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展开全部
鲁迅与刘半农分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与干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是,一些误会影响了他们的感情,阻碍了进一步交往。了解这些误会是如何一步步发生的,可以反映出这两位文化名人思想和生活的一个侧面。
“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
1918年2月10日,旧历除夕,刘半农第一次赴鲁迅寓所——S(绍兴)会馆拜访周家兄弟。这天,《鲁迅日记》里第一次出现了刘半农的名字。一个月后,刘半农发表《丁巳除夕》诗,提到在北方度过第一个除夕夜的情景:
除夕是寻常事,做诗为什么?不当它除夕,当作平常日子过。这天我在绍兴县馆里,馆里大树颇多。风来树动,声如大海生波。静听风声,把长夜消磨。主人周氏兄弟,与我谈天:欲招缪撒,欲造“蒲鞭”。说今年已尽,这等事,待来年。夜已深,辞别进城。满街车马纷扰,远远近近,多爆竹声。此时谁最闲适?地上只一个我,天上三五寒星。
除夕前,刘半农与陈独秀、李大钊等相约写同题诗,在《新青年》上发表。因已到除夕,所以,周氏兄弟说“今年已尽,这等事,待来年”。
此后,刘半农与鲁迅交往日益密切。他与钱玄同一起,为《新青年》向鲁迅频频约稿,催促鲁迅写了《狂人日记》等;刘半农写《辟<灵学丛志>》,反对“丹田”谬说,鲁迅写了《我之节烈观》,与之呼应;1918年夏天,刘半农回江阴一个月,还给鲁迅写了两封信;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当天,刘半农往访鲁迅,鲁迅在日记里写道:“刘半农来,交与书籍二册,是丸善寄来者。”刘半农离开中国去欧洲留学前,还与鲁迅商量合编《世界新文学丛书》。
刘半农到英国留学后,生活上陷入了困境,顾不上给国内的朋友一一写信,只在几个月后给鲁迅寄了一张明信片。对此,鲁迅是有感觉的,他后来在《忆刘半农君》里谈到自己与刘半农的矛盾起因时说:“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这次“疏远”是两人误会开始。
“半农颇不高兴了”
1925年秋天,刘半农回国后,与鲁迅很少交往,但仍是朋友。
这年12月23日,刘半农作《读<海上花列传>》,提到鲁迅对这本书的评价: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将这书看做一部重要的作品,这在鲁迅先生严峻的批评中,已可算得推崇备至的了。1926年初,刘半农写《奉答陈通伯先生兼容SSS君及其前辈》,批评陈源(西滢);2月1日,鲁迅写了《不是信》,与刘半农呼应。
1926年春天,刘半农为重印《何典》,请鲁迅写序。鲁迅在短序中说:
我看了样本,以为校勘稍迂,空格令人气闷。半农的士大夫气似乎还太多。至于书呢?那是:谈鬼物正像人间,用新典一如古典。三家村的达人穿了赤膊大衫向大成至圣先师拱手,甚而至于翻筋头,吓得“子曰店”的老板昏厥过去;但到站直之后,究竟都还是长衫朋友。不过这一个筋斗,在那时,敢于翻的人的魄力,可总要算是极大的了……难违旧友的面情,又该动手。应酬不免,圆滑有方,只作短文,庶无大过云尔。
序写完后,鲁迅连夜又写了《为半农题记<何典>后》,其中说:
半农到德法研究了音韵好几年,我虽然不懂他所做的法文书,只知道里面很夹些中国字和高高低低的曲线,但总而言之,书籍具在,势必有人懂得。所以他的正业,我以为也还是将这些曲线教给学生们。可是北京大学快要关门大吉了;他兼差又没有。那么,即使我是怎样的十足上等人,也不能反对他印卖书。既要印卖,自然想多销,既想多销,自然要做广告,既做广告,自然要说好。难道有自己印了书,却发广告说这书很无聊,请列位不必看的么?说我的杂感无一读之价值的广告,那是西滢(即陈源)做的。顺便在此给自己登一个广告罢:陈源何以给我登这样的反广告的呢,只要一看我的《华盖集》就明白。主顾诸公,看呀!快看呀!每本大洋六角,北新书局发行。
这段话颇有批评的意思,如说“校勘稍迂,空格令人气闷”等,影响了两人的感情。书6月出版后,因收入鲁迅写的文字,刘半农送了一本《何典》给鲁迅,但没有题签。鲁迅知道刘半农不高兴了。刘半农去世后,鲁迅写《忆刘半农君》说,这批评使“半农颇不高兴了”。
鲁迅不满意刘半农的校点,还见之于他针对川岛校点《游仙窟》说的话:“至于书头上附印无聊之校勘如《何典》者,太‘小家子’相,万不可学者也。”
这是两人的第二次误会,芥蒂加深了,但并未撕破脸面,仍保持朋友关系。
《
“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
1918年2月10日,旧历除夕,刘半农第一次赴鲁迅寓所——S(绍兴)会馆拜访周家兄弟。这天,《鲁迅日记》里第一次出现了刘半农的名字。一个月后,刘半农发表《丁巳除夕》诗,提到在北方度过第一个除夕夜的情景:
除夕是寻常事,做诗为什么?不当它除夕,当作平常日子过。这天我在绍兴县馆里,馆里大树颇多。风来树动,声如大海生波。静听风声,把长夜消磨。主人周氏兄弟,与我谈天:欲招缪撒,欲造“蒲鞭”。说今年已尽,这等事,待来年。夜已深,辞别进城。满街车马纷扰,远远近近,多爆竹声。此时谁最闲适?地上只一个我,天上三五寒星。
除夕前,刘半农与陈独秀、李大钊等相约写同题诗,在《新青年》上发表。因已到除夕,所以,周氏兄弟说“今年已尽,这等事,待来年”。
此后,刘半农与鲁迅交往日益密切。他与钱玄同一起,为《新青年》向鲁迅频频约稿,催促鲁迅写了《狂人日记》等;刘半农写《辟<灵学丛志>》,反对“丹田”谬说,鲁迅写了《我之节烈观》,与之呼应;1918年夏天,刘半农回江阴一个月,还给鲁迅写了两封信;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当天,刘半农往访鲁迅,鲁迅在日记里写道:“刘半农来,交与书籍二册,是丸善寄来者。”刘半农离开中国去欧洲留学前,还与鲁迅商量合编《世界新文学丛书》。
刘半农到英国留学后,生活上陷入了困境,顾不上给国内的朋友一一写信,只在几个月后给鲁迅寄了一张明信片。对此,鲁迅是有感觉的,他后来在《忆刘半农君》里谈到自己与刘半农的矛盾起因时说:“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这次“疏远”是两人误会开始。
“半农颇不高兴了”
1925年秋天,刘半农回国后,与鲁迅很少交往,但仍是朋友。
这年12月23日,刘半农作《读<海上花列传>》,提到鲁迅对这本书的评价: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将这书看做一部重要的作品,这在鲁迅先生严峻的批评中,已可算得推崇备至的了。1926年初,刘半农写《奉答陈通伯先生兼容SSS君及其前辈》,批评陈源(西滢);2月1日,鲁迅写了《不是信》,与刘半农呼应。
1926年春天,刘半农为重印《何典》,请鲁迅写序。鲁迅在短序中说:
我看了样本,以为校勘稍迂,空格令人气闷。半农的士大夫气似乎还太多。至于书呢?那是:谈鬼物正像人间,用新典一如古典。三家村的达人穿了赤膊大衫向大成至圣先师拱手,甚而至于翻筋头,吓得“子曰店”的老板昏厥过去;但到站直之后,究竟都还是长衫朋友。不过这一个筋斗,在那时,敢于翻的人的魄力,可总要算是极大的了……难违旧友的面情,又该动手。应酬不免,圆滑有方,只作短文,庶无大过云尔。
序写完后,鲁迅连夜又写了《为半农题记<何典>后》,其中说:
半农到德法研究了音韵好几年,我虽然不懂他所做的法文书,只知道里面很夹些中国字和高高低低的曲线,但总而言之,书籍具在,势必有人懂得。所以他的正业,我以为也还是将这些曲线教给学生们。可是北京大学快要关门大吉了;他兼差又没有。那么,即使我是怎样的十足上等人,也不能反对他印卖书。既要印卖,自然想多销,既想多销,自然要做广告,既做广告,自然要说好。难道有自己印了书,却发广告说这书很无聊,请列位不必看的么?说我的杂感无一读之价值的广告,那是西滢(即陈源)做的。顺便在此给自己登一个广告罢:陈源何以给我登这样的反广告的呢,只要一看我的《华盖集》就明白。主顾诸公,看呀!快看呀!每本大洋六角,北新书局发行。
这段话颇有批评的意思,如说“校勘稍迂,空格令人气闷”等,影响了两人的感情。书6月出版后,因收入鲁迅写的文字,刘半农送了一本《何典》给鲁迅,但没有题签。鲁迅知道刘半农不高兴了。刘半农去世后,鲁迅写《忆刘半农君》说,这批评使“半农颇不高兴了”。
鲁迅不满意刘半农的校点,还见之于他针对川岛校点《游仙窟》说的话:“至于书头上附印无聊之校勘如《何典》者,太‘小家子’相,万不可学者也。”
这是两人的第二次误会,芥蒂加深了,但并未撕破脸面,仍保持朋友关系。
《
展开全部
鲁迅不满意刘半农的校点,还见之于他针对川岛校点《游仙窟》说的话:“至于书头上附印无聊之校勘如《何典》者,太‘小家子’相,万不可学者也。”
这是两人的第二次误会,芥蒂加深了,但并未撕破脸面,仍保持朋友关系。
鲁迅与刘半农分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与干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是,一些误会影响了他们的感情,阻碍了进一步交往。了解这些误会是如何一步步发生的,可以反映出这两位文化名人思想和生活的一个侧面。
“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
1918年2月10日,旧历除夕,刘半农第一次赴鲁迅寓所——S(绍兴)会馆拜访周家兄弟。这天,《鲁迅日记》里第一次出现了刘半农的名字。一个月后,刘半农发表《丁巳除夕》诗,提到在北方度过第一个除夕夜的情景:
除夕是寻常事,做诗为什么?不当它除夕,当作平常日子过。这天我在绍兴县馆里,馆里大树颇多。风来树动,声如大海生波。静听风声,把长夜消磨。主人周氏兄弟,与我谈天:欲招缪撒,欲造“蒲鞭”。说今年已尽,这等事,待来年。夜已深,辞别进城。满街车马纷扰,远远近近,多爆竹声。此时谁最闲适?地上只一个我,天上三五寒星。
除夕前,刘半农与陈独秀、李大钊等相约写同题诗,在《新青年》上发表。因已到除夕,所以,周氏兄弟说“今年已尽,这等事,待来年”。
此后,刘半农与鲁迅交往日益密切。他与钱玄同一起,为《新青年》向鲁迅频频约稿,催促鲁迅写了《狂人日记》等;刘半农写《辟<灵学丛志>》,反对“丹田”谬说,鲁迅写了《我之节烈观》,与之呼应;1918年夏天,刘半农回江阴一个月,还给鲁迅写了两封信;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当天,刘半农往访鲁迅,鲁迅在日记里写道:“刘半农来,交与书籍二册,是丸善寄来者。”刘半农离开中国去欧洲留学前,还与鲁迅商量合编《世界新文学丛书》。
刘半农到英国留学后,生活上陷入了困境,顾不上给国内的朋友一一写信,只在几个月后给鲁迅寄了一张明信片。对此,鲁迅是有感觉的,他后来在《忆刘半农君》里谈到自己与刘半农的矛盾起因时说:“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这次“疏远”是两人误会开始。
“半农颇不高兴了”
1925年秋天,刘半农回国后,与鲁迅很少交往,但仍是朋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