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求一篇《傅雷家书》的读后感~~~~~如题 谢谢了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初看《傅雷家书》的时候,首先就想到了作者刘墉.同样是爱子(女)心切,同样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却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情,而且把一封封普通的家信写的文采飞扬. 虽都是写给孩子的信,但是风格却大不相同.傅雷的家书虽然也饱含深深的父爱,但我看到更多是他那一颗望子成才的炙热的心.他的家书和刘墉比,更加严厉深刻一些.每封家书都映照出他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何拳拳的爱国热情.《傅雷家书》所表现的是中国人典型的教子方式和生活态度,堪称一部经典. 作为一个父亲,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但是也许就是因为这,傅雷才更加急切地想弥补过去四十五年中他所亏欠孩子的那些父爱.他关心儿子的每一点小事,这篇《家书》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细致入微,无微不至,严谨认真……相信所有读过家书的读者对这些特点都深有感触吧. 我猜想,或许傅雷就像许多人的父亲一样,那深沉的父爱羞于在行动上表达,把很多说不出得话注入到家书,使孩子真正懂得浓浓的父爱.这本家书同时让我们懂得怎样做一个好孩子甚至于怎样做人,怎样对待人生.而且让我更加了解到父母的不容易,使我更好地和父母交流沟通.呵呵,在这里也要谢谢傅雷. 傅雷是千万父亲中一个杰出的代表.我们的父亲哪个不是和傅雷一样,为孩子的前途着想,为孩子的幸福奔波,为了孩子费尽心血.每个父亲都是伟大的! 我想《傅雷家书》简直算得上是一本"百科全书".这不仅仅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的倾诉,同时也论及音乐,教育,文学,爱情,人生等各个方面,而且都不是浅尝辄止,很多地方都有傅雷对这些独特又深刻的见解.我十分佩服傅雷,这本看似平常的家书中,随处可见他深厚的艺术造诣,渊博的学识和对祖国的热爱,对孩子的慈爱等等. 傅雷的教育方式虽然特别但却十分成功.傅雷敢于让孩子自己去闯,虽经历磨难但最终成功.我觉得现如今孩子们的自主能力越来越缺乏,跟家长的教育方式脱不了干系.像傅雷这样让孩子从小自己出去冒险,体验生活才是最正确的教育方式.书中也曾提到:"昨夜一上床,又把你的童年温了一遍.可怜的孩子,怎么你的童年会跟我得那么相似呢 我也知道你从小受的挫折对于你今日的成就并非没有帮助…"由此可见,这对成功的父子的童年都是坎坷的.世上有哪位伟人不是经历风雨才赢得美丽的彩虹呢 成功就埋藏在挫折底下,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而傅雷让傅聪从小接受挫折教育,让他自己到国外面对种种挑战,是他最终挖到了这块"金子".然而我们不要仅仅认为傅雷勇敢到把傅聪送到海外而放手不管,傅雷虽和儿子相距万里,但是心却犹如拴在一起,他通过家书的形式依然孜孜不倦的教育着傅聪,傅聪现在的成功,和傅雷的特殊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想,在傅聪成功后一定也常常想起父亲的谆谆教导吧! 之前从没怎么读过家书一类的文章,今日读完更觉得非同一般."不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人读完了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而风格迥异的各类乐曲,也会带来相似的结果.秀美的散文,带来的是有如欣赏了欢快的咏叹调后的愉悦;沉重的小说,带来的便是如同悲恸的交响曲给人的震撼;诙谐的杂文,带来的会是歌剧般幽雅的场景和事后无尽的思考."---摘自某论坛 而这本《傅雷家书》呢,给人的感觉很奇妙,既亲切又严肃,书中既饱含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也有着父亲独有的不可抗拒的威严. 貌似妈妈也给我写过信吧 不过没给我看,现在倒是要小期待一下了… 《傅雷家书》——"百科全书",它让我明白了爸爸妈妈的爱和他们对我的期望.我要感谢我父母对我的谆谆教导,他们虽没有傅雷那样有才华,但是他们和傅雷一样爱着他们的孩子!正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一定会努力,不辜负他们对我的期望!
展开全部
1.谆谆人世语 悠悠父子情 —读《傅雷家书》有感 每个人都有生身父母,大都体会过父母的慈爱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不是老师的教导,不是长者的叮嘱,而是父母对儿女的关切,是不同于我的父母的关爱,却不失被细心呵护的感觉,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爱,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爱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父亲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年轻时甚至有些暴燥,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端庄贤淑,又温厚善良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而所谓“人”在傅雷心中又是具体而微的,这不只是一个愿望,一个口号。它大到对世界对人类对祖国的忠诚与献身精神,小到对自己事业的严谨,对父母的孝敬,对妻子的理解,对友人的宽容,甚至具体到了一个乐段的处理,一位友人的交往,以至于儿子的言谈举止也都一一告诫“手要垂直,人要立直”都使读者印象深刻,颇有感言。 母亲在那个险恶的年代,在个人安危毫无保障的日子里,她心系远方的儿子和孙子,她克制着内心的恐惧和痛苦,把坚强、安详、无微不至的关怀传送给漂泊异国他乡的亲人。一件为孙儿一针又一针织出来的毛衣,情重如山,她却为“礼薄”而不安,为了让儿子在异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她一丝不苟地写下菜肴的制作程序,惟恐疏漏一个细节。她爱夫爱子,一生为这个家奉献,然而,她同样为了不能再忍受的人格尊严的践踏和侮辱,夫妻二人一同将生命融合,迈向永恒,或许更多的是徇情,也算是个结束。然而这个结束却从没让人把他们夫妇俩分开过。 夫妇二人作为中国人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两个儿子成材,大儿子傅聪成为著名的钢琴大师,小儿子傅敏成为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教儿子先做“人”,后成“家”,在他们的人生的句号中,就用“人”字结束了,一切美好的的回忆不愿让自己屈辱,不愿再让生活中有如此多的自己不能忍受的不愉快。他们宁肯抛弃自己而获一个解脱,来完成人的诠释。 他们的死在我心中有了震撼,我不再象年轻时那样为他们痛楚,只求半个世纪来他们真正的安息。 正是他们严格的家教陶冶出一个世界级的艺术大师。正如好友楼适夷面对傅雷对儿子傅聪的家教的过严过细却“不以为然”。然而就是这样严格的家教,才造就了他不俗的一生,并给千千万万的父母留下了一面宝镜,照一照我们给了孩子一些什么吧?为了孩子我们自己怎样做事做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