯”,鲁庄公也应当称为“鲁庄侯”才对,更不要提楚国以子爵自称楚王的近乎造反的举动了。
但是实际上,到了春秋时期,这套制度已经名存实亡了。虽然孔子还在《春秋》中坚持各诸侯的正式称呼。但是在各国都已经自行其是了。基本上在内部,不管自己是哪一级别,各国至少在自己的国家以及史书中都把国君称呼为“公”了。从正史的记录也可以看出,大名鼎鼎的齐桓公按照礼制,只能称为“齐桓侯”,鲁庄公也应当称为“鲁庄侯”才对,更不要提楚国以子爵自称楚王的近乎造反的举动了。
2016-05-06
展开全部
公侯伯子男,大夫,士,臣仆皂隶舆台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