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生平所有事迹……越详细越好
3个回答
2013-11-13
展开全部
柳永 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一作乐安)人。其生卒年未见史籍明载,据今人唐圭璋《柳永事迹新证》,约生于宋太宗雍熙四年 (987),卒于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他的文学活动期间约略相当于仁宗朝(1023~1063)。其年齿与晏殊相近。因排行第七,故也称为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又做过余杭令,昌国州晓峰盐场大使,监督制盐,因此深知贫苦盐民的悲惨生活。他的《煮海歌》说他们终年"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他的诗流传下来的不多,只有两三首。但即如上引《煮海歌》,已可见其风格和他的词完全不同。
他为后人所重视的,是他在宋词方面的贡献。他在这方面之所以有显著的成就,和他生性放浪、风流倜傥的私生活有关。据宋人笔记,他因在〔鹤冲天〕词中说过:"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为宋仁宗所不喜,说:"此人风前月下,好去 浅斟低唱 ,何要 浮名 ?且填词去!"因此他屡试不中。直到他改名为"永",才中了景□元年(1034)的进士。按〔鹤冲天〕开头说"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则此词正为"下第"而作,并非先有此词而后仁宗除他的名。其次,像他这种似乎颓废的牢骚是当时一般士大夫常有的习气,连堂堂宰相范仲淹都说:"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人世都无百岁,……忍把浮名牵系?"(〔易银灯〕柳永的牢骚,正是从范仲淹那里来的。又据说,因为仁宗对他的批评,他就自称"奉圣旨填词"(《艺苑雌黄》)。其实,他平日填词,所奉的不是皇帝的圣旨,而是和他亲密交游的歌女舞伎的"芳旨"。
柳永年轻时是个风流才子,喜欢为秦楼楚馆的姑娘们和教坊的乐工们(演奏员)用当时的口语为她们填词,写出她们的心思。柳永大概没有结婚,他死后没有家属为之营丧葬,由歌女们聚资为他营葬,因此他变成了一个传奇人物;以后她们每年还为他举行"吊柳会",《清平山堂话本》中的《江楼记》即是敷衍此事成为小说。把柳永恋爱故事的传说写成剧本的,有元曲《钱大尹智宠谢天香》,关汉卿著,剧本说明他赴考以前尚未结婚。从他的词中可以看出他常在旅行中,在城中则就宿在歌女家中。
他在词史上的贡献有两个方面:其一,他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二,他用俗语填入词中。宋初词宗《花间》,多唱小令。由柳永大力开拓新局面。试看北宋初年直到徽宗时代,几个大名家的词集几乎全是小令;例如晏殊的〔珠玉洞〕,全部130多首中,除了卷末5首应酬的寿词〔拂霓裳〕、〔连理枝〕是中调外,几乎全部是小令。欧阳修的《六一词》,也绝大部分是小令,而且有些调子用得特别多,如〔渔家傲〕30调,〔玉楼春〕29调,〔蝶恋花〕17调,〔采桑子〕13调。这些情况,都是符合《花间》和南唐的本色传统的。在北宋大家的集子中,保存长调最多的要算柳永的作品,而且以《乐章》名集,又在许多慢词的调名上还注明宫调名称,以指导乐器的演奏员按调奏乐。如"正宫"、"仙吕宫"、"大石调"等。可见他不但提倡写长调,而且着重证明长调也和小令一样,可以入乐演唱;他的作品不仅是诗集而且是唱本,故名《乐章》。
和柳永约略同时的张先也写了一些慢词,但比柳永要少得多。《乐章集》中除少数当时流行的小令如〔玉楼春〕、〔巫山一段云〕、〔少年游〕、〔木兰花〕、〔蝶恋花〕等外,绝大多数是长调,其中有不少是他自创的。其最长者如〔戚氏〕多至 212字,〔抛球乐〕也有 188字,这是以前所没有的。自他开创了写长调的风气,后来苏轼也写〔戚氏〕、〔哨遍〕等长调。柳永的〔忆帝京〕说:"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苏轼的〔雨中花慢〕说:"算应负你,枕前珠泪,万点千行。"从这些材料中,最可以看出,正是苏轼受柳永的影响。世人论苏轼词称他以柳永为舆台(奴仆),不符合事实。
柳永的〔八声甘州〕,"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曾被苏轼评为"不减唐人高处"(《侯鲭录》)。此词上片"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即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所本。下片"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即温庭筠词"过尽千帆皆不是"之意。北宋词家融化前人佳作,大率如此。
柳永在仁宗时相对繁荣安乐的社会环境中,享受汴京的都市生活。除了一部分作品是描写歌女舞伎的闲愁别恨以外,也写了不少他自己不得意的牢骚,以及羁旅行役之苦。在这些作品中描写祖国的如画的江山,真可谓"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如〔满江红〕"暮雨初收",〔望远行〕"长空降瑞",〔雨霖铃〕"寒蝉凄切"都是一幅幅山水画卷,读之如置身大自然中。至于他铺写都市风物之美,也可以使读者眼明神旺。相传金主完颜亮因为读了柳永的〔望海潮〕而动南侵之念,妄想"立马吴山第一峰"。柳词〔望海潮〕称"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又称:"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关于柳永作品的评价,自宋以来即有分歧。各家评语有一点比较一致的,即认为他引用俗语,不登大雅之堂,作品主题多与妇女有关,不免尘下,但也因此而为广大人民所喜爱。从西夏来的使臣说,凡有饮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这和他采用民间俗语入词有关。可是就现有柳词之见于《乐章集》者来看,他的词中用俗语者其实不多,还不如黄庭坚,大概编集时已经删削。
宋人中评柳词较公允者,王灼说他"序事闲暇,有首有尾,亦间出佳语,又能择声律谐美者用之"(《碧鸡漫志》)。陈振孙说:"其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语意妥贴,承平气象,形容曲尽。"(《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这是因为柳永用晚唐律赋的笔调铺陈当时京城的承平气象,富丽风光,如《乐章集》第一首〔黄莺儿〕:"黄鹂翩翩,乍迁芳树。观露湿缕金衣,叶映如簧语。晓来枝上绵蛮,似把芳心深意低诉。"用流利酣畅的文字,写出春光明媚的形象气氛。因此,比写凄苦之词如"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更为不易。他尤其擅长用老百姓日常的生活语言溶化入词,所谓"□□从俗",能使"天下咏之"。文人雅士在这方面比赛不过他,只好承认他的词"极工致"。但又说他的词"多杂以鄙语,故流俗人尤喜道之"。
比较有分析眼光的是近人夏敬观的评语,他认为:柳词当分雅俚二类。雅词用六朝小品文赋作法。层层铺叙,情景兼融。一笔到底,始终不懈。俚词袭五代淫□之风气,开金元曲子之先声。比于里巷歌谣,亦复自成一格。
说柳词应分雅俚二类,极有见地,对于后世许多词人的作品,也都应该如此看待。例如向子□的《酒边词》,他自己先分为新词(南宋)和旧词(汴京)二集。苏轼、辛弃疾、李清照诸人的作品,都应一分为二,分别看待。
柳永《乐章集》有汲古阁《宋六十名家词》本,《□村丛书》本。
他为后人所重视的,是他在宋词方面的贡献。他在这方面之所以有显著的成就,和他生性放浪、风流倜傥的私生活有关。据宋人笔记,他因在〔鹤冲天〕词中说过:"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为宋仁宗所不喜,说:"此人风前月下,好去 浅斟低唱 ,何要 浮名 ?且填词去!"因此他屡试不中。直到他改名为"永",才中了景□元年(1034)的进士。按〔鹤冲天〕开头说"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则此词正为"下第"而作,并非先有此词而后仁宗除他的名。其次,像他这种似乎颓废的牢骚是当时一般士大夫常有的习气,连堂堂宰相范仲淹都说:"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人世都无百岁,……忍把浮名牵系?"(〔易银灯〕柳永的牢骚,正是从范仲淹那里来的。又据说,因为仁宗对他的批评,他就自称"奉圣旨填词"(《艺苑雌黄》)。其实,他平日填词,所奉的不是皇帝的圣旨,而是和他亲密交游的歌女舞伎的"芳旨"。
柳永年轻时是个风流才子,喜欢为秦楼楚馆的姑娘们和教坊的乐工们(演奏员)用当时的口语为她们填词,写出她们的心思。柳永大概没有结婚,他死后没有家属为之营丧葬,由歌女们聚资为他营葬,因此他变成了一个传奇人物;以后她们每年还为他举行"吊柳会",《清平山堂话本》中的《江楼记》即是敷衍此事成为小说。把柳永恋爱故事的传说写成剧本的,有元曲《钱大尹智宠谢天香》,关汉卿著,剧本说明他赴考以前尚未结婚。从他的词中可以看出他常在旅行中,在城中则就宿在歌女家中。
他在词史上的贡献有两个方面:其一,他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二,他用俗语填入词中。宋初词宗《花间》,多唱小令。由柳永大力开拓新局面。试看北宋初年直到徽宗时代,几个大名家的词集几乎全是小令;例如晏殊的〔珠玉洞〕,全部130多首中,除了卷末5首应酬的寿词〔拂霓裳〕、〔连理枝〕是中调外,几乎全部是小令。欧阳修的《六一词》,也绝大部分是小令,而且有些调子用得特别多,如〔渔家傲〕30调,〔玉楼春〕29调,〔蝶恋花〕17调,〔采桑子〕13调。这些情况,都是符合《花间》和南唐的本色传统的。在北宋大家的集子中,保存长调最多的要算柳永的作品,而且以《乐章》名集,又在许多慢词的调名上还注明宫调名称,以指导乐器的演奏员按调奏乐。如"正宫"、"仙吕宫"、"大石调"等。可见他不但提倡写长调,而且着重证明长调也和小令一样,可以入乐演唱;他的作品不仅是诗集而且是唱本,故名《乐章》。
和柳永约略同时的张先也写了一些慢词,但比柳永要少得多。《乐章集》中除少数当时流行的小令如〔玉楼春〕、〔巫山一段云〕、〔少年游〕、〔木兰花〕、〔蝶恋花〕等外,绝大多数是长调,其中有不少是他自创的。其最长者如〔戚氏〕多至 212字,〔抛球乐〕也有 188字,这是以前所没有的。自他开创了写长调的风气,后来苏轼也写〔戚氏〕、〔哨遍〕等长调。柳永的〔忆帝京〕说:"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苏轼的〔雨中花慢〕说:"算应负你,枕前珠泪,万点千行。"从这些材料中,最可以看出,正是苏轼受柳永的影响。世人论苏轼词称他以柳永为舆台(奴仆),不符合事实。
柳永的〔八声甘州〕,"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曾被苏轼评为"不减唐人高处"(《侯鲭录》)。此词上片"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即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所本。下片"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即温庭筠词"过尽千帆皆不是"之意。北宋词家融化前人佳作,大率如此。
柳永在仁宗时相对繁荣安乐的社会环境中,享受汴京的都市生活。除了一部分作品是描写歌女舞伎的闲愁别恨以外,也写了不少他自己不得意的牢骚,以及羁旅行役之苦。在这些作品中描写祖国的如画的江山,真可谓"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如〔满江红〕"暮雨初收",〔望远行〕"长空降瑞",〔雨霖铃〕"寒蝉凄切"都是一幅幅山水画卷,读之如置身大自然中。至于他铺写都市风物之美,也可以使读者眼明神旺。相传金主完颜亮因为读了柳永的〔望海潮〕而动南侵之念,妄想"立马吴山第一峰"。柳词〔望海潮〕称"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又称:"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关于柳永作品的评价,自宋以来即有分歧。各家评语有一点比较一致的,即认为他引用俗语,不登大雅之堂,作品主题多与妇女有关,不免尘下,但也因此而为广大人民所喜爱。从西夏来的使臣说,凡有饮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这和他采用民间俗语入词有关。可是就现有柳词之见于《乐章集》者来看,他的词中用俗语者其实不多,还不如黄庭坚,大概编集时已经删削。
宋人中评柳词较公允者,王灼说他"序事闲暇,有首有尾,亦间出佳语,又能择声律谐美者用之"(《碧鸡漫志》)。陈振孙说:"其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语意妥贴,承平气象,形容曲尽。"(《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这是因为柳永用晚唐律赋的笔调铺陈当时京城的承平气象,富丽风光,如《乐章集》第一首〔黄莺儿〕:"黄鹂翩翩,乍迁芳树。观露湿缕金衣,叶映如簧语。晓来枝上绵蛮,似把芳心深意低诉。"用流利酣畅的文字,写出春光明媚的形象气氛。因此,比写凄苦之词如"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更为不易。他尤其擅长用老百姓日常的生活语言溶化入词,所谓"□□从俗",能使"天下咏之"。文人雅士在这方面比赛不过他,只好承认他的词"极工致"。但又说他的词"多杂以鄙语,故流俗人尤喜道之"。
比较有分析眼光的是近人夏敬观的评语,他认为:柳词当分雅俚二类。雅词用六朝小品文赋作法。层层铺叙,情景兼融。一笔到底,始终不懈。俚词袭五代淫□之风气,开金元曲子之先声。比于里巷歌谣,亦复自成一格。
说柳词应分雅俚二类,极有见地,对于后世许多词人的作品,也都应该如此看待。例如向子□的《酒边词》,他自己先分为新词(南宋)和旧词(汴京)二集。苏轼、辛弃疾、李清照诸人的作品,都应一分为二,分别看待。
柳永《乐章集》有汲古阁《宋六十名家词》本,《□村丛书》本。
推荐于2017-09-29
展开全部
白衣卿相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死时靠妓女捐钱安葬。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他还描绘了都市的繁华景象及四时节物风光,另有游仙、咏史、咏物等题材。柳永发展了词体,留存二百多首词,所用词调竟有一百五十个之多,并大部分为前所未见的、以旧腔改造或自制的新调,又十之七八为长调慢词,对词的解放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柳永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的词讲究章法结构,词风真率明朗,语言自然流畅,有鲜明的个性特色。他上承敦煌曲,用民间口语写作大量“俚词”,下开金元曲。柳词又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于音乐美。他的词不仅在当时流播极广,对后世影响也十分深巨,他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词家,有《乐章集》。
柳永的父亲、叔叔、哥哥三接、三复都是进士,连儿子、侄子都是。柳永本人却仕途坎坷,景祐元年(1034年),才赐进士出身,是时已是年近半百。词作极佳,流传甚广。其作品仅《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描写羁旅穷愁的,如《雨霖铃》、《八声甘州》,以严肃的态度,唱出不忍的离别,难收的归思,极富感染力。
少年柳永混迹于烟花巷陌中。51岁时,柳永终于及第,去过福建,留有《煮海歌》,对当时煮盐为生的民众给予了深切的同情。短短两年仕途,他的名姓就载入了《海内名宦录》中,足可见其在经纶事物上的天赋。可惜由于性格原因,他屡造排贬,因此进入四处漂泊的“浮生”,养成了一种对萧索景物,秋伤风景的偏好。柳永常以宋玉自比,对此,不与置评。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柳家世代做官。柳永少年时在家乡勤学苦读,希望能传承家业,官至公卿。学成之后,他就到汴京应试,准备大展鸿图,在政治上一试身手。不料,一到光怪陆离的京城,骨子里浪漫风流的年轻才子柳永,就被青楼歌馆里的歌妓吸引,把那政治理想完全抛在了脑后,一天到晚在风月场里潇洒,与青楼歌妓打得火热,而且还把他的风流生活写进词里:
“近日来,陡把狂心牵系。罗绮丛中,笙歌筵上,有个人人可意。”“知几度、密约秦楼尽醉。便携手,眷恋香衾绣被。”(《长寿乐》)当然,他也没有忘记此行考中进士的目标,只是他“自负风流才调”,自信“艺足才高”,“多才多艺善词赋”(《击梧桐》),没把考试当回事,以为考中进士、做个状元是唾手可得的事。他曾经向可以的心上人夸口说,即使是皇帝临轩亲试,也“定然魁甲登高第”(《长寿乐》)。不料事与愿违,放榜时名落孙山。他沮丧愤激之余,写下了传诵一时的名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宣称“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你皇帝老儿不让我进士及第去做官,我不做官,又奈我何!在词坛上叱咤风云,难道不是一样的辉煌?正是“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表面上看,柳永对功名利禄不无鄙视,很有点叛逆精神。其实这只是失望之后的牢骚话,骨子里还是忘不了功名,他在《如鱼水》中一方面说“浮名利,拟拚休。是非莫挂心头。”另一方面却又自我安慰说“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因此,他在科场初次失利后不久,就重整旗鼓,再战科场。
仁宗初年的再试,考试成绩本已过关,但由于《鹤冲天》词传到禁中,上达宸听。等到临轩放榜时,仁宗以《鹤冲天》词为口实,说柳永政治上不合格,就把他给黜落了,并批示:“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
再度的失败,柳永真的有些愤怒了,他干脆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从此无所顾忌地纵游妓馆酒楼之间,致力于民间新声和词的艺术创作。官场上的不幸,反倒成全了才子词人柳永,使他的艺术天赋在词的创作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当时教坊乐工和歌姬每得新腔新调,都请求柳永为之填词,然后才能传世,得到听众的认同。柳永创作的新声曲子词,有很多是跟教坊乐工、歌妓合作的结果。
柳永为教坊乐工和歌妓填词,供她们在酒肆歌楼里演唱,常常会得到她们的经济资助,柳永也因此可以流连于坊曲,不至于有太多的衣食之虞。南宋罗烨《醉翁谈录》丙集卷二就说“耆卿居京华,暇日遍游妓馆。所至,妓者多以金物资给之。”柳永凭借通俗文艺的创作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表明宋代文学的商品化开始萌芽,为后来“职业”地从事通俗文艺创作的书会才人开了先河。编辑本段|回到顶部白衣卿相 趣闻轶事 一、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北宋仁宗曾批评他:“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将名字抹去。柳永自称:“奉旨填词。”
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据说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称赞杭州之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
三、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并且柳词可分俚、雅两派。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死时靠妓女捐钱安葬。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他还描绘了都市的繁华景象及四时节物风光,另有游仙、咏史、咏物等题材。柳永发展了词体,留存二百多首词,所用词调竟有一百五十个之多,并大部分为前所未见的、以旧腔改造或自制的新调,又十之七八为长调慢词,对词的解放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柳永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的词讲究章法结构,词风真率明朗,语言自然流畅,有鲜明的个性特色。他上承敦煌曲,用民间口语写作大量“俚词”,下开金元曲。柳词又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于音乐美。他的词不仅在当时流播极广,对后世影响也十分深巨,他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词家,有《乐章集》。
柳永的父亲、叔叔、哥哥三接、三复都是进士,连儿子、侄子都是。柳永本人却仕途坎坷,景祐元年(1034年),才赐进士出身,是时已是年近半百。词作极佳,流传甚广。其作品仅《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描写羁旅穷愁的,如《雨霖铃》、《八声甘州》,以严肃的态度,唱出不忍的离别,难收的归思,极富感染力。
少年柳永混迹于烟花巷陌中。51岁时,柳永终于及第,去过福建,留有《煮海歌》,对当时煮盐为生的民众给予了深切的同情。短短两年仕途,他的名姓就载入了《海内名宦录》中,足可见其在经纶事物上的天赋。可惜由于性格原因,他屡造排贬,因此进入四处漂泊的“浮生”,养成了一种对萧索景物,秋伤风景的偏好。柳永常以宋玉自比,对此,不与置评。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柳家世代做官。柳永少年时在家乡勤学苦读,希望能传承家业,官至公卿。学成之后,他就到汴京应试,准备大展鸿图,在政治上一试身手。不料,一到光怪陆离的京城,骨子里浪漫风流的年轻才子柳永,就被青楼歌馆里的歌妓吸引,把那政治理想完全抛在了脑后,一天到晚在风月场里潇洒,与青楼歌妓打得火热,而且还把他的风流生活写进词里:
“近日来,陡把狂心牵系。罗绮丛中,笙歌筵上,有个人人可意。”“知几度、密约秦楼尽醉。便携手,眷恋香衾绣被。”(《长寿乐》)当然,他也没有忘记此行考中进士的目标,只是他“自负风流才调”,自信“艺足才高”,“多才多艺善词赋”(《击梧桐》),没把考试当回事,以为考中进士、做个状元是唾手可得的事。他曾经向可以的心上人夸口说,即使是皇帝临轩亲试,也“定然魁甲登高第”(《长寿乐》)。不料事与愿违,放榜时名落孙山。他沮丧愤激之余,写下了传诵一时的名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宣称“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你皇帝老儿不让我进士及第去做官,我不做官,又奈我何!在词坛上叱咤风云,难道不是一样的辉煌?正是“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表面上看,柳永对功名利禄不无鄙视,很有点叛逆精神。其实这只是失望之后的牢骚话,骨子里还是忘不了功名,他在《如鱼水》中一方面说“浮名利,拟拚休。是非莫挂心头。”另一方面却又自我安慰说“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因此,他在科场初次失利后不久,就重整旗鼓,再战科场。
仁宗初年的再试,考试成绩本已过关,但由于《鹤冲天》词传到禁中,上达宸听。等到临轩放榜时,仁宗以《鹤冲天》词为口实,说柳永政治上不合格,就把他给黜落了,并批示:“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
再度的失败,柳永真的有些愤怒了,他干脆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从此无所顾忌地纵游妓馆酒楼之间,致力于民间新声和词的艺术创作。官场上的不幸,反倒成全了才子词人柳永,使他的艺术天赋在词的创作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当时教坊乐工和歌姬每得新腔新调,都请求柳永为之填词,然后才能传世,得到听众的认同。柳永创作的新声曲子词,有很多是跟教坊乐工、歌妓合作的结果。
柳永为教坊乐工和歌妓填词,供她们在酒肆歌楼里演唱,常常会得到她们的经济资助,柳永也因此可以流连于坊曲,不至于有太多的衣食之虞。南宋罗烨《醉翁谈录》丙集卷二就说“耆卿居京华,暇日遍游妓馆。所至,妓者多以金物资给之。”柳永凭借通俗文艺的创作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表明宋代文学的商品化开始萌芽,为后来“职业”地从事通俗文艺创作的书会才人开了先河。编辑本段|回到顶部白衣卿相 趣闻轶事 一、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北宋仁宗曾批评他:“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将名字抹去。柳永自称:“奉旨填词。”
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据说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称赞杭州之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
三、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并且柳词可分俚、雅两派。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1-13
展开全部
用手机上百度,搜一下就有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