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

 我来答
捷靖滢0I4
2013-10-31 · 超过72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36万
展开全部
题记:谁敢真的用“四书五经”系统来教育他(她)的孩子,并持之以恒地正确地做,不慕所谓新潮现代的虚名,坚持按中国传统教育模式锤炼孩子,他(她)可能收获的会是一个了不起的惊喜!朋友的小孩一放学就玩象棋,前天跟他布置的背诵《孝经》的任务却没有完成。教训这小子两句后,我又于心难忍。妈妈不在身边,一个小男孩子,跟着父亲辗转于各种境遇里,尔后又远迁千里,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近期才又插入本地一所小学读书。本来柔弱而敏感的幼小心灵,在这无言也无心再去叙述的社会各种力量有形无形的挤压下到底留下了什么样的暗影,还要等到他长大后回顾起来才见得真切。看着小家伙眼里泪欲掉不掉,我的心有一种难言的酸辛。于是我在一旁坐下来,静静地反省我的教育。穷通了中西方的主体教育模式,从东方一脉相承的圣智教化到古希腊学者们的问难引导式教学,直到近代斯宾塞快乐教育法(中国当代的为成绩而行之填鸭式当然在排除之列),以至当代被有人认为是世界六大教学法之一的周弘先生的赏识教育,在实践中都走过一遍后,我还是觉得中国的圣智教育乃是最为卓越、最有效也最符合生命根本利益的教育。这是一种以至善圆满的圣智体系,先为人建立心法平台,进而再在廁极高明共通的道德平台上,创造自己个性美的教育。人生下来的时候,表面意识就象一张白纸,与一台刚买来装好的电脑没什么两样,选择一个最卓越、最先进的系统程序先装上,这种过程很可以形象说明中国的圣智教育模式。因为系统程序是按照电脑的性能,系统的全方位考虑到了的,所以,在这个平台上,可以支持一切能够支持的应用。个体电脑因为用途的不一,可以分成服务器级的,以画图功能为主的,或以文字处理功能为主的,等等。因为基本的系统程序为它的一切“思想和行为”建立了标准,建立了根本的秩序,一切就自然有序的顺理而成章。圣智教化系统正是如此道理。中国古代有最先进、系统的圣智教化系统,排除被统治者私心利用的层面,单从教育的智慧上来看,这个系统就是非常先进的。他以四书为本,建立完整的心法系统,以六经为衡,打通智慧的各个环节,以“六艺”为用,培养礼、乐、射、御(驾车)、书、数的技能。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培养的四维度,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一个强调自强的内圣外王大成人生为途径,形成一个迄今为止极为圆容而完满的教育。而且真正透彻了他,就可知道世界上其它教学方式,都可以嫁靠在这个系统上,成为其有机的组成,却无法与其并列。其实这个方式在上古时就已经存在,当时的学校叫庠序,庠,广羊也,这个羊,其实是“善”之头,那么,庠的内涵就是扩展生命的心胸(在明明德,在亲民)和“止于至善”,这个过程后来董仲舒明确讲“天人合一”,朱熹称为“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称为“致良知”,说的也都是圣智教化。而这个序呢,就是秩序, 就是伦理与礼仪。以此观之,这是东西方后来不管什么样的教育都无法与之匹敌的。这个大成教育智慧流传二千余年,在两千年的过程中,一直作为中国社会官方和民间教育的圭臬,决不是没有道理。由于近代150年来的异数,许多人错误地归罪于这个教育,指之为“封建”,现在可好了,伦理也没有了,社会的道德也舛乱 了,家庭教育不起作用,学校教育完全找不着北,才发现我们现在的教育完全是被动地在堵漏洞,打补丁,有人还以自己打补丁起了一点作用而沾沾自喜,以为成了功盖孔圣的教育家。其实在真正懂得教育的人眼里,那不过是一种狂妄而已。为了倒洗澡水,结果把婴儿一起倒掉了。这是所谓的文化批判干的最数典忘祖的事。把教育分成四个层面的,它关注于什么层面,兼顾了那些层面,是否圆容了人性的属性的各个方面,并真正地发展了生命先天至善圆满的本性,这是至关重要的判断点。古印度伟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将生命在世间的工作分成“正法、利益、爱欲、解脱”,这其实就是中国的《易》经上所说的“元亨利贞”(顺便说一句:其实中国古代正统文化就象整体人类社会的根文化一样,其它国家的文化,不过是从这个母根里萌孽出来的枝或果再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民族、种族的形式,演绎的早已创造出来的文化而已。研究清楚中华文化之根本,则整个人类文化就可以一线贯穿,真正地看到里边精神的一致性,而决不是现在比较文明的零七八碎的可笑研究,那没有什么用)这里没有办法展开来谈,那么教育主要关注的,核心的功能就是“正法”功能,对人而言就是在给生命建立一个基于正确的天道观(系统生命观)、世界观(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生死观、荣辱观、得失观、婚恋观等等),使其获得一个基本的生命支持系统,人在一生中的立身行事的境界与好坏,根本上取决于这个心志、心智系统在这些方面的境界与层面,并取决于这个系统的圆容成度。因为这个心法系统的得以建立,那么对待利益、得失,对待“亨”的层面,就是一个人的爱欲方面如何控 御自我,能否顺利亨通于利益,就有了一个坚固的内在的支撑,这样的生命经历一生的不断的体验、升华,在道德之路上的纯净地提升自己的生命,那么,他就会慢慢领会终极解脱的智慧,于是一个壮美的生命历程得以完成。(其实孔子一生就在演绎这个过程:三十而立(立志于道,非今之所谓成家立业之谓,在道的根基上立起来了,有了圣人之基),四十而不惑(得道慧明故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地之在智,古今之通道),六十而耳顺(无极之境自见太极阴阳皆为用耳),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天地万事皆有缘因,而能见透其里,无复横逆于境遇,是故无所不自在,无可无不可也。人说他惶惶如丧家之犬,他也不生气,还嬉笑以乐,人说他大哉圣人,他说我有什么能耐呢?是会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恬然无争于世,而又志在为天下开太平,故删诗书,定六经,秘传大学中庸之道,广弘仁义礼智信之理)。他实际上并不是要后人如何崇拜他,是身体力行,为后人开创了一条成圣之路。孔子一生颠沛流离,却是坚持“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强调这个心法“至诚无息(无间歇)”,所以人人皆可为圣贤,在做与不做而已。学习对人的终极意义就是解脱,就是成就圣贤,这才是最根本的。其次才是技术,再次才是装璜和娱乐。按上古婆罗门教大圣者的智慧,人的生命在世间会呈现出四(三)重特性:愚昧属性、功利属性、智慧属性、灵性属性。古希腊人把功利属性也并列入愚昧属性,古印度人则将它们分开论述,在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论述得非常充分。实际上古印度的历史是非常高明的,现代人都说我们中国有五千年成文历史,好象这是可以值得自豪的。是值得自豪,但要懂得历史的写法本有多种,根本的目地是要阐明道德和仁义智慧,情节是体现不同时代人的实践,不知此,则不知史,学得再多也只是一个故事口袋和心计的汇编。古印度的历史是通过两部大史诗不断的丰富其情节却一以贯之将宇宙天地人生至理贯注于其中,留下一部相当完整的人性十足的生命智慧史,可以说他本身就是一部圣哲之路的教科书,而中国则是以历代人物情节来表证这个内涵。就象老子、孔子提出了生命最根本的东西,然后历代的人们来演义一样,演得好与坏的记录弄下来,就是这个历史。其实根本还是讲道理,为建立生命观念、锤炼生命承负力服务的。那么,因为这个生命属性分成四个层面来的时候,每个人其实都面对这个四个属性的处理与掌控,这个能力就非常的重要,至善圆满的教育就是通过圣智教化系统的输入,在生命的初始阶段就给他一个完满的支持系统,所以,他对这四个方面的控御能力,那就比较能够做到高明。所以,古代的人在十几岁二十几岁就已经能够写出千秋不朽的作品,创造万世景仰的业绩,那是与他们非常早的就在心智上完全成熟的缘故。形成的礼仪风度传雅几千年,到今天虽然众多的中国人已经数典忘祖,世界其它地方的有识之士还不敢小瞧我中华,是因为任何人无法否定中华的祖先是那样的卓越,他们贡献给人类的精神宝藏永远是令世人高山仰止的。他们中的见识高明者曾经一针见血指出:中国衰弱之罪,不在于其传统的文化,而在于后世子孙失去了产生这个传统文化的精神,僵化于形式,犯了买椟还珠的毛病造成的。那么我就在考虑我们社会的教育是属于哪一个层面的,目前的学校教育是属于哪一个层面的。这样一看,不就一目了然了吗?比方说赏识教育,可能在局部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就象吃蜜一样,刚开始吃的时候觉得很甜,如果每天吃蜜会是怎么样呢?更重要的,这些教育都只是顶多达到功利层面的价值观的熏陶,而中国古代传统的教育是以更为宏大的层面,强调追求内圣外王,内外双得双成的至善圆满境界为根本的,是真正对生命有益的教育。于是我再一次肯定我对文化的根文化、枝文化、叶文化、果文化与枯枝败叶文化的分类论述。而如果要真正培养最好的人,我还是以为从中国经典教育,系统采用中国传统教化方式着手,以灵性的葆持、返本归真为根本旨归,重视生命智慧的开发,建立正确的处理功利与爱欲的观念系统,这样才谈得到全面的基于生命的教育。我很担心我的训斥造成的雕刻是否伤害了生命的灵识,但我又想,纯粹的自然放任也是不合理的。如果人类不去雕美宫殿,那么世界壮观的宫殿就不会存在,而只到如今人还住在山洞里。道法自然不是无所作为,就象都江堰一样,我们可以依乎其性,导而用之,以发展出有利于整体社会和谐与个体生命灵性升华共同协和的好结果来。对于学生、孩子性格中出现的“肿块”,必要的时候还要开刀来拿掉,同样拿着刀,好医生可以治病活命,而庸医可以杀人害命,目地和效果是迥异的。关键在于是否“医术高明”、动机纯正。于是我得出结论说,其实教育是不择手段的,大自然就是最了不起的教师,对每一棵树、每一棵草无时无刻不进行着教育。深深地领会大自然的教育,进而用之于人的教育,这样理解,则孔子当年所说“述而不作”不就明白了吗?他其实是读懂了造化之智而将其用语言表述出来而已。但教育者一定要有大爱的胸怀,要有圣智的志量,则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可以针对不同的对象,或炙或药,或汤或刀,对象不同,情况不同,所用也不同。就如中国古代良医,望闻问切而珍爱生命,然而,下起药来,不一定要关注你感觉痛苦不痛苦。关键是要好病。对同一种病所开的方子还可能完全不同呢。这个智慧是不是值得今天家长和老师思考呢?附文老宣先生论教育之金玉良言三四十年代,老宣先生即深刻地指出:“现在中国所缺乏的,不是高等的教育,而是高等的人格。现在中国所需要的,不是能高谈阔论的博士硕士,而是肯实践力行的凡夫匹夫。”他又说:“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修养人格,学问还在其次,在小学,须养成初等人格,在中学,须养成中等人格,在大学,须养成高等人格。学级升一步,人格须进一级。我们入学校,一面修养人格,一面勤求学问,那么,出了大学的日子,不但学问要高出人上,品格也必超人一等,要知,有高超的品格,学问纵然稍差,也能立足于社会,学问纵能超出凡众,若无真人的品格,作为基础,也不能幸存于人群。”当年的老宣先生,即已对教育之走入岐途而洞若观火,他说:“现今的学生,分为两派,一是痨病式的呻吟派,一是疯癫式的激烈派。这两种不良的现象的成因,不怪脑筋薄弱气血未定的学生,而怪多数的当局,用人只重‘文凭’,不查真伪,只问人情,不别贤愚。我以为,不打倒‘文凭制’的虚套,学生不能用心求学。不铲除‘人情制’的恶风,学生必不肯甘心求学。”他接着说:“文凭不过是一张含有‘魔性’的废物,实学是一件具有神力的武器。” 所以,今天的教育问题,首要的还是要教育教师和家长,其次才是学生。要对社会价值观进行修正,进而才去谈教育管理。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