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留守儿童自杀现在怎样处理的
展开全部
不改变不平衡的发展,那些家庭温馨、社会和谐的话语又有什么用呢?!
据澎湃新闻报道,2015年6月9日晚,贵州毕节4名留守儿童在家集体服农药自杀身亡。最大的哥哥13岁,最小的妹妹仅5岁。他们的父亲长年在外打工,母亲则被人拐跑。爷爷奶奶已过世,外公外婆年纪大了无法照顾孩子,只剩4个孩子在家中。
贵州省毕节市,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几年来却出了一件又一件与留守儿童相关的事件:
一个月前,2015年5月,毕节7名女童被老师猥亵。这些孩子年龄基本都在6到7岁,多为留守儿童;2013年12月,毕节5名留守儿童在放学路上被农用车撞死;2012年11月,毕节5个男孩在冷雨夜躲进垃圾箱生火取暖,结果因一氧化碳中毒死亡。最大的13岁,最小的9岁。他们全都是留守儿童。
与前几次的事件略有不同:这一次,四兄妹不是被害、意外死亡,而是喝下农药,用一种主动的方式离开这个并不接纳他们的世界。四个乳臭未干、甚至还不能理解什么是死亡的孩子,怎么就能做出这么一个决绝的决定?我们不知道。有一位自称是4名死亡儿童亲属的村民说,1个月前,4个孩子因没有生活费辍学在家,家里唯一的食物是去年的玉米。平时,孩子们将玉米磨成玉米面,不用筛子筛干净,就凑合吃了,“因为太穷了”。而孩子的父亲虽留了联系电话,却一直打不通。
当然有人会指责家长的不负责任,在这个越来越重视家庭、亲情,所有的媒体都在呼唤“常回家看看”“停下脚步关心下一代”的时代,居然会有狠心把孩子扔在农村、自己进城打工的父母,实在是与“家和万事兴”的主流价值观不符。
可是,当我们在城市中看到许多人打着不稳定的零工、随时可能被拖欠工资、受工伤没有办法治疗、即使拿到工资也仅仅够自己温饱的时候,即使他们是留守儿童的父母,真的还有底气去要求他们“常回家看看”吗?
对于冷漠的乡邻、支离破碎的农村社会生活关系的批判也是不乏的,青壮年劳动力进城、资本下乡,剪碎了原有亲和、稳定、和睦的村民社会网络,留下一个空心化的农村,只有孩子和老人孩子坚守。
然而当留守的村民们陷入了集体的贫困之中,自己的生存都没法保障,又怎么要求他们去关心乡邻呢?
当然,地方政府的不作为又可以拿来说一说。简单翻看一下毕节市政府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民生建设这一点赫然占了大量篇幅:省级“十大民生工程”完成投资145.43亿元,市级“十件重点民生实事”完成投资177.52亿元、占年度投资任务的101.99%……“减贫摘帽”城镇新增就业5.84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8.5万人,被评为“省级创业型城市”等等,努力鼓励农民在本地就业、创业,却对大量外出务工人员留下的孩子不闻不问,极少有专门关注关心他们的政策。
不过细想想,外出务工人员创造的财富与价值都被劳务输入省份拿走了,为什么留守儿童这个包袱要让输出地承担呢?当地政府也是挺冤的。
或许是国家关于社会救助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这个指责在三年前几个孩子死在垃圾箱的时候就出现过。同时国家也确实出现了政策调整,然而并没有什么X用……
那么,到底是谁扔下了孩子?谁逼得他们不得不死?
70年代末80年代初,伴随着第一批打工仔打工妹的出现,第一批留守儿童也来到了世间,原想着父母进城打工,获取更多的收入补贴家用,在农村的孩子会有更幸福的童年。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第一代农民工还取得了比较可观的工资,养活了自己,还能寄一部分回家,几十年后,现在农民工的工资却常常连自己都不够花了。
据澎湃新闻报道,2015年6月9日晚,贵州毕节4名留守儿童在家集体服农药自杀身亡。最大的哥哥13岁,最小的妹妹仅5岁。他们的父亲长年在外打工,母亲则被人拐跑。爷爷奶奶已过世,外公外婆年纪大了无法照顾孩子,只剩4个孩子在家中。
贵州省毕节市,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几年来却出了一件又一件与留守儿童相关的事件:
一个月前,2015年5月,毕节7名女童被老师猥亵。这些孩子年龄基本都在6到7岁,多为留守儿童;2013年12月,毕节5名留守儿童在放学路上被农用车撞死;2012年11月,毕节5个男孩在冷雨夜躲进垃圾箱生火取暖,结果因一氧化碳中毒死亡。最大的13岁,最小的9岁。他们全都是留守儿童。
与前几次的事件略有不同:这一次,四兄妹不是被害、意外死亡,而是喝下农药,用一种主动的方式离开这个并不接纳他们的世界。四个乳臭未干、甚至还不能理解什么是死亡的孩子,怎么就能做出这么一个决绝的决定?我们不知道。有一位自称是4名死亡儿童亲属的村民说,1个月前,4个孩子因没有生活费辍学在家,家里唯一的食物是去年的玉米。平时,孩子们将玉米磨成玉米面,不用筛子筛干净,就凑合吃了,“因为太穷了”。而孩子的父亲虽留了联系电话,却一直打不通。
当然有人会指责家长的不负责任,在这个越来越重视家庭、亲情,所有的媒体都在呼唤“常回家看看”“停下脚步关心下一代”的时代,居然会有狠心把孩子扔在农村、自己进城打工的父母,实在是与“家和万事兴”的主流价值观不符。
可是,当我们在城市中看到许多人打着不稳定的零工、随时可能被拖欠工资、受工伤没有办法治疗、即使拿到工资也仅仅够自己温饱的时候,即使他们是留守儿童的父母,真的还有底气去要求他们“常回家看看”吗?
对于冷漠的乡邻、支离破碎的农村社会生活关系的批判也是不乏的,青壮年劳动力进城、资本下乡,剪碎了原有亲和、稳定、和睦的村民社会网络,留下一个空心化的农村,只有孩子和老人孩子坚守。
然而当留守的村民们陷入了集体的贫困之中,自己的生存都没法保障,又怎么要求他们去关心乡邻呢?
当然,地方政府的不作为又可以拿来说一说。简单翻看一下毕节市政府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民生建设这一点赫然占了大量篇幅:省级“十大民生工程”完成投资145.43亿元,市级“十件重点民生实事”完成投资177.52亿元、占年度投资任务的101.99%……“减贫摘帽”城镇新增就业5.84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8.5万人,被评为“省级创业型城市”等等,努力鼓励农民在本地就业、创业,却对大量外出务工人员留下的孩子不闻不问,极少有专门关注关心他们的政策。
不过细想想,外出务工人员创造的财富与价值都被劳务输入省份拿走了,为什么留守儿童这个包袱要让输出地承担呢?当地政府也是挺冤的。
或许是国家关于社会救助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这个指责在三年前几个孩子死在垃圾箱的时候就出现过。同时国家也确实出现了政策调整,然而并没有什么X用……
那么,到底是谁扔下了孩子?谁逼得他们不得不死?
70年代末80年代初,伴随着第一批打工仔打工妹的出现,第一批留守儿童也来到了世间,原想着父母进城打工,获取更多的收入补贴家用,在农村的孩子会有更幸福的童年。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第一代农民工还取得了比较可观的工资,养活了自己,还能寄一部分回家,几十年后,现在农民工的工资却常常连自己都不够花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