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要塞实验小学的历史沿革

 我来答
啊陌0438
2016-06-05 · TA获得超过19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66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57.2万
展开全部

光绪31年(1905年),蒲鞋桥地方才子黄枚借助陈宇庙创办“蒲桥学堂”,招收学生30余人。继后逐年扩大招生,鼎盛时期生额多达近百人。
1913年,当地绅士苏泽普把陈宇庙改建成万寿庵,“蒲桥学堂”搬迁至地方绅士孙万忠家,经江阴县政府核准改名为“双牌乡第一国民学校”,委派张家俊任校长。
1917年,学校迁回万寿庵。1920年,当地热心教育的木行老板杨雪石等人筹资扩建新校舍三间,学生增加到150余人,先后由杨典卿、潘思荣任校长。1931年,学校易名为“蒲桥乡国民学校”,由潘思荣、李亮任校长。
1942年,学校再度搬迁至“从善堂”,更名为“东济镇中心国民学校”,学生增加到230余名,分别由李芳泽(李仲林)、张由莲、李岳任校长。
1945年,地方绅士仲汉忠(仲亚健)等筹集资金,将当地(蒲鞋桥)戏馆及附近的土地庙拆除,改建成五间五进的校舍。1946年,学校于“从善堂”迁回新校,经江阴县政府核准又更名为“江阴县蓉东镇中心国民学校”,学生增至400余名,先后由李岳、潘崇华、郭铮、蒋心裕任校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性质尚属私立,学校改名为“江阴县私立蓉东小学”。先后由县政府任命吴信宝、潘嗣玉、仲光耀为校长。
1956年学校正式由江阴县文教局接管,更名为“江阴县蒲桥小学”,成为要塞区辅导中心小学,下辖金童、维善、板桥、蒲桥等小学。先后由花忠国、丁达吾、胡纪良、唐金华、翟洪章、刘金荣、黄怡慧担任校长。
1966年,“文革”开始,学校教育教学受到冲击,部分领导和教师受到摧残和迫害,学校财产、设备损失严重,教学秩序混乱。此后,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校名也烙下了鲜明的时代印章,改名为“红卫中心小学”。为顺应“学校办在家门口”之号召,学校于70年代先后翻建、扩建校舍11间。除小学、幼儿园外,还附设两个初中班。1976年10月,“文革”结束。1977年学校全面整顿,教育教学秩序恢复正常。其间一直由黄怡慧同志担任校长。
1979年,学校更名为“江阴县要塞中心小学”,并撤去原附设的初中班,分别由黄怡慧、方松阳任校长。1984年,学校行政迁于先锋村,并将当地的“先锋小学”(三里庙小学)改名为“江阴县要塞中心小学”。要塞乡政府和村、校先后投资70余万元分别建造了教学大楼、幼儿园教学大楼、食堂及校办厂厂房。分别由方松阳、曹璋荣、储佩君担任校长。
1996年,蒲桥村投入经费80余万元,在天鹤小区易地新建蒲桥小学。1997年,市、镇、村三级投入经费800多万元,第二期工程竣工。1997年8月,要塞中心小学搬迁于天鹤小区,与蒲桥小学合并为“要塞中心小学”。1998年,政府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建造了学校综合大楼。2000年7月,随着规模办学的要求,原绮山、七里两小学并入要塞中心小学,学生增至1374名。2001年4月,学校被江苏省教育厅确认为“江苏省实验小学”,2002年,学校正式更名为“江阴市要塞实验小学”。储佩君同志任校长至2002年,继后由顾建忠同志任校长。2004年3月至8月,镇、校二级投入经费530余万元,建造了教学兼行政大楼,改造了学校操场。2005年7月,文定小学撤并,部分学生转入我校,学生增至2100余名,开设46个教学班。
2008年,市镇投入近亿元的立新小学交由我校管理,并正式命名为要塞实验小学南校区,从此我校形成了“一校两区一个办学点——即本部、南区和贯庄办学点”新格局,开始了要塞实验小学的“第三次创业”。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