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建筑特点 15
展开全部
春秋时期,由于铁器和耕牛的使用,社会生产力水平有很大的提高,贵族的私田大量出现,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日益崩解,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出现,随之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应发展,建筑技术也有了巨大发展,特别是铁质工具—斧、锯、锥、凿的应用,促使木架建筑施工质量和结构技术大为提高。筒瓦和板瓦在宫殿建筑上广泛使用,并有在瓦上涂上朱色的做法。装修用的砖也出现了。尤其突出的是在地下所筑墓室中,用长约1米,宽约三四十厘米的大块空心砖作墓壁和墓底,墓顶仍用木料做盖。
1、春秋时期,建筑上的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或称台榭)的出现。宫室多属台榭式建筑,以阶梯形夯土台为核心,倚台逐层建木构房屋,藉助土台,以聚合在一起的单层房屋,形成类似多层大型建筑的外观。
2、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开始了用砖的历史。【例证:从山西侯马晋故都、河南洛阳东周故城、陕西凤翔秦雍城遗址中,还出土了36厘米X14厘米X6厘米的砖以及质地坚硬、表面有花纹的空心砖(两者均为青灰色砖)】
3、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统治和生活享乐的需要,建造了大量高台官室;【例证:(一般是在城内夯筑高数米至10多米的土台若干座,上面建殿堂屋宇)。如侯马晋故都新田遗址中的夯土台,面积75米X75米,高7米多,高台上的木架建筑已不存在。】
4、随着诸侯日益追求宫室华丽,建筑装饰和色彩更为发展,如《论语》描述的“山节藻棁”(斗上画山,梁上短柱画藻文),《左传》记载鲁庄公“丹楹”(红柱)“刻桷”(刻椽),就是例证 。
相传著名木匠公输班(鲁班),就是春秋时期涌现的匠师。
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手工业商业进一步发展,城市繁荣,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一个城市建筑的高潮。
战国时出现了更多的城邑、宫室。战国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二城,大城又称郭,是居民区,其内为封闭的闾里和集中的市;小城是宫城,建有大量的台榭。此时屋面已大量使用青瓦覆盖,晚期开始出现陶制的栏杆和排水管等。
根据考古发掘得知,战国时齐故都临淄城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大城内散布着冶铁、铸铁、制骨等作坊以及纵横的街道。大城西南角有小城,其中夯土台高达14米,周围也有作坊多处。
1、春秋时期,建筑上的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或称台榭)的出现。宫室多属台榭式建筑,以阶梯形夯土台为核心,倚台逐层建木构房屋,藉助土台,以聚合在一起的单层房屋,形成类似多层大型建筑的外观。
2、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开始了用砖的历史。【例证:从山西侯马晋故都、河南洛阳东周故城、陕西凤翔秦雍城遗址中,还出土了36厘米X14厘米X6厘米的砖以及质地坚硬、表面有花纹的空心砖(两者均为青灰色砖)】
3、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统治和生活享乐的需要,建造了大量高台官室;【例证:(一般是在城内夯筑高数米至10多米的土台若干座,上面建殿堂屋宇)。如侯马晋故都新田遗址中的夯土台,面积75米X75米,高7米多,高台上的木架建筑已不存在。】
4、随着诸侯日益追求宫室华丽,建筑装饰和色彩更为发展,如《论语》描述的“山节藻棁”(斗上画山,梁上短柱画藻文),《左传》记载鲁庄公“丹楹”(红柱)“刻桷”(刻椽),就是例证 。
相传著名木匠公输班(鲁班),就是春秋时期涌现的匠师。
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手工业商业进一步发展,城市繁荣,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一个城市建筑的高潮。
战国时出现了更多的城邑、宫室。战国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二城,大城又称郭,是居民区,其内为封闭的闾里和集中的市;小城是宫城,建有大量的台榭。此时屋面已大量使用青瓦覆盖,晚期开始出现陶制的栏杆和排水管等。
根据考古发掘得知,战国时齐故都临淄城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大城内散布着冶铁、铸铁、制骨等作坊以及纵横的街道。大城西南角有小城,其中夯土台高达14米,周围也有作坊多处。
2015-04-17
展开全部
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就有了建筑环境整体经营的观念。《周礼》中关于野、都、鄙、乡、闾、里、邑、丘、甸等的规划制度,虽然未必全都成为事实,但至少说明当时已有了系统规划的大区域规划构思。《管子乘马》主张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说明城市选址必须考虑环境关系
. 古代建筑的宏大规模和技术进步,突出表现于城市的建筑和规划。传说鲧已筑城,
近年河南登封王城岗和山西夏县东下冯都发现了年代相当于夏朝的城堡遗迹,均由夯土筑成。郑州商城夯土墙现存高度有四米,最高达9米,基底宽6米,夯层厚810公分。据勘探,整个城墙长七公里,略成方形,均版筑而成。洛阳周代都邑呈不规则方形,南北长3300米,北墙长近3000米,主要建筑物在中部偏南,
建筑材料的发展对建筑工程有重要的意义。西周已用瓦,如召陈村遗址的三座房屋周围都有瓦片堆积,有板瓦、筒瓦等,西安客省庄遗址还出土有屋脊用的人字瓦。春秋以后,瓦的使用更为普遍。秦国还有青铜铸造的“全杠”,作为梁柱结点和装饰之用。 河北易县燕下都等遗址的发掘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建筑在夯土高台的台榭建筑,夯土台上设置有陶制的排水管道,速使用了铺地的平砖和非承重的空心砖等。
西周青铜兽足方鬲上表现出了当时建筑的局部形象如栌头、门、勾阑;战国中山王墓中出土的一件铜案、 四角铸出精确优美的斗拱形象。由此可知当时建筑己使用斗和拱。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西周已出现板瓦,筒瓦,开始是屋顶局部用瓦,后来便全覆以瓦。砖和彩画出现,关于彩画最早的记载是《论语·公冶长》中“山节藻棁”一语,意为如山形之斗(画有山形图案?),饰以海藻形花纹的短柱,它反映了春秋时期柱子表面已绘有花纹。 商代较大的建筑主体用木骨泥墙为承重墙,四周或前后檐另在夯土基中栽植檐柱,建一圈只廊或前后檐廊。并且商代已出现了夯土城墙,城市布局已初具雏型。在商代后期遗址的较小的建筑中,还出现了坯砌的承重山墙。西周都城中的宫殿情况不明,但周原遗址说明当时是以檩架为主梁架。建筑台基以草泥制土坯砌筑,西周中期已出现了面积达280平方米,最大面阔5.6米,全部瓦屋顶的大型木框架房屋,夯土墙只起保持稳定和围护作用;湖北春发掘出的周代遗址则明确地说明干阑结构已普遍应用。至此,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木构架,采取封闭式有中轴线的院落式布局这两个主要特点已初步形成(但直到隋以前仍有大量建筑是夯土承重墙的土木混合结构)。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木结构成为主要结构形式,高台建筑发展,战国时期留下许多城市遗址,反映了当时城市建设的发达。许多城内留下了巨大的夯土台,证实了文献中“高台榭,美宫室”的记载。足见在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时代 建筑也未曾落后。现存一些战国时代的铜器上保存着线刻的建筑形象,是现知最古老的建筑立面图(也许是断面图),有踏步或坡道、屋顶、柱、梁,根据细部仍可断定是纵架 我国古人席地而坐,有类于现代现代日本人的生活习惯。室内以床为主,地面铺席;再后来出现屏、几、案等家具,床既是卧具也是坐具,在此基础上又延生出榻等。
. 古代建筑的宏大规模和技术进步,突出表现于城市的建筑和规划。传说鲧已筑城,
近年河南登封王城岗和山西夏县东下冯都发现了年代相当于夏朝的城堡遗迹,均由夯土筑成。郑州商城夯土墙现存高度有四米,最高达9米,基底宽6米,夯层厚810公分。据勘探,整个城墙长七公里,略成方形,均版筑而成。洛阳周代都邑呈不规则方形,南北长3300米,北墙长近3000米,主要建筑物在中部偏南,
建筑材料的发展对建筑工程有重要的意义。西周已用瓦,如召陈村遗址的三座房屋周围都有瓦片堆积,有板瓦、筒瓦等,西安客省庄遗址还出土有屋脊用的人字瓦。春秋以后,瓦的使用更为普遍。秦国还有青铜铸造的“全杠”,作为梁柱结点和装饰之用。 河北易县燕下都等遗址的发掘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建筑在夯土高台的台榭建筑,夯土台上设置有陶制的排水管道,速使用了铺地的平砖和非承重的空心砖等。
西周青铜兽足方鬲上表现出了当时建筑的局部形象如栌头、门、勾阑;战国中山王墓中出土的一件铜案、 四角铸出精确优美的斗拱形象。由此可知当时建筑己使用斗和拱。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西周已出现板瓦,筒瓦,开始是屋顶局部用瓦,后来便全覆以瓦。砖和彩画出现,关于彩画最早的记载是《论语·公冶长》中“山节藻棁”一语,意为如山形之斗(画有山形图案?),饰以海藻形花纹的短柱,它反映了春秋时期柱子表面已绘有花纹。 商代较大的建筑主体用木骨泥墙为承重墙,四周或前后檐另在夯土基中栽植檐柱,建一圈只廊或前后檐廊。并且商代已出现了夯土城墙,城市布局已初具雏型。在商代后期遗址的较小的建筑中,还出现了坯砌的承重山墙。西周都城中的宫殿情况不明,但周原遗址说明当时是以檩架为主梁架。建筑台基以草泥制土坯砌筑,西周中期已出现了面积达280平方米,最大面阔5.6米,全部瓦屋顶的大型木框架房屋,夯土墙只起保持稳定和围护作用;湖北春发掘出的周代遗址则明确地说明干阑结构已普遍应用。至此,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木构架,采取封闭式有中轴线的院落式布局这两个主要特点已初步形成(但直到隋以前仍有大量建筑是夯土承重墙的土木混合结构)。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木结构成为主要结构形式,高台建筑发展,战国时期留下许多城市遗址,反映了当时城市建设的发达。许多城内留下了巨大的夯土台,证实了文献中“高台榭,美宫室”的记载。足见在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时代 建筑也未曾落后。现存一些战国时代的铜器上保存着线刻的建筑形象,是现知最古老的建筑立面图(也许是断面图),有踏步或坡道、屋顶、柱、梁,根据细部仍可断定是纵架 我国古人席地而坐,有类于现代现代日本人的生活习惯。室内以床为主,地面铺席;再后来出现屏、几、案等家具,床既是卧具也是坐具,在此基础上又延生出榻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春秋时期,由于铁器和耕牛的使用,社会生产力水平有很大的提高,贵族的私田大量出现,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日益崩解,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出现,随之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应发展,建筑技术也有了巨大发展,特别是铁质工具—斧、锯、锥、凿的应用,促使木架建筑施工质量和结构技术大为提高。筒瓦和板瓦在宫殿建筑上广泛使用,并有在瓦上涂上朱色的做法。装修用的砖也出现了。尤其突出的是在地下所筑墓室中,用长约1米,宽约三四十厘米的大块空心砖作墓壁和墓底,墓顶仍用木料做盖。
1、春秋时期,建筑上的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或称台榭)的出现
2、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开始了用砖的历史。【例证:从山西侯马晋故都、河南洛阳东周故城、陕西凤翔秦雍城遗址中,还出土了36厘米X14厘米X6厘米的砖以及质地坚硬、表面有花纹的空心砖(两者均为青灰色砖)】
3、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统治和生活享乐的需要,建造了大量高台官室;【例证:(一般是在城内夯筑高数米至10多米的土台若干座,上面建殿堂屋宇)。如侯马晋故都新田遗址中的夯土台,面积75米X75米,高7米多,高台上的木架建筑已不存在。】
4、随着诸侯日益追求宫室华丽,建筑装饰和色彩更为发展,如《论语》描述的“山节藻棁”(斗上画山,梁上短柱画藻文),《左传》记载鲁庄公“丹楹”(红柱)“刻桷”(刻椽),就是例证
。
相传著名木匠公输班(鲁班),就是春秋时期涌现的匠师。
1、春秋时期,建筑上的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或称台榭)的出现
2、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开始了用砖的历史。【例证:从山西侯马晋故都、河南洛阳东周故城、陕西凤翔秦雍城遗址中,还出土了36厘米X14厘米X6厘米的砖以及质地坚硬、表面有花纹的空心砖(两者均为青灰色砖)】
3、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统治和生活享乐的需要,建造了大量高台官室;【例证:(一般是在城内夯筑高数米至10多米的土台若干座,上面建殿堂屋宇)。如侯马晋故都新田遗址中的夯土台,面积75米X75米,高7米多,高台上的木架建筑已不存在。】
4、随着诸侯日益追求宫室华丽,建筑装饰和色彩更为发展,如《论语》描述的“山节藻棁”(斗上画山,梁上短柱画藻文),《左传》记载鲁庄公“丹楹”(红柱)“刻桷”(刻椽),就是例证
。
相传著名木匠公输班(鲁班),就是春秋时期涌现的匠师。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与宗法制相结合,城市布局规整,规模与诸候国等级相匹配。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反正没有楼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