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翼龙的化石发现
1964年7月 ,新疆石油管理局科学研究所(今勘探开发研究院的前身)地层古生物考察队的6位同志到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市北偏东100公里处的乌尔禾地区工作。同年7月18日 ,在乌尔禾东南方向约15公里的露头区进行下白垩统上带岩组的地层观测。这一带属于径木间剖面吐谷鲁群(KI),是由灰绿色砂岩、砾岩和褐色泥岩及莎泥质岩组成的高低错落的山脊和山丘,除风化的复土和砾石覆盖外,很少有植物生长。当魏景明同志沿着一条雨水冲刷的小沟前进时,发现了一块白色中空的翼龙肢骨化石。继续往前走,又发现了两块大小不同的肢骨化石。经过仔细观察,最后发现的一块肢骨化石上粘附有灰绿色泥质沙岩和部分褐色沙质泥岩,从风化和滚靡程度判断,肢骨化石从埋藏层掉落时间不久,原埋层的距离也不很远。经过继续向前追寻,终于找到了化石埋藏的层位,是厚约2米的灰绿色泥质砂岩夹有褐色砂质泥岩的透镜体 ,这层沙岩挡住了小冲沟的继续发展。
魏景明同志仔细地除去砂岩表层的复土,用镐头进行大面积的挖掘,又发现了几根杂乱堆积的翼龙肢骨。他招呼在另一处进行挖掘的杨进中同志过来,两个人兴奋地一起挖掘。当砂岩体快挖掉一半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翼龙的头骨、上下颚骨以及开始退化的牙齿,在头骨旁掘出了部分脊椎骨,这些足以勾划出一个完整的翼龙形象。继续深挖,在翼龙化石层下部的钙质砂岩中挖掘到较多的淡水蚌壳化石。
在乌尔禾挖掘出的翼龙化石除具在翼龙类共同特点以外,头骨后上方具有冠状突起,颚骨向前伸出,牙齿开始退化,后肢骨只剩下4指,几乎无尾 ,展开的翼间距离约3米,是一种中等大小的翼龙。据研究 ,准噶尔翼龙生活在距今约9千万年到1亿年之间,它的祖先可能是侏罗纪的喙嘴龙,它又是晚白垩世无齿翼龙的先驱。它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早白垩世翼龙演化发展的地史空白段,而且对全球翼龙动物群的演化生态及古地理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由于这种古生物化石在中国还是第一次发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杨钟健教授定名为“魏氏准噶尔翼龙”。
这架翼龙化石一直在北京供专家进行整理和科学研究 ,1992年4月10日由北京运回新疆,陈列在新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内的新疆石油地质陈列馆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