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和道家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最根本的区别:道教没觉得这个世界有什么问题,相反道教觉得这个世界很美好,还有更多更美好的东西需要你进行修炼才能获得,而且是长久的获得。
而佛教一开始就认为这个世界苦,告诉你不管你现在如何享受,都不会久远,都会最终变苦,并且用轮回说告诉信徒你的未来也会变苦。
道教是真正的本土宗教,但其理论根源除了道家的学说,其余的实际就是中国人的祖宗祭祀和民间流传的神仙传说和方术,并且道教是一直在吸收其他理论的。
1、就道教的追求来说,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道教不追求来世,道教追求现世成仙。神仙是这样一种存在,他们具有超人的能力,具有无尽的寿命,能享受最好的供养,能解决任何问题。道教里的天宫、三十三天等概念都是后来吸取了佛教概念而形成的,最开始神仙就是在世间的——也就是说道教的追求是在世为神。
2、道教没觉得这个世界有什么问题,相反道教觉得这个世界很美好,还有更多更美好的东西需要你进行修炼才能获得,而且是长久的获得。虽然道教的修行过程中充满了恬淡无为、清静无欲这类的看起来很出世的要求,但其终极的目标其实就和世俗凡人没啥两样。
3、而佛教一开始就认为这个世界苦,告诉你不管你现在如何享受,都不会久远,都会最终变苦,并且用轮回说告诉信徒你的未来也会变苦——如果你不跳出轮回的话——最终什么都是苦的。在小乘佛教来说修行的最终目的就是彻底的寂灭,只有彻底的寂灭以后剩下的才是无为法——即所谓涅槃。
4、从幸福观、人生观、世界观来说,佛教和道教的差别都不可以道里计。
扩展资料:
原始道家的修炼,是关于“道、本体”领悟而后的朴素修炼观——看待事物,看待生命,看待世界,都是从“道”的角度出发。所以没有强烈的行善积德、慈悲渡生的愿望与行为,没有争名夺利的心思,也不会安立各种名相——六度波罗蜜、菩萨、阿罗汉、辟支佛。
行善积德、渡生的慈悲愿望与行为,在“本体”的角度也是一种境界,一种法门,一种执着,一种轮回。是境界是法门,就不是本体,不是道。真正回归道体的时候,必然是没有行善、慈悲、大爱等等的境界,也没有发愿渡众生的行为——不然就可能也必然不是真的明白。
从佛教所说菩萨最后一生的成佛,到菩萨不取涅槃而假诸贪欲而入生死,这是一对矛盾体。南传佛教基本上也持这一观点,只是他们可能否认存在一个“不生不灭的道体”,但对“有慈悲愿力渡众生的菩萨并不是证果的圣人(没有明白真正的道体)”的观点与道家的认识倒是一致的。
道家的圣人,是自证“本体”而后在人世的逍遥游——但可能不是此生便是终结。道家经典依然记载有些修炼家们可以“出有入无”。(出现于幻化世间,回归于无极道体)
其实这两者是从不同的方向、角度在思考问题。
佛是以自己为中心看问题,是从内分析外;道是以“道”或者是整体的宇宙、自然为中心看问题,是从外理解内。因为方向不同,自然解释的角度、追求的道路就有不同,但最终一样是可以调和和归摄的。
佛教思想中以自我为主体,基本思路是如何解脱,而不是自然如何表现。佛法是为象佛祖那样以正知正见正觉正行认识世界,成就真正的“觉”,最终达到超脱六道轮回。其中的标志是任何思想和行为的错误都由个人的因缘和欲望而来,也就是向内求,从内修,以自我的心来观察,思维有极大的自由性,极大的变化、伸缩和无限。
道家思维以顺应规律为主,突出的是人在宇宙中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其特点是静,其工作是疏导,是非常客观地思索着人的渺小和宇宙之道的博大,所以老子讲要复归于婴孩,返朴,无为,庄子讲要齐物、自然。这个道,所寻找的是如何认同客观世界,如何把复杂变为朴素和太初,如何找到事物的本质,因此需要服从现实和把问题客观化,减少自身的疏忽。
2010-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