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学精神为话题的作文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慎独”
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
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
“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君子慎独”。一个人越是在无人监督的时候,越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慎从事,不做违德背理之事,就越能接近自我完善的思想境界。
“慎独”还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后汉书•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拒绝了。王密说:“暮夜无知。”杨震义正词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返。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十斤黄金,杨震、王密二人的道德修养,就高下分明了。
“慎独”更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人一旦缺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准,只顾个人利益而无视他人利益。可怕的是这种思想一旦“传染”开去,别人也会以他为“榜样”,如果人人效仿,久而久之,世风日下就成必然。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无人在场和有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让任何微小邪恶的念头萌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
“慎独”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2005年感动中国的王顺友,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就是当代恪守“慎独”的典范。他一个人20年走了26万多公里的寂寞邮路。尽管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他说:“保证邮件送到,是我的责任。”在漫漫“孤独之旅”上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一个人的长征”中,他服务无数山里人的执著,为人类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一个人要进步,就要经常地、认真地反省自己。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所领受的、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蜚声中外的医学院士吴阶平在年老时这样反思自己:“我自己认为,在1950—1960这十年里是取得了可喜成绩的,那时自己也的确十分勤奋,但这并不代表一生中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自己在科学研究中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远远不够,自己也有偷懒、靠小聪明过关甚至是一知半解的地方。”科学家们这种勤于反思、严于自律的精神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辨是非曲直;“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那么,就让我们用“慎独”警示自己,鞭策自己,坦荡为人,踏实做事,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摘自《高中议论文阅读训练》)
【简评】这是一篇说理透彻的议论文。从身边的种种“摆平”现象入手,很自然的引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接着,用三个自然段阐述了“慎独”的内涵,即“慎独是什么?”每段开头都以一个形象的比喻句作为本段的论点,三句构成排比,结构严谨、思路清晰。把“慎独”比作“自我完善的必修课”、“道德品质的试金石,”、“社会生活的净化器”。从个人上升到社会,三个比喻句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这是本文的一大亮色,作者在这里可谓“颇具匠心”!接下来,提出了一个观点: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这个观点把“慎独”这个观点诠释得“入木三分”!紧接着,又提出慎独的方法:①严格要求自己;②自我反省:举了2005年感动人物:王顺友的事例,贴进社会生活,紧跟着时代的步伐,给文章注以“新鲜的血液”,使论据充分,有说服力。结尾更是本文的“一道风景”,一组排比句中又含有耐人寻味的比喻,清新自然、文采飞扬!
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
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
“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君子慎独”。一个人越是在无人监督的时候,越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慎从事,不做违德背理之事,就越能接近自我完善的思想境界。
“慎独”还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后汉书•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拒绝了。王密说:“暮夜无知。”杨震义正词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返。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十斤黄金,杨震、王密二人的道德修养,就高下分明了。
“慎独”更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人一旦缺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准,只顾个人利益而无视他人利益。可怕的是这种思想一旦“传染”开去,别人也会以他为“榜样”,如果人人效仿,久而久之,世风日下就成必然。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无人在场和有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让任何微小邪恶的念头萌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
“慎独”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2005年感动中国的王顺友,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就是当代恪守“慎独”的典范。他一个人20年走了26万多公里的寂寞邮路。尽管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他说:“保证邮件送到,是我的责任。”在漫漫“孤独之旅”上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一个人的长征”中,他服务无数山里人的执著,为人类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一个人要进步,就要经常地、认真地反省自己。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所领受的、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蜚声中外的医学院士吴阶平在年老时这样反思自己:“我自己认为,在1950—1960这十年里是取得了可喜成绩的,那时自己也的确十分勤奋,但这并不代表一生中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自己在科学研究中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远远不够,自己也有偷懒、靠小聪明过关甚至是一知半解的地方。”科学家们这种勤于反思、严于自律的精神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辨是非曲直;“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那么,就让我们用“慎独”警示自己,鞭策自己,坦荡为人,踏实做事,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摘自《高中议论文阅读训练》)
【简评】这是一篇说理透彻的议论文。从身边的种种“摆平”现象入手,很自然的引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接着,用三个自然段阐述了“慎独”的内涵,即“慎独是什么?”每段开头都以一个形象的比喻句作为本段的论点,三句构成排比,结构严谨、思路清晰。把“慎独”比作“自我完善的必修课”、“道德品质的试金石,”、“社会生活的净化器”。从个人上升到社会,三个比喻句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这是本文的一大亮色,作者在这里可谓“颇具匠心”!接下来,提出了一个观点: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这个观点把“慎独”这个观点诠释得“入木三分”!紧接着,又提出慎独的方法:①严格要求自己;②自我反省:举了2005年感动人物:王顺友的事例,贴进社会生活,紧跟着时代的步伐,给文章注以“新鲜的血液”,使论据充分,有说服力。结尾更是本文的“一道风景”,一组排比句中又含有耐人寻味的比喻,清新自然、文采飞扬!
2016-06-18
展开全部
《阅读与写作》是我大学里最喜欢的一门课,而教授该课的马瑞鸿老师亦是我最尊敬的一位老师。
第一次去上《阅读与写作》课,便被马老师新颖的教学方式吸引住了。第一堂课上,马老师以“为领导写演讲稿”为题引入了写作的大局观概念。紧接着便通过网络热门事件让大家站在大局观的角度进行思考、讨论,记下并走上讲台向大家表达自己的观点。台下的同学则在马老师的指导下,对台上的同学进行点评、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建议。开始大家对这种课堂教学多少有点不太适应,不是不敢言就是言之无物,在马老师的热切鼓励和引导下,大家变得活跃起来,独特的观点,精彩片段不断涌现。大家还沉浸在热烈的讨论当中,马老师话题一转,以我们刚刚经历过的支教生活为切入点,开始了对写作技巧的学习。从文章立意到提纲段落,从修辞文法到字词斟酌逐一讲解。在老师的指导和督促下,极短的时间内,大家便都落笔成文了。一堂课下来,很多同学不由得感叹:原来写文章可以如此容易!
往后的课堂上,马老师引用不同的话题,变换着不同的活动形式,教授我们如何进行写作,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何进行口头表达,如何快速完成一篇文章。课下对我们的作业亦是进行十分认真的批改,帮助我们对文章进行审阅、修改乃至在相关刊物上发表。马老师这种敬业精神着实令人感动,以至于在这大四的上学期,同学们都忙着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的时期,每节《阅读与写作》都有非常多的人自觉自愿来上课,这对大四的课堂可以说是非常难得了。
一学期下来,每堂《阅读与写作》课都让人感觉紧张而又刺激,新颖而又充实,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一种写作知识,同时也习得了一种写作的兴趣和爱好。每节课堂仿佛都是一场脱口秀现场,虽无光怪陆离的的舞台装饰,但却有一种追求真知、树立个性、勇于创新的大学精神在其中散发光辉,使其产生一种独特的魅力,深深的吸引着它的每一位观众!
第一次去上《阅读与写作》课,便被马老师新颖的教学方式吸引住了。第一堂课上,马老师以“为领导写演讲稿”为题引入了写作的大局观概念。紧接着便通过网络热门事件让大家站在大局观的角度进行思考、讨论,记下并走上讲台向大家表达自己的观点。台下的同学则在马老师的指导下,对台上的同学进行点评、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建议。开始大家对这种课堂教学多少有点不太适应,不是不敢言就是言之无物,在马老师的热切鼓励和引导下,大家变得活跃起来,独特的观点,精彩片段不断涌现。大家还沉浸在热烈的讨论当中,马老师话题一转,以我们刚刚经历过的支教生活为切入点,开始了对写作技巧的学习。从文章立意到提纲段落,从修辞文法到字词斟酌逐一讲解。在老师的指导和督促下,极短的时间内,大家便都落笔成文了。一堂课下来,很多同学不由得感叹:原来写文章可以如此容易!
往后的课堂上,马老师引用不同的话题,变换着不同的活动形式,教授我们如何进行写作,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何进行口头表达,如何快速完成一篇文章。课下对我们的作业亦是进行十分认真的批改,帮助我们对文章进行审阅、修改乃至在相关刊物上发表。马老师这种敬业精神着实令人感动,以至于在这大四的上学期,同学们都忙着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的时期,每节《阅读与写作》都有非常多的人自觉自愿来上课,这对大四的课堂可以说是非常难得了。
一学期下来,每堂《阅读与写作》课都让人感觉紧张而又刺激,新颖而又充实,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一种写作知识,同时也习得了一种写作的兴趣和爱好。每节课堂仿佛都是一场脱口秀现场,虽无光怪陆离的的舞台装饰,但却有一种追求真知、树立个性、勇于创新的大学精神在其中散发光辉,使其产生一种独特的魅力,深深的吸引着它的每一位观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