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盐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工业上用海水晒盐(也称盐田法)或用井水、盐湖水煮盐,使食盐晶体析出。这样制得的食盐含有较多的杂质,叫做粗盐。粗盐经溶解、沉淀、过滤、蒸发,可制得精盐。还有较多人为了补充更多的盐分,将碘元素加了进去。
拓展资料:
食盐是人们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成人体内所含钠离子的总量约为60 g,其中 80%存在于细胞外液,即在血浆和细胞间液中。氯离子也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钠离子和氯离子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下列几点:
1.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Na和Cl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离子;K和HPO4是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的主要离子。在细胞外液的阳离子总量中,Na占90%以上,在阴离子总量中,Cl占70%左右。所以,食盐在维持渗透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人体内水的动向。
2.参与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
由Na和HCO3形成的碳酸氢钠,在血液中有缓冲作用。Cl与HCO3在血浆和血红细胞之间也有一种平衡,当HCO3从血红细胞渗透出来的时候,血红细胞中阴离子减少,Cl就进入血红细胞中,以维持电性的平衡。反之,也是这样。
3.氯离子在体内参与胃酸的生成
胃液呈强酸性,pH约为0.9~1.5,它的主要成分有胃蛋白酶、盐酸和粘液。胃体腺中的壁细胞能够分泌盐酸。壁细胞把HCO3输入血液,而分泌出H输入胃液。这时Cl从血液中经壁细胞进入胃液,以保持电性平衡。
这样强的盐酸在胃里为什么能够不侵蚀胃壁呢?因为胃体腺里有一种粘液细胞,分泌出来的粘液在胃粘膜表面形成一层约l mm~1.5 mm厚的粘液层,这粘液层常被称为胃粘膜的屏障,在酸的侵袭下,胃粘膜不致被消化酶所消化而形成溃疡。但饮酒会削弱胃粘膜的屏障作用,往往增大引起胃溃疡的可能性。
此外,食盐在维持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兴奋性上也有作用。 当细胞外液大量损失(如流血过多、出汗过多)或食物里缺乏食盐时,体内钠离子的含量减少,钾离子从细胞进入血液,会发生血液变浓、尿少、皮肤变黄等病症。 人体对食盐的需要量一般为每人每天3 g~5 g。由于生活习惯和口味不同,实际食盐的摄入量因人因地有较大差别,我国一般人每天约进食食盐10 g~15 g。
2013-11-19
盐是地壳中普遍存在的物质,由于易溶于水,因此常被雨水带进河川再流入大海。据统计,每年从陆地流入海洋的盐大约有1.1亿吨,而全球海洋所含盐分约4500亿吨以上。
依照自然存在的状况,盐又可分为海盐、湖盐、井盐和矿盐四种。
人类采盐最早使用的方法是从含盐量高的干涸河床或湖床刮下盐结晶块。但没多久人们便发明了较复杂的产盐方法。
第一种常用的盐是海盐。海盐的取得主要是在气候和地质条件适合的海边开发盐田,依靠日晒和自然蒸发,从而使盐分析出。世界上许多地方的海边都出产海盐,如亚洲的中国、韩国、印度;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欧洲的地中海沿岸等是海盐的大产地。
早期非洲许多地区的居民都是从含盐量高的盐土中采盐。他们在盐地里挖出许多约2米深的盐井,含盐的地下水冒出后,经蒸发便析出盐晶,井盐便这么开采出来了。世界上著名的井盐产地还有中国的自贡、波兰的魏里奇卡等。
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存在含盐量较高的湖泊。而采集湖盐最有特色的地方当属非洲塞内加尔的瑞特巴。当地人制盐的方法很简单,湖边各村庄的男女老少全体出动,搭乘小船,将几百个塑胶桶放在湖里,排成圆圈,从空中俯瞰下来就像一条七彩缤纷的项链。而后利用赤道的烈日将桶里的湖水晒干,于是桶底便留下了一层洁白的盐。
开采矿盐比利用盐田晒盐的方式晚许多。波兰的考古学家曾挖掘出一些将盐土加热析出结晶盐的用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都存在天然盐矿,如伊朗、伊拉克、美国西南部、澳大利亚和玻利维亚等。有些地方甚至存在盐丘和盐山,如美国墨西哥湾沿岸约有300座圆形盐丘;巴基斯坦境内有绵延的盐山等。
如今,在许多靠自然条件难以产出足够用盐的国家和地区,陆续开发出一些新的制盐方法,其中以“电透析法”最受欢迎。所谓电透析法就是在直流电压下,利用阴阳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将海水中盐的浓度提高约7倍,再予以蒸发结晶从而产出高品质的精盐。
2013-11-19
里,利用日光和风力逐渐使水蒸发,慢慢浓缩,使食盐呈结晶析出
从盐卤中提取氯化钾晒盐后剩下的盐卤中含有氯化钾、氯化镁,还含有
少量氯化钠。可利用三种物质溶解度的不同将它们分离开来。分析三种物质
的溶解度可知,室温(20℃)时,氯化镁的溶解度(54.3克)大于氯化钾和氯化
钠的溶解度。因此,在室温时向混合物中加适量水,就可将大部分氯化镁溶
解在水中,从而可分离除去氯化镁。然后根据在27℃以下氯化钾的溶解度小
于氯化钠的溶解度的特点,向剩余的混合物中第二次加适量水,就可将氯化
钠溶解于水,从而得到氯化钾粗品。将粗品氯化钾进一步进行结晶和重结晶,
可得到精制的氯化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