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不怕写作文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细观察细致观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金钥匙。文章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及中反映的产物,要反映客,不必须对客观事物作仔细的观察。只有仔细地观察,才能从生活现象的矿藏中发现碎金璞玉,于泥沙混杂中攫取闪光的宝物。不掌握,“观察”这把开门的金钥匙,作文的“铁门限”是决然跨不进去的。
二、多阅读广泛阅读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前提条件。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多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首,不会作诗会吟。”鲁迅先生也提倡多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我们强调既要多读,又要选择地读,更要读进去,理解所读文章的结构技艺,语言特点,从中掌握作文定得深刻些,变化多一些。
三、巧选材精心选择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加速器。选材的要求是要新颖,所谓新颖,就是批要选择一般人没有接触过的,或熟视无睹崦实含表深刻意义的。一经作者笔之于书,就会发人深思令人感奋的材料。选材角度要小,要以小见大,写人人眼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材料。为此,必须在头脑中把各种材料比较、分析、综合,进行去粗取精,改造加工,只有这样,才能使材料新颖。而这种积极思考、反复推敲的选析工夫,对提高作文水平很有帮助。
四、常练笔经常练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要想入作文的大门,并求得不断进步,更重要的是多练。谚语说的好:“文章读十篇,不如写一篇。”这就道出了作文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我们学习了一篇文章之后,弄懂了文章的结构方法,弄清了文章的写作特色,就要学着运用这些知识与方法去实践,去练习,使之变成自身的作文能力。实际上,我们第学习一篇课文后都可以进行练笔。而片断练习是练笔的一种好方式,片断练习所花的时间不长,又达到了练笔的目的。写日记也是一种有效的练笔方式,天天坚持写日记,以后俄文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五、勤修改反复修改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催化剂。修改是作文必不可少的步骤,是提高作文质量的有效措施。前人说的好,“文章不厌百回改。”“文章是改出来的。”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托尔斯秦的《战争与和平》反复修改了七次;鲁迅先生主张“定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可见,文章修改,一般是指从初稿写出来到最后定稿的加工过程。修时要做到五看:看用词是否通顺,看主题是否鲜明,看结构是否紧凑,看语言是否优美。总之,“文章是改出来的。”一般来说文章总是越改越好的,我们要在“修改”上下工夫。
一、细观察细致观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金钥匙。文章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及中反映的产物,要反映客,不必须对客观事物作仔细的观察。只有仔细地观察,才能从生活现象的矿藏中发现碎金璞玉,于泥沙混杂中攫取闪光的宝物。不掌握,“观察”这把开门的金钥匙,作文的“铁门限”是决然跨不进去的。
二、多阅读广泛阅读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前提条件。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多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首,不会作诗会吟。”鲁迅先生也提倡多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我们强调既要多读,又要选择地读,更要读进去,理解所读文章的结构技艺,语言特点,从中掌握作文定得深刻些,变化多一些。
三、巧选材精心选择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加速器。选材的要求是要新颖,所谓新颖,就是批要选择一般人没有接触过的,或熟视无睹崦实含表深刻意义的。一经作者笔之于书,就会发人深思令人感奋的材料。选材角度要小,要以小见大,写人人眼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材料。为此,必须在头脑中把各种材料比较、分析、综合,进行去粗取精,改造加工,只有这样,才能使材料新颖。而这种积极思考、反复推敲的选析工夫,对提高作文水平很有帮助。
四、常练笔经常练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要想入作文的大门,并求得不断进步,更重要的是多练。谚语说的好:“文章读十篇,不如写一篇。”这就道出了作文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我们学习了一篇文章之后,弄懂了文章的结构方法,弄清了文章的写作特色,就要学着运用这些知识与方法去实践,去练习,使之变成自身的作文能力。实际上,我们第学习一篇课文后都可以进行练笔。而片断练习是练笔的一种好方式,片断练习所花的时间不长,又达到了练笔的目的。写日记也是一种有效的练笔方式,天天坚持写日记,以后俄文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五、勤修改反复修改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催化剂。修改是作文必不可少的步骤,是提高作文质量的有效措施。前人说的好,“文章不厌百回改。”“文章是改出来的。”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托尔斯秦的《战争与和平》反复修改了七次;鲁迅先生主张“定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可见,文章修改,一般是指从初稿写出来到最后定稿的加工过程。修时要做到五看:看用词是否通顺,看主题是否鲜明,看结构是否紧凑,看语言是否优美。总之,“文章是改出来的。”一般来说文章总是越改越好的,我们要在“修改”上下工夫。
展开全部
中小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鲁迅);第三怕,就是写作文.不少家长反映:孩子一遇到写作文,便抓头挠耳,老半天也连不成句.语文教师呢,也觉得如今的作文不好教;学生们的作文,要么不知所云,要么词不达意,要么语言无味,干巴巴的,像一块挤去水分的老豆腐干.而孩子们对此也有意见.他们说:我们其实有很多话想说,有很多事要写,可是大人们总说我们这样写不行,那样写不对,非要我们仿照什么《作文大王》、什么《优秀作文选》中的“范文”;还有主题突出、思想鲜明、结构完整、首尾呼应什么的,弄得我们不知怎么才能写好作文.如何才能让孩子们不怕写作文呢?我认为应改变用成人的思维定势来评判孩子作文的观念.比方说,赞扬或是批评孩子的作文,我们总是习惯于套用评论成人文章的一些“作文规则”,从内容到形式,诸如主题是否突出,思想是否鲜明,结构是否完整等等,完全不顾我们的评判对象只是一些天真烂漫的儿童——他们正处于尝试着把自己眼中的世界描述出来的语言文字组织、表达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常常会在笔下表现出某些不合“规范”的童趣盎然,甚至是令成人欣羡不已的奇思妙想.然而,不少家长、老师却根据通行的“作文规则”而无视这一点.尤为令人担忧的是,我们自己遵循的这一套僵硬呆板的作文教条,通过大人们(家长、老师乃至一些作文竞赛“评委”)的言传身教,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的撰文思路,逐渐窒息他们本来童趣盎然的作文个性.女作家斯妤曾发表过一篇文章就很能说明问题.她在文中对儿子小学四年级时写的一篇题为“自述”的作文十分欣赏,因为儿子在其中流露出令成人自叹弗如的丰富想象力,她对儿子说这篇作文能得“优”.不料,写下如此浪漫、生动的“自述”的儿子却不以为然.他甚至不想拿它当暑假的作文交上去,而宁愿另写一篇.他头头是道地对母亲说,这样的作文主题不够突出,思想不够鲜明,结构不够完整……这样的作文不可能得高分.一个不过十岁左右的儿童,竟然如此谙熟符合成人思维定势的“作文规则”,这究竟是谁之过?如今,中小学的作文训练形式,大都采用统一型的“命题作文”或者所谓的“按图作文”,即每次只有一个题目或一幅图示,学生别无其他选择.记得有一年寒假,有个从一年级起就有作文习作在报刊上发表、曾自诩从不怕写作文的孩子,竟然呆呆地面对规定完成的寒假作文题一筹莫展.原来,作文题目是:“七嘴八舌话创新”.我觉得,对于一个刚满9岁的儿童而言,如此论说文的题目显然并不合适,难怪他不知从何下笔.我认为,中小学生的作文命题,应适当分些档次;小学中、高年级的作文命题,也应各有侧重:三四年级的作文,以“自说自话”、叙述与己有关的事物为主,一般命题的范围应宽泛些,如“我的……”、 “我看到了……”、“我想当……”、“我学做……”,让孩子自己有“填空”的选择余地.高年级的作文,则以记叙、描述人物、事件、环境和活动等为主,命题的范围可相对集中些,如“我和我的亲人(父、母……)”、“我的老师印象记”、“我在同学们中间”、“记一次……(活动)”等,但仍应适当给学生保留一点选择的权利.有条件的话,甚至可以出两个以上的作文题,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一.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自主择题,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我以为,僵硬呆板的“作文教学”如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得到大力改进的话,我们将难以见到孩子们童趣盎然、生动活泼的作文佳作;说得再严重一点,甚至会窒息整个中华民族下一代的文学创造力.为了让每个孩子的写作才华能得到充分发挥,请尊重孩子的个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如何提高作文水平?
一、 写作能力来自知识的积累.
能力从何而来呢 ?我认为:能力的基础正在于知识.试想一下吧:一个没有丰富的自然、社会知识的积累的人,能写出什么东西呢?古人认为写作中不可缺少“才胆识才”四种因素,其中“才”是先天具有的,“识”才是后天勤奋学习而获得的.而“胆”“力”则是“才”、“识”结合的产物,所以眀人李东阳认为“识先而力后”(《怀麓堂诗话》),此话很具有唯物辩证法.
正因为如此,我在作文教学中,特别注重知识的传授,特别注重学生自身知识的积累.我常用的方法是:
老师多讲.无论是作文指导课,还是作文评讲课,对于写作规范之类是讲而不多的.最多的是知识的传授、信息的传播.从世界数学难题“四色问题”到“神舟五号”飞船上天,从美国发动惨无人道的伊拉克战争到民怨沸腾的台湾大选……只要写作需要,我作文课是无所不包的.当然,这不是上课开无轨电车,瞎吹乱侃,所传播的每一条信息都与作文教学密切的结合.例如,当我讲《围城》中“有人吃苹果从最好的吃起,有人吃苹果从最坏的吃起,”的故事时,就诱使学生作发散思维,让学生考虑:这两种人,谁是乐观者?谁是悲观者?最后的结论又总是出乎大家意料,因为两种人都可能是乐观者,都可能是悲观者,在一阵兴味盎然的笑声中,学生学到作文构思、立意的思维方法.可见,写作的规范、方法正寓于具体的信息、知识之中.
学生多看.教师多讲,当然不能代替学生的多看,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讲仅仅是对学生自己多看的指导,我特别注意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自己多看.我是不惜挤出语文讲课时间让学生阅读课外书刊的.我常常从图书馆借出多于全班人数两倍的杂志,在课堂上让学生选择阅读、摘录.对此,学生十分欢迎.另外,我规定每个学生每周必须摘一则剪报.并对所剪文章写一篇评、感类随笔.学生为找一篇好文章,每周必须读相当数量的报纸,对许多文章进行比较、分析、选择;写随笔,则对可把读与写结合起来了.长此以往,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读报、剪报、评报的习惯.积累多了,知识自然也丰富了,“不意”之中,写作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这方面,我的一点体会是,一个人阅读的多少,决定了他知识总量的多少;而知识总量的多少,又直接关系到他写作水平的高低.如果说知识多的人未必一定是很会写的人;但,一个知识贫乏的人,必定不会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则是不容置疑的.
二、 知识的积累导致写作欲的产生.
一个人知识素质的优劣、知识数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写作水平的高低,这首先从写作欲的产生方面表现出来.
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兼收并蓄,广泛接受各方面的知识、信息,到了一定的质与量的时候,他们会不满足于仅仅当一只盛水的缸,当一张储存信息的磁卡的.人的表现欲,发表欲会油然而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写作兴趣的产生.这也如十月怀胎,既然胎儿成熟,就不愁分娩了.其实学生怕写作,写不好作为的最主要原因肚内寥寥,没东西可写,既然有东西可写兴趣也相伴而生了.2004届高三120班汤云斌同学的进步就是一个较好的例子.高一入学时,这位同学成绩平平,很不起眼.但对我讲课特别感兴趣,塔喜欢我讲各种知识、信息;也喜欢听我讲自己的写作体会;更喜欢每周一次的阅读课,写作兴趣骤然而升.表现欲、发表欲促使他自己不断地写,对教师布置的作文更是认真完成.作文成绩以惊人的速度提高.屡次在校刊上发表作文,一次在县级、校级作文竞赛中获奖.今年高考他的语文取得128分的好成绩.
三、 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个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过程.
我是不主张在作文课上过多讲写作法、写作规范的,即使讲,也是把主要内容放在各种范文的讲析上.我觉得不应让学生以为学一点写作法自己的作文就能写好了.因为这种误解常使部分学生在写作学习上追求急功近利,到头来一无所成,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实在是个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靠多读、多写、多积累贯穿的.
每周写随笔,是我作文教学的法宝之一.前文已提到,我要求写的随笔是紧密结合读报的评感式.对这类随笔,我一般从不在写作法角度进行评判,也从不评分打等级,对每次随笔,我都根据学生所写发表自己的感想,每周写下80句左右自造的格言警句,或共鸣、或讨论,进行师生间的交流.对此,学生非常欢迎,每次作文本发下,只见每位学生都迫不及待地看评语,然后互相交换传阅,这样一来,整个写随笔的过程成了“找材料——评材料——交流思想——信息互动”的一项“工程”了,许多同学的才华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显现.有的学生主动提出要我在写作法方面给予批改评判,我给他们的回答是:“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得来全在不意之中”.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每次考试改卷,改作文的老师都说:“我教的学生语言有文采,见解深刻的学生比别班多.”还有不少学生纷纷向校刊投稿,有多篇随笔被采用.值得一提的是王大发同学的随笔《我为“神舟五号”飞船上天而自豪》在州级刊物上发表,张小红同学的随笔《泪雨》也在《中学生作文选》上发表.随笔实在并不“随”啊!写作能力则在潜移默化而水到渠成;作文尖子在“不意之中”崭露头角.
今天话题作文一统天下,因为它的内容宽泛,容易抒发学生性情,非常受师生的欢迎.但是也应看到话题作文训练过滥的问题,因为高考只考话题作文,所以隔三差五找一些话题给学生写,作文仍进步不大.其实按照新课标的理念,首先要解决语言的积累,材料的积累的问题,量积累多了提高作文水平才不是空话,学生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作文能自然流露和抒发,而不是笔不由己的“挤牙膏”.实践证明,让学生坚持积累知识、搜集材料,坚持写随笔的做法,其效果远远优于两周一次的大作文,优于单调的话题作文训练.
一、 写作能力来自知识的积累.
能力从何而来呢 ?我认为:能力的基础正在于知识.试想一下吧:一个没有丰富的自然、社会知识的积累的人,能写出什么东西呢?古人认为写作中不可缺少“才胆识才”四种因素,其中“才”是先天具有的,“识”才是后天勤奋学习而获得的.而“胆”“力”则是“才”、“识”结合的产物,所以眀人李东阳认为“识先而力后”(《怀麓堂诗话》),此话很具有唯物辩证法.
正因为如此,我在作文教学中,特别注重知识的传授,特别注重学生自身知识的积累.我常用的方法是:
老师多讲.无论是作文指导课,还是作文评讲课,对于写作规范之类是讲而不多的.最多的是知识的传授、信息的传播.从世界数学难题“四色问题”到“神舟五号”飞船上天,从美国发动惨无人道的伊拉克战争到民怨沸腾的台湾大选……只要写作需要,我作文课是无所不包的.当然,这不是上课开无轨电车,瞎吹乱侃,所传播的每一条信息都与作文教学密切的结合.例如,当我讲《围城》中“有人吃苹果从最好的吃起,有人吃苹果从最坏的吃起,”的故事时,就诱使学生作发散思维,让学生考虑:这两种人,谁是乐观者?谁是悲观者?最后的结论又总是出乎大家意料,因为两种人都可能是乐观者,都可能是悲观者,在一阵兴味盎然的笑声中,学生学到作文构思、立意的思维方法.可见,写作的规范、方法正寓于具体的信息、知识之中.
学生多看.教师多讲,当然不能代替学生的多看,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讲仅仅是对学生自己多看的指导,我特别注意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自己多看.我是不惜挤出语文讲课时间让学生阅读课外书刊的.我常常从图书馆借出多于全班人数两倍的杂志,在课堂上让学生选择阅读、摘录.对此,学生十分欢迎.另外,我规定每个学生每周必须摘一则剪报.并对所剪文章写一篇评、感类随笔.学生为找一篇好文章,每周必须读相当数量的报纸,对许多文章进行比较、分析、选择;写随笔,则对可把读与写结合起来了.长此以往,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读报、剪报、评报的习惯.积累多了,知识自然也丰富了,“不意”之中,写作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这方面,我的一点体会是,一个人阅读的多少,决定了他知识总量的多少;而知识总量的多少,又直接关系到他写作水平的高低.如果说知识多的人未必一定是很会写的人;但,一个知识贫乏的人,必定不会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则是不容置疑的.
二、 知识的积累导致写作欲的产生.
一个人知识素质的优劣、知识数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写作水平的高低,这首先从写作欲的产生方面表现出来.
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兼收并蓄,广泛接受各方面的知识、信息,到了一定的质与量的时候,他们会不满足于仅仅当一只盛水的缸,当一张储存信息的磁卡的.人的表现欲,发表欲会油然而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写作兴趣的产生.这也如十月怀胎,既然胎儿成熟,就不愁分娩了.其实学生怕写作,写不好作为的最主要原因肚内寥寥,没东西可写,既然有东西可写兴趣也相伴而生了.2004届高三120班汤云斌同学的进步就是一个较好的例子.高一入学时,这位同学成绩平平,很不起眼.但对我讲课特别感兴趣,塔喜欢我讲各种知识、信息;也喜欢听我讲自己的写作体会;更喜欢每周一次的阅读课,写作兴趣骤然而升.表现欲、发表欲促使他自己不断地写,对教师布置的作文更是认真完成.作文成绩以惊人的速度提高.屡次在校刊上发表作文,一次在县级、校级作文竞赛中获奖.今年高考他的语文取得128分的好成绩.
三、 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个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过程.
我是不主张在作文课上过多讲写作法、写作规范的,即使讲,也是把主要内容放在各种范文的讲析上.我觉得不应让学生以为学一点写作法自己的作文就能写好了.因为这种误解常使部分学生在写作学习上追求急功近利,到头来一无所成,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实在是个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靠多读、多写、多积累贯穿的.
每周写随笔,是我作文教学的法宝之一.前文已提到,我要求写的随笔是紧密结合读报的评感式.对这类随笔,我一般从不在写作法角度进行评判,也从不评分打等级,对每次随笔,我都根据学生所写发表自己的感想,每周写下80句左右自造的格言警句,或共鸣、或讨论,进行师生间的交流.对此,学生非常欢迎,每次作文本发下,只见每位学生都迫不及待地看评语,然后互相交换传阅,这样一来,整个写随笔的过程成了“找材料——评材料——交流思想——信息互动”的一项“工程”了,许多同学的才华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显现.有的学生主动提出要我在写作法方面给予批改评判,我给他们的回答是:“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得来全在不意之中”.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每次考试改卷,改作文的老师都说:“我教的学生语言有文采,见解深刻的学生比别班多.”还有不少学生纷纷向校刊投稿,有多篇随笔被采用.值得一提的是王大发同学的随笔《我为“神舟五号”飞船上天而自豪》在州级刊物上发表,张小红同学的随笔《泪雨》也在《中学生作文选》上发表.随笔实在并不“随”啊!写作能力则在潜移默化而水到渠成;作文尖子在“不意之中”崭露头角.
今天话题作文一统天下,因为它的内容宽泛,容易抒发学生性情,非常受师生的欢迎.但是也应看到话题作文训练过滥的问题,因为高考只考话题作文,所以隔三差五找一些话题给学生写,作文仍进步不大.其实按照新课标的理念,首先要解决语言的积累,材料的积累的问题,量积累多了提高作文水平才不是空话,学生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作文能自然流露和抒发,而不是笔不由己的“挤牙膏”.实践证明,让学生坚持积累知识、搜集材料,坚持写随笔的做法,其效果远远优于两周一次的大作文,优于单调的话题作文训练.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天天写日记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