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情境创设的原则
理清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我们认为,教师在情境创设中应遵循以下几大原则:
1.目的性原则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是为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情境不是摆设,也不是为了赶时髦的点缀品。就相关内容的教学而言,特定情境的设置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情境的创设不仅仅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应当在后面的教学中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教师对为什么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应该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这些问题我们应做到心中有数。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教师应根据当地的教学资源,将数学问题融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之中,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比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创设的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竞赛情境等都很好地体现了趣味性原则。
3.现实性原则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情境的创设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教师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以此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4.思考性原则
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数学内涵,要有足够的数学信息,要有利于学生的思考。问题情境不要只是求一时热闹、好玩,只考虑到观赏性,而失去应有的“数学味”,要能够使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进而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5.时代性原则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不断发生着变化。教师应该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因为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因此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现代气息,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数学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比如,《秒的认识》一课,我们以往常常会看到教师以新年倒计时的生活情境导入新课,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捕捉到了新的信息,于是就出现了以神五、神六火箭升空倒计时的情境导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也追随了时代的脚步。
具体而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以下几种方法。 四、情境创设的方法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有时会觉得枯燥无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可探索的问题情境。实践证明,创设的问题情境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就越能使学生体验出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就越好。 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我们可以在教室里模拟一个小商店,让学生充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当然,生活中与小学数学所学的内容相联系的事例还有很多。诸如:家中的许多容器为什么做成圆柱形的?自行车的车架为什么做成三角形的?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等等,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如果能合理地借用学生司空见惯的事例,进行适当的加工编制,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又如教“按比分配”时,一位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上课,他就把学生带入了帮体育老师分球的情境中。“体育老师想请你们帮帮他的忙,给三年级的学生分篮球,王老师有12 个球,要分给男、女两组同学进行练习,你们看怎么分?”学生听到题,纷纷议论起来,交流后,基本上都同意男、女各分6个。这时,我说:“你们这种分法王老师试过,可三年级的男同学非常不满,说这样不合理。他们说,我们16个人,怎么和她们8个人分的一样多呢?老师太偏心了。那你们觉得怎样分才算公平呢?”学生们又陷入了沉思,经过讨论,有学生提出建议:按男、女学生人数的多少来分,多的多分点,少的少分点。有的学生起来争议:那到底多分多少呢?我及时抓住时机:“对,多的要多分,少的要少分,那么有没有一定的依据呢?”又经过一番思考后,学生们自己总结出“应按人数的比来分配,就比较合理了”。可见,这种与学生密切相连的生活事例,对学生而言,有着一种多么强烈的亲和力,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实践证明:创设的情境越贴近学生的生活,能见度越高,问题激活思维的程度就越好,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只有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时,学生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才有可能被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
(2)借助活动创设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而主动获得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一些有意义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等实践活动,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例如:在这次全市的小学数学《同步实践与训练》优质课竞赛中,我校的唐专芳老师上执教了《认识物体与图形》一课。这节课,唐老师创设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如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玩一玩、搭一搭等,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特征,知识的形成过程由具体到抽象,自然过渡,水到渠成。
又如,蓝山的一位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教师首先让学生用量的方法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通过动手量,学生大胆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约是180度”;之后,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验证,采取了折、拼、剪等多种方法再次探究;最后,学生自主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度”。这节课,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真正地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3)通过“开放性”问题,创设情境 数学开放性问题是指条件多余、不足或答案不唯一的问题,是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不断反复交替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系列的“开放性”问题,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甚至前所未有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时,我们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动物园各个景点的平面图,同时在画面上配以相应的问题: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如果你是导游,将按照怎样的路线带领游客去游览?在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从平面图中搜集可用的信息,并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游览方案。
又如:在数学活动课《解决问题》一节中,首先用课件的形式再现了游乐园场景:有游乐项目、价格和各个项目的相关规定等信息,然后安排了一个“定额消费活动”,让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为自己设计一个适合自己的游乐方案。学生积极性空前高涨,思维灵活,很快想出了好多种游乐计划,孩子们丰富多采的个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4)在新旧知识连接点间创设情境
在新旧知识密切联系的关键处创设情境,制造冲突,引导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温故知新,激发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欲望,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和方法来联想和探索新知。
如;教学《圆柱体积的计算》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前边我们运用转化的方法把圆形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来推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方法。今天,可不可以运用这样的转化方法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呢?大家试试看。”通过这样的情境,不仅给学生指明了探究的方向,而且也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5)设置认知冲突,创设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
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
研究者
、
探索者
。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
”
在教学实践中,以富有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最近发展
区的非常规性问题为素材,可创设认知冲突型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
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引起认知冲突,产生认知失调,从而激
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进而采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
例如:《圆的周长》教学片段:
师:请看,这是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环,谁能想办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呢?
生:把铁丝剪断、拉直,再用直尺测量出它的周长。
师
:
(出示
CD
唱片)
那么要求这张影碟的周长
,
用切断
、
展开的方法行吗?
那该怎么办?
生:把唱片的边沿做上记号,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就能量出它的周长了。
生:还可以用一根绳子绕唱片一周,然后量一量绳子的长就可以了。
师:
(用一根细绳系一小球,在空中甩动,其轨迹形成一个圆)小球的运动
形成一个圆,我们还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
(生面面相觑,一
时没有好的方法)
师:看来,用剪断、拉直、测量;滚动法;绕绳法虽然可以测量出一些圆的
周长,但却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探索出圆周长的一般计算方法呢?
以上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设一个
个小小的问题,不断制造矛盾,层层设疑,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
不断地产生认知的失衡和知识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学生在问题
情境中明确了探究目标,使探究成为学生自己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
活动中。
以上所举,基本上是课堂教学中某个教学环节中的情境创设,在近期的听课
及实际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体会到“情境串”的创设,较之单个的情境创设来
讲,更容易激发学生长时间的学习兴趣。“情境串”即以儿童感兴趣的故事、熟
悉的事物或活动为题材构成“情景串”
,整堂课围绕一个主题来组织教学,学生
对知识的探索和巩固都是在一个大背景下进行的
,
学生在这些相关联的生活情境
中发现并提出一系列问题,形成“问题串”
,在解决一连串现实的、有挑战性的
问题过程中学习新知,应用新知。“情境串”比之单个问题情境其独到之处是:
在一节课中,自始至终发挥情境的导向作用,学生通过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引
发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将解决问题与知识学习二者紧密结合,让学生既经历知识
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又能把学到的新知识作为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的工具,把应
用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
这篇文章说得很好,相当全面了,建议参考下: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P1sjFLLSMtpPq8EroLr4Wn9FBjIULoMLB-rvY24L8cXhNoyN4SSx-qLoebx30HQjEgkwjx6HOYgqENHjpu5Hi2izppf71O1MEqK3Cg2_DAy
理清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我们认为,教师在情境创设中应遵循以下几大原则:
1.目的性原则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是为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情境不是摆设,也不是为了赶时髦的点缀品。就相关内容的教学而言,特定情境的设置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情境的创设不仅仅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应当在后面的教学中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教师对为什么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应该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这些问题我们应做到心中有数。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教师应根据当地的教学资源,将数学问题融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之中,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比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创设的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竞赛情境等都很好地体现了趣味性原则。
3.现实性原则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情境的创设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教师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以此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4.思考性原则
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数学内涵,要有足够的数学信息,要有利于学生的思考。问题情境不要只是求一时热闹、好玩,只考虑到观赏性,而失去应有的“数学味”,要能够使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进而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5.时代性原则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不断发生着变化。教师应该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因为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因此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现代气息,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数学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比如,《秒的认识》一课,我们以往常常会看到教师以新年倒计时的生活情境导入新课,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捕捉到了新的信息,于是就出现了以神五、神六火箭升空倒计时的情境导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也追随了时代的脚步。
具体而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以下几种方法。 四、情境创设的方法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有时会觉得枯燥无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可探索的问题情境。实践证明,创设的问题情境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就越能使学生体验出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就越好。 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我们可以在教室里模拟一个小商店,让学生充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当然,生活中与小学数学所学的内容相联系的事例还有很多。诸如:家中的许多容器为什么做成圆柱形的?自行车的车架为什么做成三角形的?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等等,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如果能合理地借用学生司空见惯的事例,进行适当的加工编制,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又如教“按比分配”时,一位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上课,他就把学生带入了帮体育老师分球的情境中。“体育老师想请你们帮帮他的忙,给三年级的学生分篮球,王老师有12 个球,要分给男、女两组同学进行练习,你们看怎么分?”学生听到题,纷纷议论起来,交流后,基本上都同意男、女各分6个。这时,我说:“你们这种分法王老师试过,可三年级的男同学非常不满,说这样不合理。他们说,我们16个人,怎么和她们8个人分的一样多呢?老师太偏心了。那你们觉得怎样分才算公平呢?”学生们又陷入了沉思,经过讨论,有学生提出建议:按男、女学生人数的多少来分,多的多分点,少的少分点。有的学生起来争议:那到底多分多少呢?我及时抓住时机:“对,多的要多分,少的要少分,那么有没有一定的依据呢?”又经过一番思考后,学生们自己总结出“应按人数的比来分配,就比较合理了”。可见,这种与学生密切相连的生活事例,对学生而言,有着一种多么强烈的亲和力,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实践证明:创设的情境越贴近学生的生活,能见度越高,问题激活思维的程度就越好,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只有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时,学生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才有可能被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
(2)借助活动创设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而主动获得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一些有意义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等实践活动,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例如:在这次全市的小学数学《同步实践与训练》优质课竞赛中,我校的唐专芳老师上执教了《认识物体与图形》一课。这节课,唐老师创设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如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玩一玩、搭一搭等,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特征,知识的形成过程由具体到抽象,自然过渡,水到渠成。
又如,蓝山的一位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教师首先让学生用量的方法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通过动手量,学生大胆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约是180度”;之后,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验证,采取了折、拼、剪等多种方法再次探究;最后,学生自主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度”。这节课,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真正地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3)通过“开放性”问题,创设情境 数学开放性问题是指条件多余、不足或答案不唯一的问题,是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不断反复交替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系列的“开放性”问题,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甚至前所未有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时,我们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动物园各个景点的平面图,同时在画面上配以相应的问题: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如果你是导游,将按照怎样的路线带领游客去游览?在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从平面图中搜集可用的信息,并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游览方案。
又如:在数学活动课《解决问题》一节中,首先用课件的形式再现了游乐园场景:有游乐项目、价格和各个项目的相关规定等信息,然后安排了一个“定额消费活动”,让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为自己设计一个适合自己的游乐方案。学生积极性空前高涨,思维灵活,很快想出了好多种游乐计划,孩子们丰富多采的个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4)在新旧知识连接点间创设情境
在新旧知识密切联系的关键处创设情境,制造冲突,引导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温故知新,激发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欲望,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和方法来联想和探索新知。
如;教学《圆柱体积的计算》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前边我们运用转化的方法把圆形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来推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方法。今天,可不可以运用这样的转化方法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呢?大家试试看。”通过这样的情境,不仅给学生指明了探究的方向,而且也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5)设置认知冲突,创设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
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
研究者
、
探索者
。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
”
在教学实践中,以富有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最近发展
区的非常规性问题为素材,可创设认知冲突型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
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引起认知冲突,产生认知失调,从而激
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进而采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
例如:《圆的周长》教学片段:
师:请看,这是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环,谁能想办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呢?
生:把铁丝剪断、拉直,再用直尺测量出它的周长。
师
:
(出示
CD
唱片)
那么要求这张影碟的周长
,
用切断
、
展开的方法行吗?
那该怎么办?
生:把唱片的边沿做上记号,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就能量出它的周长了。
生:还可以用一根绳子绕唱片一周,然后量一量绳子的长就可以了。
师:
(用一根细绳系一小球,在空中甩动,其轨迹形成一个圆)小球的运动
形成一个圆,我们还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
(生面面相觑,一
时没有好的方法)
师:看来,用剪断、拉直、测量;滚动法;绕绳法虽然可以测量出一些圆的
周长,但却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探索出圆周长的一般计算方法呢?
以上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设一个
个小小的问题,不断制造矛盾,层层设疑,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
不断地产生认知的失衡和知识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学生在问题
情境中明确了探究目标,使探究成为学生自己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
活动中。
以上所举,基本上是课堂教学中某个教学环节中的情境创设,在近期的听课
及实际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体会到“情境串”的创设,较之单个的情境创设来
讲,更容易激发学生长时间的学习兴趣。“情境串”即以儿童感兴趣的故事、熟
悉的事物或活动为题材构成“情景串”
,整堂课围绕一个主题来组织教学,学生
对知识的探索和巩固都是在一个大背景下进行的
,
学生在这些相关联的生活情境
中发现并提出一系列问题,形成“问题串”
,在解决一连串现实的、有挑战性的
问题过程中学习新知,应用新知。“情境串”比之单个问题情境其独到之处是:
在一节课中,自始至终发挥情境的导向作用,学生通过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引
发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将解决问题与知识学习二者紧密结合,让学生既经历知识
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又能把学到的新知识作为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的工具,把应
用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
这篇文章说得很好,相当全面了,建议参考下: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P1sjFLLSMtpPq8EroLr4Wn9FBjIULoMLB-rvY24L8cXhNoyN4SSx-qLoebx30HQjEgkwjx6HOYgqENHjpu5Hi2izppf71O1MEqK3Cg2_DAy
展开全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已成了广大教师的共识。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唐代诗人杜牧有句名言:“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意思是说学习不能停留在表面,只顾形式上热热闹闹,要寻根究底。情境不应只是绚丽多彩的动态画面或活泼多样的操作活动,其要害是必须暗含着数学问题。能激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发展能力和智力。
(一) 从教学与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景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来创设情景,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又有利于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例如:我在教学“按比例分配”一课时,创设了“饮料配制”这一教学情景,课伊始,教师提问:同学们喜欢喝饮料吗?都喜欢喝哪一种饮料?学生都说喜欢并纷纷说出自己喜欢喝的饮料,这时教师接着问:那你喝过自己配制的饮料吗学生都说没喝过。这时教师因势利导:这节课我们就自己动手配制饮料。配好之后,教师让学生品尝一下自己配制的饮料,由于配制的时候没有按照一定的比例,所以自然发出“好喝”、“太甜了”、“太淡了”的说法。这时教师抓住时机,要求学生互换手中的饮料,再次品尝,学生又会发现同桌配制的饮料和自己配制的饮料味道不一样,并能找出原因“同桌同学的饮料粉放得太多了”或“水放得太多了”等等。这时教师及时引导:要配制出好喝的、可口的饮料,水和饮料粉一定要适度,现在就请同学们重新再配制一次。并想一想,应该放几份饮料粉,几份水配出来的饮料才好喝。这时小组合作,共同动手配制饮料。这样的教学情景,不但与生活息息相关,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高度的关注和兴趣,而且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沿着有关问题的解决生动地展开,学生始终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地探究、讨论、合作,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二)利用问题探究,创设情景
适宜的情景一般总是跟着实际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的。利用问题探究来设置教学情景,便于展开探究、讨论、理解或问题解决等活动,是数学适用的设置情景的有效方法。如教学“求圆柱的体积”,有人在引导学生探究体积公式时,有步骤地创设了如下的问题情景:第一步,能求出圆柱体玻璃容器中水的体积吗?学生对此兴趣盎然,却一时难以说出答案。一个学生试着说,可以将“圆柱体的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再分别量出长、宽、高,计算体积。这一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第二步,师顺水推舟,问:如果将“圆柱体的水”换成“圆柱体的胶泥”,又该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这一问题激发了孩子们的惊奇感。经过思考,同学们以为可以将它捏成长方体,体积就可以求出来了。第三步,教师的问题既不是“水”又不是“泥”,而是圆柱体木块,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吗?木块既不能倒,又不能捏,又遇到了新的难题。学生思考后,认为可以将它浸在长方体容器的水中,用测量因此而排出同体积的水的办法来测知。正当学生思维活跃,为解决问题而高兴时,教师展示问题的焦点,如果是剧院门口两旁的圆柱体水泥柱子,你能想办法计算吗?这时学生深切地感受到:①必须要有一个计算圆柱体积的公式;②这个公式可以从长方体体积与圆柱体体积的关系中寻找。教师的一系列问题,不但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和主动探究,最终使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在学生的手中“诞生”了。
(三)利用认知矛盾,创设情景
新旧知识的矛盾,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直觉常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学习愿望,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因而都是用于设置教学情景的好素材。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有这样一个情景设计:“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们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学生依次回答后,教师说:“同学们,一般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刚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们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教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地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贯穿整节课的始终。这种情景设计,利用了学生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协调,不仅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感环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而且,它还同时引入了该课的重点和难点,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认识环境。
(四)利用动手操作,创设情景
著名心里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让他们动一动、分一分、画一画、量一量、捏一捏等,能够促进学生多种感官活动,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引导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旋转和平移的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后,向学生提出:“同学们是否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其它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它的公式?”由于在“三角形面积”的教学中已渗透了“转化”的思想,于是学生纷纷动手操作探究,有的剪,有的拼,经过不断的尝试、交流和归纳,结果学生又发现了三种推导方法。这一学习过程,学生学到的不仅是梯形面积公式的知识,而且在动手操作的情景中,学到了怎样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
(五)利用故事,创设教学情景
听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创设情景。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编制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运用三维动画技术,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山上的猴王做了一个饼准备分给小猴子们吃。猴王把饼平均分成三份,拿了其中的一份分给了猴甲;然后又取了这个饼的六分之二分给了猴乙;这个饼的九分之三分给了猴丙。于是,甲乙两只猴子闹起意见来了,说猴王分得不公平。那么,究竟猴王分得是不是公平呢悬念,激励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学们不由自主地展开了议论。CAI生动的画面吸引了他们,猴王的三种分法透过屏幕清晰可见。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个别学生甚至联想到商不变性质,并由此找到新的解释、新的结论。教师耐心听取学生的看法,保护、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这样借助CAI教学手段,自然而然地、新颖有趣地引入课题,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景,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在设置情景时,教师绘声绘色,富有情感的描述十分重要。而现代教学媒体,特别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教学媒体,能把生动的图像、清晰的文字和优美的声音有机地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能抛开某些表面的、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将内在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凸现出来,能在屏幕上实现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跨越时空限制,从而高效地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教学情景,增强其效果。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情景设计提供了新型表现手段,在设置教学情景时,还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特殊功能。
总之,只要能让学生更爱数学,更愿意学数学,更懂得学数学,我们可以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充分了解和研究的基础上,创设出更丰富多彩,更富有智慧的教学情境来。
(一) 从教学与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景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来创设情景,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又有利于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例如:我在教学“按比例分配”一课时,创设了“饮料配制”这一教学情景,课伊始,教师提问:同学们喜欢喝饮料吗?都喜欢喝哪一种饮料?学生都说喜欢并纷纷说出自己喜欢喝的饮料,这时教师接着问:那你喝过自己配制的饮料吗学生都说没喝过。这时教师因势利导:这节课我们就自己动手配制饮料。配好之后,教师让学生品尝一下自己配制的饮料,由于配制的时候没有按照一定的比例,所以自然发出“好喝”、“太甜了”、“太淡了”的说法。这时教师抓住时机,要求学生互换手中的饮料,再次品尝,学生又会发现同桌配制的饮料和自己配制的饮料味道不一样,并能找出原因“同桌同学的饮料粉放得太多了”或“水放得太多了”等等。这时教师及时引导:要配制出好喝的、可口的饮料,水和饮料粉一定要适度,现在就请同学们重新再配制一次。并想一想,应该放几份饮料粉,几份水配出来的饮料才好喝。这时小组合作,共同动手配制饮料。这样的教学情景,不但与生活息息相关,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高度的关注和兴趣,而且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沿着有关问题的解决生动地展开,学生始终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地探究、讨论、合作,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二)利用问题探究,创设情景
适宜的情景一般总是跟着实际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的。利用问题探究来设置教学情景,便于展开探究、讨论、理解或问题解决等活动,是数学适用的设置情景的有效方法。如教学“求圆柱的体积”,有人在引导学生探究体积公式时,有步骤地创设了如下的问题情景:第一步,能求出圆柱体玻璃容器中水的体积吗?学生对此兴趣盎然,却一时难以说出答案。一个学生试着说,可以将“圆柱体的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再分别量出长、宽、高,计算体积。这一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第二步,师顺水推舟,问:如果将“圆柱体的水”换成“圆柱体的胶泥”,又该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这一问题激发了孩子们的惊奇感。经过思考,同学们以为可以将它捏成长方体,体积就可以求出来了。第三步,教师的问题既不是“水”又不是“泥”,而是圆柱体木块,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吗?木块既不能倒,又不能捏,又遇到了新的难题。学生思考后,认为可以将它浸在长方体容器的水中,用测量因此而排出同体积的水的办法来测知。正当学生思维活跃,为解决问题而高兴时,教师展示问题的焦点,如果是剧院门口两旁的圆柱体水泥柱子,你能想办法计算吗?这时学生深切地感受到:①必须要有一个计算圆柱体积的公式;②这个公式可以从长方体体积与圆柱体体积的关系中寻找。教师的一系列问题,不但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和主动探究,最终使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在学生的手中“诞生”了。
(三)利用认知矛盾,创设情景
新旧知识的矛盾,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直觉常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学习愿望,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因而都是用于设置教学情景的好素材。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有这样一个情景设计:“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们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学生依次回答后,教师说:“同学们,一般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刚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们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教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地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贯穿整节课的始终。这种情景设计,利用了学生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协调,不仅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感环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而且,它还同时引入了该课的重点和难点,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认识环境。
(四)利用动手操作,创设情景
著名心里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让他们动一动、分一分、画一画、量一量、捏一捏等,能够促进学生多种感官活动,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引导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旋转和平移的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后,向学生提出:“同学们是否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其它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它的公式?”由于在“三角形面积”的教学中已渗透了“转化”的思想,于是学生纷纷动手操作探究,有的剪,有的拼,经过不断的尝试、交流和归纳,结果学生又发现了三种推导方法。这一学习过程,学生学到的不仅是梯形面积公式的知识,而且在动手操作的情景中,学到了怎样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
(五)利用故事,创设教学情景
听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创设情景。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编制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运用三维动画技术,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山上的猴王做了一个饼准备分给小猴子们吃。猴王把饼平均分成三份,拿了其中的一份分给了猴甲;然后又取了这个饼的六分之二分给了猴乙;这个饼的九分之三分给了猴丙。于是,甲乙两只猴子闹起意见来了,说猴王分得不公平。那么,究竟猴王分得是不是公平呢悬念,激励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学们不由自主地展开了议论。CAI生动的画面吸引了他们,猴王的三种分法透过屏幕清晰可见。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个别学生甚至联想到商不变性质,并由此找到新的解释、新的结论。教师耐心听取学生的看法,保护、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这样借助CAI教学手段,自然而然地、新颖有趣地引入课题,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景,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在设置情景时,教师绘声绘色,富有情感的描述十分重要。而现代教学媒体,特别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教学媒体,能把生动的图像、清晰的文字和优美的声音有机地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能抛开某些表面的、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将内在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凸现出来,能在屏幕上实现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跨越时空限制,从而高效地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教学情景,增强其效果。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情景设计提供了新型表现手段,在设置教学情景时,还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特殊功能。
总之,只要能让学生更爱数学,更愿意学数学,更懂得学数学,我们可以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充分了解和研究的基础上,创设出更丰富多彩,更富有智慧的教学情境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8-07-27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1、情景创设注重有效导入,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2、情景创设强调实践性,培养应用意识。
3、情景创设的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4、情景创设要注重结合学生实际。
5、情境创设要注重探究性教学。
6、情景创设要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
2、情景创设强调实践性,培养应用意识。
3、情景创设的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4、情景创设要注重结合学生实际。
5、情境创设要注重探究性教学。
6、情景创设要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