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曲《卡农》的简介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3-11-25
展开全部
复调音乐的一种,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缠绵极至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

卡农Canon是一种曲式的名称,这种曲式的特征是间隔数音节不停重复同一段乐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也只有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更是仅有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的调子从头到尾只有两小节,重复达廿八次之多,可是听者却陶醉在这旋律之中,丝毫不会感到单调。能御简如繁,作者可说已臻化境。

作者是德国人 Johann Pachelbel (1653 ~ 1706年),曾是巴赫的老师。不过有人说是当时某位不知名的作曲家,为了售出此曲而冒称是当时享有盛名的帕卡贝尔的作品。一种纯以模仿手法构成的复调音乐形式。当先后进入的各个声部自始至终在相同或不同的音高上演奏(唱)一旋律时,即称为卡农。其最先出现的声部称为起句或主句,随后进入的各声部称为应句或答句。
华乐正封紫
2019-02-10 · TA获得超过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1万
采纳率:31%
帮助的人:722万
展开全部
卡农

canon
)是一种音乐谱曲技法,和赋格一样是复调音乐的写作技法之一,也是利用对位法的模仿技法。
卡农
同时也指以此种技法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比如巴赫的《五首卡农变奏曲》。
卡农的所有声部虽然都模仿一个声部,但不同高度的声部依一定间隔进入,造成一种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的效果,轮唱也是一种卡农。在卡农中,最先出现的旋律是导句,以后模仿的是答句。
根据各声部高度不同的音程差,可分为同度卡农,五度卡农,四度卡农等;根据间隔的时间长短,可分为一小节卡农,两小节卡农等;此外还有伴奏卡农,转位卡农,逆行卡农,反行卡农等各种手法。
相关历史
卡农(canon)起源于意大利与法国,约出现于十三、十四世纪。
卡农的名称最早作“caccia”,古法语作“canon”,故一般认为其称谓来源于古法语,意思是“依靠”。(此说存疑,维基英文版的相关词条说古法语的“canon”意为“learned”——博学的,学术的。疑是误将learned写成leaned,leaned意为“依靠”。)
(这一古法语的“canon”从语源上说来自于德文的“kanon”,意为“规律、法则”,因此一般认为
卡农
的原意为“规则”。)
卡农曲在十五世纪上半期至十六世纪中期(尼德兰乐派(Netherland
School)时期)迎来了它的黄金岁月。
运用卡农技法的著名作品(非卡农曲)
十九世纪的交响曲、奏鸣曲常用卡农手法,其中最著名者乃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莫扎特《安魂曲》第二章《垂怜经》合唱部分运用了卡农手法。
代表作(卡农曲)
《雅克兄弟》
《Der
Hahn
ist
tot》
Johann
Daniel
Elster
《Oh,
wie
wohl
ist
mir
am
Abend》
《Kookaburra》
帕赫贝尔的卡农
今天我们最熟悉的卡农作品乃是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的《D大调卡农》(Canon
in
D
Major),也称作《帕赫贝尔的卡农》(Pachelbel's
Canon)。
此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仅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仅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从头到尾也仅有两小节,重复达二十八次之多。这段音乐虽然不断回旋往复,但其旋律之美不让人觉得单调,反而感觉动听悦耳。
影响
此曲由于电影《凡夫俗子》采用它作为配乐而广为人知。
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中采用了此曲的改编版—乔治·温斯顿(George
Winston)的音乐专辑《December》中的《帕赫贝尔的卡农变奏曲》(Variations
on
the
Canon
by
Pachelbel),更使之风靡一时。
此曲还作为代表人类文明的成就之一,被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通过人造卫星送入太空。
动画新世纪福音战士的剧场版,亦用上此曲的弦乐版作为配乐。
动画Kanon京都版的第14话亦有使用此曲,并在第24话用此曲解释标题
希望帮到你咯~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