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历史人物 1000字左右 急需 谢谢 5
展开全部
项羽把人生这出戏演得自然真纯、酣畅淋
漓,看不见丝毫是非功过、成败得失的瞻前顾
后,达到了随“ 心”随“ 势”的最高境界。“ 心”,
即项氏之个性,说白了就是他的表演欲望;
“ 势”,可以概括为表演氛围。为了满足表演欲
望,他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或营造最佳表演氛围:
破釜沉舟、鸿门宴、割地封王、霸王别姬……这
些精彩表演之所以历久弥新、余味悠长,正是因
为他那超功利、超世俗的意气足以使常人在无
法理喻的同时惊叹不已。
楚霸王无颜东渡,自刎乌江,精彩的演出在
高潮到来时嘎然而止,何其悲壮!何其得时!何其
得体!这是天衣无缝的完美艺术。“ 是天要亡我,
不是用兵之罪。”知霸王者莫如项羽。“ 天”灭亡
了项羽,“ 天”是何物!或许是上苍、天神,或许是
运数,项羽当时究竟指的是什么,现在已不重
要,而更有意义的是从史实中找出:这个“ 天”
究竟应该是什么。
唐代诗人杜牧说过:“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
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天”灭亡了项
羽,不是刘邦灭亡了项羽。那么,这个“ 天”便是
项羽自己了。
项羽以什么为“ 天” 呢! 项羽以表演为
天”,以过程为“ 天”,以曾经为“ 天”;而不以
成功为“ 天”,不以得到为“ 天”,不以永远为
“ 天”。这种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了他的
表演如何开场和如何收场。只要他觉得表演效果
好,成功与失败以及其他一切都可以忽略不计。
以江山为舞台,以历史为观众,项羽的一生
是倾情表演的一生。历史证明,他的表演是出色
的:一时的轰烈,永久的回响,给历史留下永恒
的震撼。这种重过程轻结果的项氏表演,其实也
未必不是最理想的结果:使历代惯常思维的人
们唏嘘不已、惊叹不已。
项羽三放刘邦,把个范增气得要命,至今也
令人不可思议。
一、在鸿门宴上,如果项羽要杀刘邦,刘邦
岂能因如厕之便而脱身!
二、项羽封王时,范增曾与之商议,疑刘邦
有取天下之心,而项羽明知有患而不除,封刘邦
为汉中王。
三、项羽收复彭城,追杀汉兵,楚兵将刘邦重
重围困,如项羽真要杀刘邦,刘邦岂能因大风忽
作而脱身!"在此,司马迁有“ 为王者讳”的嫌疑#。
说他沽名钓誉,说他义重如山,其实不如说
表演需要来得直接。杀了刘邦既不够朋友,有损
霸王形象,更重要的是这场对手戏就无法演下
去,过程也就完结了。所以,杀刘邦者非项羽,是
项羽则不杀刘邦。
项羽放弃关中而都彭城,以为“ 富贵而不归
故乡,如衣锦夜行。”又一次证明项羽表演欲望
之强烈。即使被人骂为“ 沐猴而冠”,也动摇不
了项羽的表演意志,为了一时的演出效果,成败
得失的最后结果是不屑一顾的。倘若项羽听人
之劝定都关中,刘邦焉能回定三秦!刘邦不能回
定三秦,也就无法与楚相争。“ 天”使项羽放弃
了地利,是因为这地利有碍“ 天性”的表达。
最后项羽被汉兵追到乌江之滨,并非定处
绝境,倘使潜回江东,集聚人马,也不是完全没
有了重振的希望。当时,项王带了 $% 骑士,退到
乌江西岸,正好渡江东归;乌江亭长把船靠好
等待项王上船,并对项王说:
“ 大王,江东虽小,地方也足有千里,民众数
&’ 万,足以为王,请大王快上船渡江,且这里只
有臣有船,汉军追到也无法渡江。”
项王:“ 天要亡我,我渡江过去有什么用!当
初我率 (’’’ 江东子弟渡江西进,如今江东子弟
没有一人能回去,只有我一人渡江而归,即使江
东父老兄弟爱我!我,仍旧拥我为王,我有何脸
面再见江东父老!”
项王将马送与亭长,命骑士都下马步行,持
短兵器接战。汉军这时已追到,双方冲杀,项王
最勇,独杀汉军数百人,身受十余创。
在奋战之间,项王回顾发现汉骑兵司马吕
马童。项王说:“ 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吕马童吗!”
吕马童因项王是老相识,不好意思面对而视,只
得指项王对王翳说:“ 这就是项王)”
项王说:“ 我知道汉悬赏买我的头,值千金
封万户。吕马童,我们既然是老朋友,我送给你
这一点好处吧)”
项王于是挥剑自刎而死。
“ 天”决定了项羽结束生命的时间、地点和
方式,“ 天”在此提示:人生舞台的落幕之机已
到,或早或晚都将有损演出效果。
不过江东,结束演出,自我了结,余味悠长,
给人留下永久的惊叹与震撼。项羽式的悲壮,空
前绝后,相形之下,吕马童之流则渺如烟尘。
成功与失败,短暂与长久,本来就是相对
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刘邦胜利了,项羽失败
了;而在另一种意义上,也可说是项羽胜利了,
刘邦失败了。定要做上皇帝,传位多少代以后才
算胜利者,这是世俗之见。人的价值观决定人的
价值判断,项羽的价值取向不在乎最后的王者
是谁,不在乎时间上的长与短;项羽以气概为最
高价值:宛如横空出世,在人世间闯荡一遭,创
造极致境界,使之空前绝后。事实上,古往今来
出现过不少刘邦式的英雄,而项羽却是绝无仅
有,他的勇谋,他的敢作敢为,他的气贯长虹,他
的决绝,真可谓惊诧千古,叹服万代,就连南宋
女词人李清照也不禁为之感叹:“ 生当为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可见,
项羽称霸王时间虽短,但他的英雄气概却震撼
千古,远远超出刘邦数百年家天下的轰轰烈烈,
我们能说项羽的价值判断错误吗!
有人把项羽的败亡归咎于他的有勇无谋,
这实在是见树不见林。项羽能够完成杀宋义、降
章邯、坑降卒、封王侯、徙义帝等大手笔文章,只
有勇没有谋是很难办得到的。至于说项羽吝啬
封赏,以致于叛离不附,这对于项羽来说,则并
非失误,他是顺“ 天”而为之。凭项羽的声威,若
要韩信、彭越、英布、田荣之辈归附,也许只需略
施小计而已;他之所以不为,便是任性而为。性,
即其霸王之气,虞姬所唱“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
聊生”的霸王气。其实,霸王气到了自刎时已到
达高峰,发挥到极致。固然,杀宋义、破釜沉舟是
霸王气,坑降卒、裂土而封是霸王气,但到了霸
王别姬、自刎乌江时,霸王气的主体性才得以充
分显现,作为一种天性,即天赋的理念,它在项
羽作自我否定时获得了永恒。
以成败论英雄和不以成败论英雄,本是两
种境界;而成与败的相对性,又使人们对成败本
身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在表演和过程的层面,
项王没有失败,项王也没有死。作为惊天动地的
英雄,他活在历代人们心中;作为霸王气概的极
致境界,他至今仍然是历史纪录的保持者。
漓,看不见丝毫是非功过、成败得失的瞻前顾
后,达到了随“ 心”随“ 势”的最高境界。“ 心”,
即项氏之个性,说白了就是他的表演欲望;
“ 势”,可以概括为表演氛围。为了满足表演欲
望,他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或营造最佳表演氛围:
破釜沉舟、鸿门宴、割地封王、霸王别姬……这
些精彩表演之所以历久弥新、余味悠长,正是因
为他那超功利、超世俗的意气足以使常人在无
法理喻的同时惊叹不已。
楚霸王无颜东渡,自刎乌江,精彩的演出在
高潮到来时嘎然而止,何其悲壮!何其得时!何其
得体!这是天衣无缝的完美艺术。“ 是天要亡我,
不是用兵之罪。”知霸王者莫如项羽。“ 天”灭亡
了项羽,“ 天”是何物!或许是上苍、天神,或许是
运数,项羽当时究竟指的是什么,现在已不重
要,而更有意义的是从史实中找出:这个“ 天”
究竟应该是什么。
唐代诗人杜牧说过:“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
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天”灭亡了项
羽,不是刘邦灭亡了项羽。那么,这个“ 天”便是
项羽自己了。
项羽以什么为“ 天” 呢! 项羽以表演为
天”,以过程为“ 天”,以曾经为“ 天”;而不以
成功为“ 天”,不以得到为“ 天”,不以永远为
“ 天”。这种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了他的
表演如何开场和如何收场。只要他觉得表演效果
好,成功与失败以及其他一切都可以忽略不计。
以江山为舞台,以历史为观众,项羽的一生
是倾情表演的一生。历史证明,他的表演是出色
的:一时的轰烈,永久的回响,给历史留下永恒
的震撼。这种重过程轻结果的项氏表演,其实也
未必不是最理想的结果:使历代惯常思维的人
们唏嘘不已、惊叹不已。
项羽三放刘邦,把个范增气得要命,至今也
令人不可思议。
一、在鸿门宴上,如果项羽要杀刘邦,刘邦
岂能因如厕之便而脱身!
二、项羽封王时,范增曾与之商议,疑刘邦
有取天下之心,而项羽明知有患而不除,封刘邦
为汉中王。
三、项羽收复彭城,追杀汉兵,楚兵将刘邦重
重围困,如项羽真要杀刘邦,刘邦岂能因大风忽
作而脱身!"在此,司马迁有“ 为王者讳”的嫌疑#。
说他沽名钓誉,说他义重如山,其实不如说
表演需要来得直接。杀了刘邦既不够朋友,有损
霸王形象,更重要的是这场对手戏就无法演下
去,过程也就完结了。所以,杀刘邦者非项羽,是
项羽则不杀刘邦。
项羽放弃关中而都彭城,以为“ 富贵而不归
故乡,如衣锦夜行。”又一次证明项羽表演欲望
之强烈。即使被人骂为“ 沐猴而冠”,也动摇不
了项羽的表演意志,为了一时的演出效果,成败
得失的最后结果是不屑一顾的。倘若项羽听人
之劝定都关中,刘邦焉能回定三秦!刘邦不能回
定三秦,也就无法与楚相争。“ 天”使项羽放弃
了地利,是因为这地利有碍“ 天性”的表达。
最后项羽被汉兵追到乌江之滨,并非定处
绝境,倘使潜回江东,集聚人马,也不是完全没
有了重振的希望。当时,项王带了 $% 骑士,退到
乌江西岸,正好渡江东归;乌江亭长把船靠好
等待项王上船,并对项王说:
“ 大王,江东虽小,地方也足有千里,民众数
&’ 万,足以为王,请大王快上船渡江,且这里只
有臣有船,汉军追到也无法渡江。”
项王:“ 天要亡我,我渡江过去有什么用!当
初我率 (’’’ 江东子弟渡江西进,如今江东子弟
没有一人能回去,只有我一人渡江而归,即使江
东父老兄弟爱我!我,仍旧拥我为王,我有何脸
面再见江东父老!”
项王将马送与亭长,命骑士都下马步行,持
短兵器接战。汉军这时已追到,双方冲杀,项王
最勇,独杀汉军数百人,身受十余创。
在奋战之间,项王回顾发现汉骑兵司马吕
马童。项王说:“ 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吕马童吗!”
吕马童因项王是老相识,不好意思面对而视,只
得指项王对王翳说:“ 这就是项王)”
项王说:“ 我知道汉悬赏买我的头,值千金
封万户。吕马童,我们既然是老朋友,我送给你
这一点好处吧)”
项王于是挥剑自刎而死。
“ 天”决定了项羽结束生命的时间、地点和
方式,“ 天”在此提示:人生舞台的落幕之机已
到,或早或晚都将有损演出效果。
不过江东,结束演出,自我了结,余味悠长,
给人留下永久的惊叹与震撼。项羽式的悲壮,空
前绝后,相形之下,吕马童之流则渺如烟尘。
成功与失败,短暂与长久,本来就是相对
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刘邦胜利了,项羽失败
了;而在另一种意义上,也可说是项羽胜利了,
刘邦失败了。定要做上皇帝,传位多少代以后才
算胜利者,这是世俗之见。人的价值观决定人的
价值判断,项羽的价值取向不在乎最后的王者
是谁,不在乎时间上的长与短;项羽以气概为最
高价值:宛如横空出世,在人世间闯荡一遭,创
造极致境界,使之空前绝后。事实上,古往今来
出现过不少刘邦式的英雄,而项羽却是绝无仅
有,他的勇谋,他的敢作敢为,他的气贯长虹,他
的决绝,真可谓惊诧千古,叹服万代,就连南宋
女词人李清照也不禁为之感叹:“ 生当为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可见,
项羽称霸王时间虽短,但他的英雄气概却震撼
千古,远远超出刘邦数百年家天下的轰轰烈烈,
我们能说项羽的价值判断错误吗!
有人把项羽的败亡归咎于他的有勇无谋,
这实在是见树不见林。项羽能够完成杀宋义、降
章邯、坑降卒、封王侯、徙义帝等大手笔文章,只
有勇没有谋是很难办得到的。至于说项羽吝啬
封赏,以致于叛离不附,这对于项羽来说,则并
非失误,他是顺“ 天”而为之。凭项羽的声威,若
要韩信、彭越、英布、田荣之辈归附,也许只需略
施小计而已;他之所以不为,便是任性而为。性,
即其霸王之气,虞姬所唱“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
聊生”的霸王气。其实,霸王气到了自刎时已到
达高峰,发挥到极致。固然,杀宋义、破釜沉舟是
霸王气,坑降卒、裂土而封是霸王气,但到了霸
王别姬、自刎乌江时,霸王气的主体性才得以充
分显现,作为一种天性,即天赋的理念,它在项
羽作自我否定时获得了永恒。
以成败论英雄和不以成败论英雄,本是两
种境界;而成与败的相对性,又使人们对成败本
身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在表演和过程的层面,
项王没有失败,项王也没有死。作为惊天动地的
英雄,他活在历代人们心中;作为霸王气概的极
致境界,他至今仍然是历史纪录的保持者。
展开全部
对秦始皇的评价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自秦亡后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有人盛赞他为“千古一帝”(李贽《藏书·卷二目录》);有的人说秦始皇“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秦政记》);有人歌颂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秦主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自《秦王扫六合》)他们都高度评价秦始皇的功绩,肯定其对历史的作用,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另一些人则咒骂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 “以暴虐为天下始”(贾谊《新书·过秦论》);“始皇暴虐,至子而亡”(《贞观政要》卷八);“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引自陈登原《国史旧闻》)。他们都指斥秦始皇统治的残酷,是暴君。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评论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也都有其片面性。
应当历史地看问题,即把秦始皇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他的功过是非,去研究他的贡献和罪恶。而在研究秦始皇所处的历史环境的时候,不仅要注意战国末期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尤其要注意秦国自建国以来所形成的历史特点,以及它们对秦始皇的影响。这后一点是迄今以来,对秦始皇评价中被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问题。当我们系统地研究过秦史以后,再评价秦始皇,则可望避免以往的片面性,得出较为合乎历史实际的结论。
根据这样的观察,应当说,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他的功绩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盖罪恶;他的罪恶是深重的,但也不应因此抹煞其巨大的历史功绩。
秦始皇的最重要历史功绩,在于完成了统一事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当然,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形势已经为统一造成条件,秦始皇是在统一果实成熟了的时候来到果园中的。但这种历史必然性并非意味个人的作用无足轻重。为什么统一由秦国来实现?完成统一的时间为何在公元前二二一年?在这些方面显示了秦始皇的个人作用。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就逐渐强大,从各方面都表现出新兴封建制旺盛的生命力。昭王统治后期,秦国并吞六国的条件已逐步形成。秦始皇执政以后,尽管在如何统治中国的方法上与吕不韦有分歧,并从而引起一场屠杀,但在向东发展消灭各割据的诸侯国的基本方针上,他始终坚持秦的既定国策,没有丝毫动摇、犹豫,他认清了有利形势,当机立断,一鼓作气的完成了统一事业。只要看看秦始皇执政以后的日程表,就可看出秦国进军的步伐几乎是马不停蹄:
公元前二三八年至前二三○年,秦军不断向韩、赵、魏进攻,为大举消灭各诸侯国做准备。
从公元前二三○年开始,几乎是一年一国地消火它们:
前二三○年灭韩
前二二九年攻赵
前二二八年灭赵
前二二七年攻燕
前二二六年灭燕
前二二五年灭魏
前二二四年攻楚
前二二三年灭楚
前二二二年灭代
前二二一年灭齐
从这样进军步伐的速度,可以看出秦始皇完成统一的气魄和胆识。所以贾谊说他“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引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中的作用。如果秦始皇不能这样坚决果断地推进统一战争,战国的局面是否能在公元前二二一年结束,恐怕还是一个问题。
除了作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以外,秦始皇对统一的贡献,在于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有些评论家盛赞秦始皇的“军事指挥才能”,这种评价是没有多少根据的。比起他的先辈,如秦穆公、秦武公等曾多次亲率军队作战的君主,秦始皇几乎可以说没有直接指挥过打仗;但是,秦始皇却取得了比他前辈更辉煌的成就,这除了历史给他造成的机运以外,主要在于他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在统一中国前夕,秦国聚集了几乎是全中国所有的第一流的军事家、政治家。这里有王翦、王贲、尉缭、李斯、姚贾、顿弱等等,他们大都并非秦国人,却在尽心地为秦效力。一切克敌制胜的军事进攻和政治策略计划,都是由他们制定和实现的。秦始皇的作用在于善于发挥他们的作用, 听从他们的劝谏和有错勇于改。如灭楚时,他开始误用李信遭到失败后,马上改过,亲请王翦出征,并倾全国之兵交付与王翦,结果取得胜利。这种情况,若与赵国国君不信李牧,齐国国君轻信谗言,致使国亡的情况相对照,更可看出秦始皇作为一个君主,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对于历史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秦始皇的贡献还在于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秦统一后实行的各种政策和措施,有的不仅影响至以后二千年的封建社会,而且及于现在,如文字的统一就是一例。秦始皇采取的各种统一措施和制度,对当时的历史发展来说,是一种大胆的革新,他不仅改变割据状态的政治和文化,从而使封建的社会经济顺利地向前发展 。而且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秦国固有的历史传统,如秦国以前一直被中原诸国视为西方落后地区,秦孝公也曾为此面苦恼,昭王以后虽然秦国势力进入中原,但主要统治地 区、根据地仍不出关中。到秦始皇时期,其国土竟达到空前广大的程度,而临这种局面,秦始皇以秦国制度为基础,创建各种制度,他并未囿于秦国固有的制度和传统,表现其政治眼光较为远大。从秦代制定的一些制度大部分为后来所继承,可以证明:这些制度和措施是适应当时历史形势的。而创建这些制度的秦始皇,其政治视野若不超出地处西陲的秦国的局限,则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在秦国的历史上,继秦穆公、商鞅以后,秦始皇是对秦国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也是开创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
但秦始皇还是一个稀世的暴君。秦始皇的残暴不能仅仅用“地主阶级本性”这种一般性的原因去解释。唐甄曾说过:“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潜书·室语》),这种看法是对的。但秦始皇这个“贼”似乎比其他帝王更暴虐,其罪过更大。他不仅穷侈极欲,造成了广大人民的苦难;就是施行的一些有利于统一的措施,虽然从长远来看有利于社会发展,而在当时则成了一场浩劫,如修长城,经年累月征发数十万人进行着极为沉重劳动。这种摇役负担给人民造成的痛苦,从下述记载就可看出达到多么可怕的程度。清人杨廷烈著《房县志》记载:有人发现一种全身长毛的“毛人”,据说他们的祖先乃是逃避秦始皇筑长城劳役的民夫,由于躲入深山老林,年长日久,全身长出毛,传说当碰到毛人时,他先问你:“长城筑完乎?秦皇还在么?”只要回答:“长城未筑完,秦始皇还在!”“毛人”就会吓跑。这个记载当然只能视为人民群众的一种传说,然而如果历史上根本没有那样残酷的现实,绝不会出现这种可怕的传说。它反映了秦始皇的作为都是建立在对广大劳动人民残酷剥削和压榨之上的,而这种剥削和压榨远远超过社会所能承担的程度,致使社会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下去,所以就连对历史发展有利的一些措施,也给当时的人民造成灾难。
秦始皇统治的残酷,与秦国历史传统有密切关系。秦是以一游牧民族立国。从立国之日起,秦就处于同敌人战斗的环境中。“秦人耐苦战”是历史造成的,统治者的“酷烈”也是同这种战争的残酷现实相一致的。从秦襄公到商鞅、到秦始皇,其统治手段始终是极为残酷的:“夷三族”、“夷九族”,这在其它诸侯国是极为罕见的,殉人多至上百也仅见于对秦的记载。秦始皇完成了先代国君统一中国的计划,同时也把秦国残酷统治的手段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强调秦国的传统,决不意味着开脱秦始皇个人的罪责,他个人性格残忍,好大喜功,尤其是统一以后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以及恣意享乐,乃是加重人民灾难的重要原因。正因为如此,也是由于他把当时的社会经济推到崩溃的地步,使秦王朝又成为历史上一个极其黑暗的朝代。
秦始皇就是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他既是一个有巨大贡献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暴君。
应当历史地看问题,即把秦始皇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他的功过是非,去研究他的贡献和罪恶。而在研究秦始皇所处的历史环境的时候,不仅要注意战国末期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尤其要注意秦国自建国以来所形成的历史特点,以及它们对秦始皇的影响。这后一点是迄今以来,对秦始皇评价中被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问题。当我们系统地研究过秦史以后,再评价秦始皇,则可望避免以往的片面性,得出较为合乎历史实际的结论。
根据这样的观察,应当说,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他的功绩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盖罪恶;他的罪恶是深重的,但也不应因此抹煞其巨大的历史功绩。
秦始皇的最重要历史功绩,在于完成了统一事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当然,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形势已经为统一造成条件,秦始皇是在统一果实成熟了的时候来到果园中的。但这种历史必然性并非意味个人的作用无足轻重。为什么统一由秦国来实现?完成统一的时间为何在公元前二二一年?在这些方面显示了秦始皇的个人作用。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就逐渐强大,从各方面都表现出新兴封建制旺盛的生命力。昭王统治后期,秦国并吞六国的条件已逐步形成。秦始皇执政以后,尽管在如何统治中国的方法上与吕不韦有分歧,并从而引起一场屠杀,但在向东发展消灭各割据的诸侯国的基本方针上,他始终坚持秦的既定国策,没有丝毫动摇、犹豫,他认清了有利形势,当机立断,一鼓作气的完成了统一事业。只要看看秦始皇执政以后的日程表,就可看出秦国进军的步伐几乎是马不停蹄:
公元前二三八年至前二三○年,秦军不断向韩、赵、魏进攻,为大举消灭各诸侯国做准备。
从公元前二三○年开始,几乎是一年一国地消火它们:
前二三○年灭韩
前二二九年攻赵
前二二八年灭赵
前二二七年攻燕
前二二六年灭燕
前二二五年灭魏
前二二四年攻楚
前二二三年灭楚
前二二二年灭代
前二二一年灭齐
从这样进军步伐的速度,可以看出秦始皇完成统一的气魄和胆识。所以贾谊说他“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引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中的作用。如果秦始皇不能这样坚决果断地推进统一战争,战国的局面是否能在公元前二二一年结束,恐怕还是一个问题。
除了作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以外,秦始皇对统一的贡献,在于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有些评论家盛赞秦始皇的“军事指挥才能”,这种评价是没有多少根据的。比起他的先辈,如秦穆公、秦武公等曾多次亲率军队作战的君主,秦始皇几乎可以说没有直接指挥过打仗;但是,秦始皇却取得了比他前辈更辉煌的成就,这除了历史给他造成的机运以外,主要在于他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在统一中国前夕,秦国聚集了几乎是全中国所有的第一流的军事家、政治家。这里有王翦、王贲、尉缭、李斯、姚贾、顿弱等等,他们大都并非秦国人,却在尽心地为秦效力。一切克敌制胜的军事进攻和政治策略计划,都是由他们制定和实现的。秦始皇的作用在于善于发挥他们的作用, 听从他们的劝谏和有错勇于改。如灭楚时,他开始误用李信遭到失败后,马上改过,亲请王翦出征,并倾全国之兵交付与王翦,结果取得胜利。这种情况,若与赵国国君不信李牧,齐国国君轻信谗言,致使国亡的情况相对照,更可看出秦始皇作为一个君主,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对于历史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秦始皇的贡献还在于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秦统一后实行的各种政策和措施,有的不仅影响至以后二千年的封建社会,而且及于现在,如文字的统一就是一例。秦始皇采取的各种统一措施和制度,对当时的历史发展来说,是一种大胆的革新,他不仅改变割据状态的政治和文化,从而使封建的社会经济顺利地向前发展 。而且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秦国固有的历史传统,如秦国以前一直被中原诸国视为西方落后地区,秦孝公也曾为此面苦恼,昭王以后虽然秦国势力进入中原,但主要统治地 区、根据地仍不出关中。到秦始皇时期,其国土竟达到空前广大的程度,而临这种局面,秦始皇以秦国制度为基础,创建各种制度,他并未囿于秦国固有的制度和传统,表现其政治眼光较为远大。从秦代制定的一些制度大部分为后来所继承,可以证明:这些制度和措施是适应当时历史形势的。而创建这些制度的秦始皇,其政治视野若不超出地处西陲的秦国的局限,则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在秦国的历史上,继秦穆公、商鞅以后,秦始皇是对秦国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也是开创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
但秦始皇还是一个稀世的暴君。秦始皇的残暴不能仅仅用“地主阶级本性”这种一般性的原因去解释。唐甄曾说过:“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潜书·室语》),这种看法是对的。但秦始皇这个“贼”似乎比其他帝王更暴虐,其罪过更大。他不仅穷侈极欲,造成了广大人民的苦难;就是施行的一些有利于统一的措施,虽然从长远来看有利于社会发展,而在当时则成了一场浩劫,如修长城,经年累月征发数十万人进行着极为沉重劳动。这种摇役负担给人民造成的痛苦,从下述记载就可看出达到多么可怕的程度。清人杨廷烈著《房县志》记载:有人发现一种全身长毛的“毛人”,据说他们的祖先乃是逃避秦始皇筑长城劳役的民夫,由于躲入深山老林,年长日久,全身长出毛,传说当碰到毛人时,他先问你:“长城筑完乎?秦皇还在么?”只要回答:“长城未筑完,秦始皇还在!”“毛人”就会吓跑。这个记载当然只能视为人民群众的一种传说,然而如果历史上根本没有那样残酷的现实,绝不会出现这种可怕的传说。它反映了秦始皇的作为都是建立在对广大劳动人民残酷剥削和压榨之上的,而这种剥削和压榨远远超过社会所能承担的程度,致使社会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下去,所以就连对历史发展有利的一些措施,也给当时的人民造成灾难。
秦始皇统治的残酷,与秦国历史传统有密切关系。秦是以一游牧民族立国。从立国之日起,秦就处于同敌人战斗的环境中。“秦人耐苦战”是历史造成的,统治者的“酷烈”也是同这种战争的残酷现实相一致的。从秦襄公到商鞅、到秦始皇,其统治手段始终是极为残酷的:“夷三族”、“夷九族”,这在其它诸侯国是极为罕见的,殉人多至上百也仅见于对秦的记载。秦始皇完成了先代国君统一中国的计划,同时也把秦国残酷统治的手段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强调秦国的传统,决不意味着开脱秦始皇个人的罪责,他个人性格残忍,好大喜功,尤其是统一以后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以及恣意享乐,乃是加重人民灾难的重要原因。正因为如此,也是由于他把当时的社会经济推到崩溃的地步,使秦王朝又成为历史上一个极其黑暗的朝代。
秦始皇就是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他既是一个有巨大贡献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暴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刘备性格多侧面
①仁 刘备投奔刘表时,,刘表待之甚厚,刘表死时托孤于他,并说:“我子无才,恐不能承父业。我死之后,贤弟可自领荆州。”刘备泣拜曰:“备当竭力以辅贤侄,安敢有他意乎?”刘表死后,伊籍劝他以吊表为名就便擒下刘琮,以夺取荆州,诸葛亮也极力怂恿。刘备垂泪说:“吾兄临终托孤于我,今吾执其子而夺其地,异日死于九泉之下,何面目复见吾兄乎?”刘备不乘人之危,忠厚待人的秉性如此,故刘 琮 投降后,荆州军民不少归附刘备。当他率军和拥着数万名众向樊城撤退时,即使在曹兵快到的危机情况下,他也不愿抛弃民众逃走,这充分显示了他的仁厚爱民的性格和秉性。
②伪 曹丕自立为大魏皇帝后,传言汉帝己被害。众人进表“请汉中王即皇帝位”,刘备见了众人的劝进表,大惊曰:“卿等欲陷孤为不忠不义之人耶?”当有人讲到曹丕篡汉自立时,刘备勃然变色日:“孤岂效逆贼所为!”而且拂袖而起,入于后宫,过了些日子,孔明又引众官入朝劝进,刘备还是说,“孤虽是景帝之孙,并未有德泽以布于民,今一旦自立为帝,与篡窃何异?”孔明苦劝数次,他还是坚持不从,后来众官以“不久必尽散矣”为要挟,他才讲出心里话“吾非推阻,恐天下人议论耳”。看,刘备本来是极想位登九五的,可是为了不落下话柄,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演戏,这不是“欲显长厚而似 伪”了吗?
③骄 截止到三顾茅庐,刘备确实是一位礼下贤土,谦虚纳谏之仁君,可随着事业的一步步发展和壮大,特别是他在蜀称帝后,他的骄傲也在渐渐地滋长,直至发展到最后,他为关羽报仇决定伐吴时,赵云规劝他不听,秦宓进谏,他置之狱中,孔明上谏表,他掷于地下。当他征吴时,吴派陆逊为大将,马良提醒他“陆逊之才不亚周郎,未可轻敌”,他却自负地说,“朕用兵老矣,岂反不如一黄口孺子耶?”他将蜀兵四十余营,皆移于山林密处,依溪傍涧,就水歇凉,马良建议将各营移居之地画成图请教宰相,他骄傲地说:“朕亦颇知兵法,何必又问宰相?”这时的刘备与当初之刘备岂不是判若两人 乎 ?结果陆逊一把火,几乎把他的全军烧光,自在情理之中。
①仁 刘备投奔刘表时,,刘表待之甚厚,刘表死时托孤于他,并说:“我子无才,恐不能承父业。我死之后,贤弟可自领荆州。”刘备泣拜曰:“备当竭力以辅贤侄,安敢有他意乎?”刘表死后,伊籍劝他以吊表为名就便擒下刘琮,以夺取荆州,诸葛亮也极力怂恿。刘备垂泪说:“吾兄临终托孤于我,今吾执其子而夺其地,异日死于九泉之下,何面目复见吾兄乎?”刘备不乘人之危,忠厚待人的秉性如此,故刘 琮 投降后,荆州军民不少归附刘备。当他率军和拥着数万名众向樊城撤退时,即使在曹兵快到的危机情况下,他也不愿抛弃民众逃走,这充分显示了他的仁厚爱民的性格和秉性。
②伪 曹丕自立为大魏皇帝后,传言汉帝己被害。众人进表“请汉中王即皇帝位”,刘备见了众人的劝进表,大惊曰:“卿等欲陷孤为不忠不义之人耶?”当有人讲到曹丕篡汉自立时,刘备勃然变色日:“孤岂效逆贼所为!”而且拂袖而起,入于后宫,过了些日子,孔明又引众官入朝劝进,刘备还是说,“孤虽是景帝之孙,并未有德泽以布于民,今一旦自立为帝,与篡窃何异?”孔明苦劝数次,他还是坚持不从,后来众官以“不久必尽散矣”为要挟,他才讲出心里话“吾非推阻,恐天下人议论耳”。看,刘备本来是极想位登九五的,可是为了不落下话柄,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演戏,这不是“欲显长厚而似 伪”了吗?
③骄 截止到三顾茅庐,刘备确实是一位礼下贤土,谦虚纳谏之仁君,可随着事业的一步步发展和壮大,特别是他在蜀称帝后,他的骄傲也在渐渐地滋长,直至发展到最后,他为关羽报仇决定伐吴时,赵云规劝他不听,秦宓进谏,他置之狱中,孔明上谏表,他掷于地下。当他征吴时,吴派陆逊为大将,马良提醒他“陆逊之才不亚周郎,未可轻敌”,他却自负地说,“朕用兵老矣,岂反不如一黄口孺子耶?”他将蜀兵四十余营,皆移于山林密处,依溪傍涧,就水歇凉,马良建议将各营移居之地画成图请教宰相,他骄傲地说:“朕亦颇知兵法,何必又问宰相?”这时的刘备与当初之刘备岂不是判若两人 乎 ?结果陆逊一把火,几乎把他的全军烧光,自在情理之中。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79492039.html?fr=uc_push&fl=red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