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2016-11-08
展开全部
早就从书上看到过四大石窟的介绍,暑假里终于有机会跟家人一起游览了位于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不仅大饱了眼福,增长了见识,也再一次深深地感受到我们祖先文化的灿烂悠久。
一大早,我们来到了龙门石窟停车场,这里距离景点大门还有一小段路,若在平时是可以走过去的,但由于前一天我们爬了嵩山,腿肚子都还在打软,只好乘电瓶车去了。沿途的路旁就是美丽宜人的伊河,微风轻轻拂过我的脸庞,也在伊河上留下了细细的波纹,仿佛新生儿脸上细嫩的皮肤,令人好生喜欢,却又不忍去碰他……我正陶醉在这美景之中,只听得驾驶员说了声“景区已到,下车吧!”我才如梦初醒。由于上午的阳光是从东面照过来,所以我们决定先参观西山石窟,这也是龙门石窟的精华所在。
走进景区大门,我简直被眼前的美景惊呆了:美丽伊河的两侧山崖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石窟,就像是各式各样的小山洞,这些石窟千姿百态,形态各异,远看如同蜂巢一般。我迫不急待地和爸爸爬上台阶,一下子就忘记了腿的疼痛。走近一看,呵!每个石窟都比远看的大多了,里面大多雕刻着一些佛像,旁边往往还有精美的图案,细致的花纹,把尊尊佛像衬托得更加庄严。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年间,经历隋唐而至北宋才形成现有的规模,前后有400多年,不同年代的佛像特征也就有所不同。在宾阳洞,我们就明显感觉到这一差异。中间一窟的佛像雕成于北魏,而南北两窟完工于唐代,两侧的佛像相比于中窟就要丰满富态些,因为唐人以胖为美嘛!
随着人群前行,我们来到了万佛洞。这里的佛像可真多,据说这个窟里大大小小有15000多尊佛像,小的只有几厘米,我一巴掌都能盖住好几个。在万佛洞外南壁还有一个唐代雕刻的观音菩萨像,高85厘米,由于保护不好,头部已经没有了,但这并不影响整体的美感。她体态丰腴健美,左臂自然下垂,手中托着净瓶,右臂向上弯曲贴在胸前,手持拂尘搭在右肩上,好像要掸去身上的灰尘,栩栩如生,真是太漂亮了。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曾在此仔细观摩,并获得艺术灵感,在舞台上创作了“洛神”的形象。
我还在想着刚才的情景,不知不觉地来到了奉先寺。这是由唐代长安两位高僧奉命主持开凿的摩崖像龛,是整个景区最核心的景点。眼前这尊大卢舍那佛通高17.14米,耳长1.9米,丰颐秀目,仪表堂堂,让人不禁有些庄严感。无论远观近看,都令人赞叹不已。据说当年雕刻这尊大佛时,女皇武则天也拿出了不少平时节省来的钱,有学者考证,大佛的面容与史书上记载的武则天容貌颇为相似,可能在雕凿的过程中也参考了女皇的模样吧。我站在大佛前久久没有离去,想像着古人靠着双手和一些简单的工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我们留下了这么精美的佛像,真是巧夺天工,不可思议,令人叹为观止!
接着,我们又参观了其他的一些洞窟,都各有特色,非常美丽。
回程中,我的心却始终不能平静下来,还在回想着那美丽的龙门石窟,感叹古人的精湛技艺。
一大早,我们来到了龙门石窟停车场,这里距离景点大门还有一小段路,若在平时是可以走过去的,但由于前一天我们爬了嵩山,腿肚子都还在打软,只好乘电瓶车去了。沿途的路旁就是美丽宜人的伊河,微风轻轻拂过我的脸庞,也在伊河上留下了细细的波纹,仿佛新生儿脸上细嫩的皮肤,令人好生喜欢,却又不忍去碰他……我正陶醉在这美景之中,只听得驾驶员说了声“景区已到,下车吧!”我才如梦初醒。由于上午的阳光是从东面照过来,所以我们决定先参观西山石窟,这也是龙门石窟的精华所在。
走进景区大门,我简直被眼前的美景惊呆了:美丽伊河的两侧山崖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石窟,就像是各式各样的小山洞,这些石窟千姿百态,形态各异,远看如同蜂巢一般。我迫不急待地和爸爸爬上台阶,一下子就忘记了腿的疼痛。走近一看,呵!每个石窟都比远看的大多了,里面大多雕刻着一些佛像,旁边往往还有精美的图案,细致的花纹,把尊尊佛像衬托得更加庄严。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年间,经历隋唐而至北宋才形成现有的规模,前后有400多年,不同年代的佛像特征也就有所不同。在宾阳洞,我们就明显感觉到这一差异。中间一窟的佛像雕成于北魏,而南北两窟完工于唐代,两侧的佛像相比于中窟就要丰满富态些,因为唐人以胖为美嘛!
随着人群前行,我们来到了万佛洞。这里的佛像可真多,据说这个窟里大大小小有15000多尊佛像,小的只有几厘米,我一巴掌都能盖住好几个。在万佛洞外南壁还有一个唐代雕刻的观音菩萨像,高85厘米,由于保护不好,头部已经没有了,但这并不影响整体的美感。她体态丰腴健美,左臂自然下垂,手中托着净瓶,右臂向上弯曲贴在胸前,手持拂尘搭在右肩上,好像要掸去身上的灰尘,栩栩如生,真是太漂亮了。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曾在此仔细观摩,并获得艺术灵感,在舞台上创作了“洛神”的形象。
我还在想着刚才的情景,不知不觉地来到了奉先寺。这是由唐代长安两位高僧奉命主持开凿的摩崖像龛,是整个景区最核心的景点。眼前这尊大卢舍那佛通高17.14米,耳长1.9米,丰颐秀目,仪表堂堂,让人不禁有些庄严感。无论远观近看,都令人赞叹不已。据说当年雕刻这尊大佛时,女皇武则天也拿出了不少平时节省来的钱,有学者考证,大佛的面容与史书上记载的武则天容貌颇为相似,可能在雕凿的过程中也参考了女皇的模样吧。我站在大佛前久久没有离去,想像着古人靠着双手和一些简单的工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我们留下了这么精美的佛像,真是巧夺天工,不可思议,令人叹为观止!
接着,我们又参观了其他的一些洞窟,都各有特色,非常美丽。
回程中,我的心却始终不能平静下来,还在回想着那美丽的龙门石窟,感叹古人的精湛技艺。
展开全部
龙门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另外三大石窟为:山西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
龙门石窟青山绿水,万像生辉,作为佛教艺术宝库,早在1961年既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2007年4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它位于洛阳市城南十三公里,这里是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到了隋朝,隋炀帝杨广曾登上洛阳北面的邙山,远远望见了洛阳南面的伊阙,就对他的侍从们说,这不是真龙天子的门户吗?古人为什么不在这里建都?一位大臣献媚地答道,古人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炀帝听后龙颜大悦,就在洛阳建起了隋朝的东都城,把皇宫的正门正对伊阙,从此,伊阙便被人们的习惯的称为龙门了。
龙门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温泉增辉。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就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佛塔70余座。龙门石窟是我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龙门全山造像11万余尊,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
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岗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而唐代人们喜欢以胖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
龙门石窟也是书法艺术史是宝藏。著名的书法精品龙门二十品,是后代碑拓鉴赏家从龙门石窟众多的石刻造像题记中精选出来的书法极品。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发愿人造像的动机、目的,还为石窟考古分期断代提供了依据。清代学者康有为曾大力提倡整个社会书写要用魏碑体,还称赞魏碑有十美,如:笔法跳跃,结构天成,血肉丰美等。时值今日,魏碑体还作为标语、装潢用字广泛使用。由此可见,二十品在书法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时尚。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龙门石窟青山绿水,万像生辉,作为佛教艺术宝库,早在1961年既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2007年4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它位于洛阳市城南十三公里,这里是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到了隋朝,隋炀帝杨广曾登上洛阳北面的邙山,远远望见了洛阳南面的伊阙,就对他的侍从们说,这不是真龙天子的门户吗?古人为什么不在这里建都?一位大臣献媚地答道,古人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炀帝听后龙颜大悦,就在洛阳建起了隋朝的东都城,把皇宫的正门正对伊阙,从此,伊阙便被人们的习惯的称为龙门了。
龙门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温泉增辉。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就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佛塔70余座。龙门石窟是我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龙门全山造像11万余尊,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
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岗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而唐代人们喜欢以胖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
龙门石窟也是书法艺术史是宝藏。著名的书法精品龙门二十品,是后代碑拓鉴赏家从龙门石窟众多的石刻造像题记中精选出来的书法极品。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发愿人造像的动机、目的,还为石窟考古分期断代提供了依据。清代学者康有为曾大力提倡整个社会书写要用魏碑体,还称赞魏碑有十美,如:笔法跳跃,结构天成,血肉丰美等。时值今日,魏碑体还作为标语、装潢用字广泛使用。由此可见,二十品在书法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时尚。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