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好高中物理复习
2013-11-11
展开全部
高中物理课本学习方法指导
2010年12月23日09:53:50 【大 中 小】 【打印】 共阅读134次
一、学生在阅读物理课本中存在的问题1.没有阅读的习惯;学生对物理往往只注重做题,习惯从公式出发去解决一切问题,对概念理解或是公式运用的条件却不够重视,看书的目的最多就是找公式或例题或者是某个定律。所以我们不难看到有些学生的书一学期下来还是新的,更不用说做什么标记、批语了。这样的情况,提高学习成绩、学会自我学习也就是一句空话。2.没有掌握物理的特点;有些同学课本看得不可谓不多,条条杠杠也划得不少,要是问他看懂了吗,他也会回答说看懂了;但一旦要他应用的时候就显出很多问题。拿学生的话来说就是:“看看都懂,就是不会做”。那么他们是真的看懂课本了吗?回答是否定的,学生对物理课本的阅读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以前的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习惯上,从刚出生的婴儿开始一直到他们进入高中以前,妈妈和老师所给他们的读物绝大部分是文学作品,即使有一些科学方面的,不是科普文章就是科幻小说,这和纯科学文献似的物理课本有着天壤之别。3.不能理解课文中的精义。科学的文章是非常严谨的,有些谴词造句可能是不可替代的,而学生往往不能分辨这个词和那个词在科学上含义的区别,造成理解上的错误;另外,一篇教材总有其中心和思路,而知识总是围绕着这个中心有序地联系在一起,而这恰恰是学生往往不能理清楚的,这样虽然看了几遍书,其中的精义并没有深刻理解,知识也就不能很好地消化 2物理学习过程的指导中学物理的教学过程具有以下特点:①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②以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为中心。③以数学方法为重要手段。④密切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⑤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因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学习过程的指导。2.1观察和实验过程的指导物理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主要来源,这为学生进行物理思维、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提供了必要的手段。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尽可能地亲自动手操作。指导学生学会设计与构思的常用方法(如比较法、放大法、等效法、再现法等)。指导学生按实验操作规范进行实验:①根据设计的方案恰当选取仪器;②按照设计的方案进行安装,联结和调节仪器;③手、眼、脑等协调并用,准确地进行实验操作。指导学生正确地记录数据,特别注意测量数据的估读;指导学生进行数据的处理(列表法、代数法、图象法)与分析。在演示实验中,特别要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观察。如光的全反射实验中,应明确需观察入射光、反射光和折射光,得出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时,随入射角的增加,反射角和折射角均增大,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强减弱,反射光强增强;当入射角增大至一定角度时,发生质变,折射光线消失2.2物理概念的学习过程理解概念表述概念抽象出本质找出共同特征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在脑中概括和抽象的反映。学生形成物理概念一般要经历认知定向、找出共同特征、本质属性、进行抽象规定和深入理解概念这样一个大致的过程。如下图所示:引入理由下面我们对以上过程进行说明:(1)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使学生认知活动有一明确的指向。如学生学习了磁场后,知道磁铁与磁铁、磁铁与通电导体、通电导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磁铁和通电导体具有力的作用,力的大小显然与磁场的强弱有关,为了描述磁场的强弱,我们引入了磁感强度这一物理量。 (2)指导学生找出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的共同特征。这一过程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归类的方式,直接从事实中总结出来的概念,通常由归类的方法得出其共同特征。如通过分析各种情况下接触物体间的弹力,总结出其共同特征是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形变后有恢复原状的趋势,则这两个接触物体间产生弹力。二是概括的方式,一般用在学习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如学习磁感强度的概念时,可指导学生从以下分析去找出磁感强度的本质特征:在匀强磁场中垂直磁场方向放入一通电直导线,直导线受力大小与导线的长度和通电电流的大小有关:在通电电流大小不变时,导线长度增大几倍,磁场力也增大几倍;在导线长度不变时,通电电流增大几倍,磁场力也增大几倍。于是可以找出共同特征,不论导线的长度和通电电流强度如何,比值能反映出磁场的强弱。通过概括找出这个共同特征,为进一步形成磁感强度的概念打下了必要的基础。(3)指导学生抓住共同特征所反映的本质物理属性。只有抓住了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的共同特征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才能形成物理概念。例如在上例中,我们在抓住了磁场中通电导体受力的共同特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到这一共同特征的本质属性:磁场的磁感强度是由磁场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反映了磁场的强弱。(4)指导学生对抽象的结果进行表述。在抽象出一类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之后,用简洁的文字语言、数学式子或图表表示物理概念。如磁感强度可用文字表述为:在磁场中垂直下磁场方向的通电导线,所受的磁场力F跟电流I和导线长度L的乘积IL的比值叫通电导线所在处的磁感强度;用数学式子表达为B=;还可用磁感线的疏密和方向表示磁感强度的大小和方向。(5)指导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用变式和例证来指导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如在学习“磁感强度”概念时,可以指导学生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磁场中某处的磁感强度,随放入其中的通电直导线中电流的减小而增大;随通电直导线所受磁场力的增大而增大;放入其中的通电直导线若不受磁场力,则此处的磁感强度为零;跟放入其中的通电直导线的长度、电流的强弱、受力的大小等都无关。再如理解简谐运动,可以举弹簧振子为肯定的例证,乒乓球在桌面上的上下振动为否定例证,使学生抓住回复力F=-kx的振动才是简谐运动这一关键特征。 2.3物理规律的学习指导规律的理解物理规律是自然界中物理客体属性的内在联系,是事物发展和变化趋势的反映。物理规律包括物理定律、定理、守则、原理、方程等。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一般过程如下图所示:规律的适用条件规律的表述规律的建立认知定向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以下程序指导学生掌握物理规律: (1)指导学生明确认知定向。要让学生明确物理规律建立的目的,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加工活动指向确定的方向。如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后,学生知道认识一个物体的运动趋势,必须清楚它的运动状态变化的快慢——加速度。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来研究物体的加速度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2)指导学生弄清规律的建立过程。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有两种形式。一是归纳方法,我们必须指导学生明确它的实验依据,并树立起物理定律的建立来自于观察实验结果的观念。如气体状态方程的建立,是在波意耳定律等三大实验的基础上归纳得到的。二是通过演绎方法建立物理规律,如动量定理的建立,要让学生知道它是从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来的,力在时间上的累积与物体状态量——动量变化间的数量关系。P
V-1PV(3)把握物理规律的“文字叙述”、“数学表达式”、“函数图像”三种表达式,并能把它们融为一体。如玻意耳定律的文字叙述: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温度不变时,压强与体积的乘积为一个常量,数学表达式为PV=C,函数图像如右上图。(4)强调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如牛顿运动定律只适用于低速宏观的物体,气体的状态方程只适用于理想气体或气体的压强不太大,温度不太低的实际气体,库仑定律F=,只适用于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否则会出现当r→0时,F→∞的错误结论。(5)使用物理规律时,注意它们的一些特征。如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方向性、同体性等。2.4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学法指导解决物理问题是物理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实现认识上第二次飞跃的主要途径。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是具体问题情景与原有物理认知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据梁树森老师“对中学生运用物理知识中的认知缺陷和心理障碍的研究”的结论,高中生解决物理问题中的认知和心理因素存在三个方面的薄弱环节: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差;头脑中不能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最常见的心理障碍是不善于发现隐蔽条件。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解决物理问题的学法指导。
2010年12月23日09:53:50 【大 中 小】 【打印】 共阅读134次
一、学生在阅读物理课本中存在的问题1.没有阅读的习惯;学生对物理往往只注重做题,习惯从公式出发去解决一切问题,对概念理解或是公式运用的条件却不够重视,看书的目的最多就是找公式或例题或者是某个定律。所以我们不难看到有些学生的书一学期下来还是新的,更不用说做什么标记、批语了。这样的情况,提高学习成绩、学会自我学习也就是一句空话。2.没有掌握物理的特点;有些同学课本看得不可谓不多,条条杠杠也划得不少,要是问他看懂了吗,他也会回答说看懂了;但一旦要他应用的时候就显出很多问题。拿学生的话来说就是:“看看都懂,就是不会做”。那么他们是真的看懂课本了吗?回答是否定的,学生对物理课本的阅读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以前的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习惯上,从刚出生的婴儿开始一直到他们进入高中以前,妈妈和老师所给他们的读物绝大部分是文学作品,即使有一些科学方面的,不是科普文章就是科幻小说,这和纯科学文献似的物理课本有着天壤之别。3.不能理解课文中的精义。科学的文章是非常严谨的,有些谴词造句可能是不可替代的,而学生往往不能分辨这个词和那个词在科学上含义的区别,造成理解上的错误;另外,一篇教材总有其中心和思路,而知识总是围绕着这个中心有序地联系在一起,而这恰恰是学生往往不能理清楚的,这样虽然看了几遍书,其中的精义并没有深刻理解,知识也就不能很好地消化 2物理学习过程的指导中学物理的教学过程具有以下特点:①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②以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为中心。③以数学方法为重要手段。④密切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⑤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因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学习过程的指导。2.1观察和实验过程的指导物理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主要来源,这为学生进行物理思维、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提供了必要的手段。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尽可能地亲自动手操作。指导学生学会设计与构思的常用方法(如比较法、放大法、等效法、再现法等)。指导学生按实验操作规范进行实验:①根据设计的方案恰当选取仪器;②按照设计的方案进行安装,联结和调节仪器;③手、眼、脑等协调并用,准确地进行实验操作。指导学生正确地记录数据,特别注意测量数据的估读;指导学生进行数据的处理(列表法、代数法、图象法)与分析。在演示实验中,特别要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观察。如光的全反射实验中,应明确需观察入射光、反射光和折射光,得出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时,随入射角的增加,反射角和折射角均增大,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强减弱,反射光强增强;当入射角增大至一定角度时,发生质变,折射光线消失2.2物理概念的学习过程理解概念表述概念抽象出本质找出共同特征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在脑中概括和抽象的反映。学生形成物理概念一般要经历认知定向、找出共同特征、本质属性、进行抽象规定和深入理解概念这样一个大致的过程。如下图所示:引入理由下面我们对以上过程进行说明:(1)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使学生认知活动有一明确的指向。如学生学习了磁场后,知道磁铁与磁铁、磁铁与通电导体、通电导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磁铁和通电导体具有力的作用,力的大小显然与磁场的强弱有关,为了描述磁场的强弱,我们引入了磁感强度这一物理量。 (2)指导学生找出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的共同特征。这一过程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归类的方式,直接从事实中总结出来的概念,通常由归类的方法得出其共同特征。如通过分析各种情况下接触物体间的弹力,总结出其共同特征是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形变后有恢复原状的趋势,则这两个接触物体间产生弹力。二是概括的方式,一般用在学习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如学习磁感强度的概念时,可指导学生从以下分析去找出磁感强度的本质特征:在匀强磁场中垂直磁场方向放入一通电直导线,直导线受力大小与导线的长度和通电电流的大小有关:在通电电流大小不变时,导线长度增大几倍,磁场力也增大几倍;在导线长度不变时,通电电流增大几倍,磁场力也增大几倍。于是可以找出共同特征,不论导线的长度和通电电流强度如何,比值能反映出磁场的强弱。通过概括找出这个共同特征,为进一步形成磁感强度的概念打下了必要的基础。(3)指导学生抓住共同特征所反映的本质物理属性。只有抓住了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的共同特征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才能形成物理概念。例如在上例中,我们在抓住了磁场中通电导体受力的共同特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到这一共同特征的本质属性:磁场的磁感强度是由磁场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反映了磁场的强弱。(4)指导学生对抽象的结果进行表述。在抽象出一类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之后,用简洁的文字语言、数学式子或图表表示物理概念。如磁感强度可用文字表述为:在磁场中垂直下磁场方向的通电导线,所受的磁场力F跟电流I和导线长度L的乘积IL的比值叫通电导线所在处的磁感强度;用数学式子表达为B=;还可用磁感线的疏密和方向表示磁感强度的大小和方向。(5)指导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用变式和例证来指导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如在学习“磁感强度”概念时,可以指导学生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磁场中某处的磁感强度,随放入其中的通电直导线中电流的减小而增大;随通电直导线所受磁场力的增大而增大;放入其中的通电直导线若不受磁场力,则此处的磁感强度为零;跟放入其中的通电直导线的长度、电流的强弱、受力的大小等都无关。再如理解简谐运动,可以举弹簧振子为肯定的例证,乒乓球在桌面上的上下振动为否定例证,使学生抓住回复力F=-kx的振动才是简谐运动这一关键特征。 2.3物理规律的学习指导规律的理解物理规律是自然界中物理客体属性的内在联系,是事物发展和变化趋势的反映。物理规律包括物理定律、定理、守则、原理、方程等。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一般过程如下图所示:规律的适用条件规律的表述规律的建立认知定向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以下程序指导学生掌握物理规律: (1)指导学生明确认知定向。要让学生明确物理规律建立的目的,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加工活动指向确定的方向。如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后,学生知道认识一个物体的运动趋势,必须清楚它的运动状态变化的快慢——加速度。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来研究物体的加速度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2)指导学生弄清规律的建立过程。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有两种形式。一是归纳方法,我们必须指导学生明确它的实验依据,并树立起物理定律的建立来自于观察实验结果的观念。如气体状态方程的建立,是在波意耳定律等三大实验的基础上归纳得到的。二是通过演绎方法建立物理规律,如动量定理的建立,要让学生知道它是从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来的,力在时间上的累积与物体状态量——动量变化间的数量关系。P
V-1PV(3)把握物理规律的“文字叙述”、“数学表达式”、“函数图像”三种表达式,并能把它们融为一体。如玻意耳定律的文字叙述: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温度不变时,压强与体积的乘积为一个常量,数学表达式为PV=C,函数图像如右上图。(4)强调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如牛顿运动定律只适用于低速宏观的物体,气体的状态方程只适用于理想气体或气体的压强不太大,温度不太低的实际气体,库仑定律F=,只适用于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否则会出现当r→0时,F→∞的错误结论。(5)使用物理规律时,注意它们的一些特征。如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方向性、同体性等。2.4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学法指导解决物理问题是物理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实现认识上第二次飞跃的主要途径。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是具体问题情景与原有物理认知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据梁树森老师“对中学生运用物理知识中的认知缺陷和心理障碍的研究”的结论,高中生解决物理问题中的认知和心理因素存在三个方面的薄弱环节: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差;头脑中不能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最常见的心理障碍是不善于发现隐蔽条件。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解决物理问题的学法指导。
2013-11-11
展开全部
你没搞错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