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展开全部
一、发挥教师“教育智慧”
1.课前准备充分,学生受益。
在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重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进行情感陶冶,做到“润物细无声”。这就除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做到娴熟自如、适当运用之外,还与教师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密切相关。
2.课堂教学,德育渗透。
现行的《信息技术》教材中没有现成的德育内容,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德育效果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渗透,首先要从教材实际及学科特点出发,附着于平时知识的讲授或上机训练之中。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让学生感觉不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
比如在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强调在Windows中关机的步骤,而不能直接关闭电源。让他们了解这是为了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这样的教育让学生在无形中养成了爱护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3.注重评价,德育渗透。
在评价过程中,更要渗透德育教育,信息社会对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至关重要。如在每节课结束前,表扬优秀的、有进步的学生,鼓励落后的。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后会更有兴趣,以后的学习也会更加努力。要求学生如果在作品中摘抄了哪个网站的文章,在结尾处一定要注明,使学生具有版权意识,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不能互通信息,借收发电子邮件之机互相取笑同学等。这些事很小,但实际都是一种教育,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将学会的信息技术迁移到学习、生活中,真正体现“整体、综合、终生”的目标。
二、结合教材,运用媒体,联系生活
1.结合教材,渗透德育。
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学生看到我国计算机发展水平与国外的差距,从而产生危机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从小立志为国争光。当然也要让学生看到国产软件发展的希望。如在学习使用金山WPS的时候,告诉学生它就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适合中国人使用的、优秀的文字处理软件。在讲到病毒的时候,重点向学生介绍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还有,在讲授Powerpoint制作时,在以“美丽校园”为主题的内容中渗透爱校、护校的教育;在“制作贺卡”的任务中进行友爱、亲情、敬老爱老教育。
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德育切入点比比皆是,关键是教师要以德育为己任,善于发现并创造性地利用这些育人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达到教学与育人的双重功效。
2.运用媒体,渗透德育。
在讲授图片搜索与保存内容时,可借助媒体手段将江苏的美丽景色。风土人情,江苏人的勤劳善良、热情好客、聪明等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文字阅读、图片欣赏、视频浏览等综合媒体手段,对学生进行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意识教育,更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3.联系生活,结合教学,渗透德育。
通过选取以时事为主题的任务进行思想教育。如果每位教师都能联系生活,在课堂中增设课堂德育环节,那我们的课堂德育渗透就会变得色彩斑斓。
三、关注学生,热爱学生
1.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价值。
如何看待学生是我们如何实施教学活动中德育渗透的一个潜在的不可忽视的前提因素。叶澜教授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别人无法替代的价值,而且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要摒弃传统意义上的优等生、“差生”概念,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个性迥异的生命。教师要承认差异、关注差异,正是有了这些差异,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也才多了创造和创新。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特的生命价值,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源于法的规范,更源自教师对其职业的认同和对学生的爱。
2.注重学生品质的完善。
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实现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让学生感悟人生、珍爱生命,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培养良好道德品质,提高社会责任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加以引导、逐步渗透。如让学生制作电子贺卡为亲人、朋友送去真诚的祝福,在讨论主题时尽量引导学生把对亲人、朋友的爱上升到对社会上更多需要关心、需要帮助的人的爱乃至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并要让他们意识到这种爱要靠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3.培养个体主动发展的能力。
培养个体主动发展的能力是基础教育中开发人的生命潜能的最本质的任务。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遇到问题不习惯独立思考、尝试或小组讨论解决,只喜欢问老师,直接得到答案,这时我们要鼓励他自己想想、试试,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主动学习思考的习惯。记得第一次上讲评课,大部分学生都不愿到讲台上来介绍自己的作品,在老师和学生的鼓励下,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不仅变得主动,而且争先恐后地要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变得更有朝气、活力、生动、主见。
四、注重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课一人一机的格局很容易让学生互相隔离,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缺乏讨论气氛,而完成作业后,常去玩游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对班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对他们进行自由组合和教师协调分组,以小组为学习的基本单位,进行生生合作、小组协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小组成员先经过讨论确定需要做的事,然后各自分工。小组长负责协调,遇到困难先在小组内寻求帮助,小组解决不了,再向其他小组成员或教师求救。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信息素养,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还让学生学会了表扬、欣赏他人的成果,共同分享小组合作成功的喜悦。
五、趋利避害,加强引导,把握网络道德教育主动权
对于青少年来说,上网是很受欢迎的一项学习内容。但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站,怎样才能还孩子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空间呢?这正是所有家长和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课堂上通过一些实例进行必要的教育,如“上海两名女中学生因约见网友离家30多天,身心受到伤害”。等案例,教育学生慎交网友,不要随意约见网友;宣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使之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当然网络技术也有育人的优势,我上网时特别注意搜索与中学生有关的站点,从中挑选出有价值的网站或中学生论坛推荐给学生,引导他们有效上网,避免在网上到处“逛”,如“中国中学生报”、“中学生在线”等。
最好的教育是和最重要的人生课程结合在一起的。教师必须认清德育渗透的重要性,把握德育渗透的隐含性,注重德育渗透的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氛围中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目的。
1.课前准备充分,学生受益。
在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重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进行情感陶冶,做到“润物细无声”。这就除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做到娴熟自如、适当运用之外,还与教师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密切相关。
2.课堂教学,德育渗透。
现行的《信息技术》教材中没有现成的德育内容,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德育效果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渗透,首先要从教材实际及学科特点出发,附着于平时知识的讲授或上机训练之中。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让学生感觉不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
比如在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强调在Windows中关机的步骤,而不能直接关闭电源。让他们了解这是为了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这样的教育让学生在无形中养成了爱护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3.注重评价,德育渗透。
在评价过程中,更要渗透德育教育,信息社会对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至关重要。如在每节课结束前,表扬优秀的、有进步的学生,鼓励落后的。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后会更有兴趣,以后的学习也会更加努力。要求学生如果在作品中摘抄了哪个网站的文章,在结尾处一定要注明,使学生具有版权意识,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不能互通信息,借收发电子邮件之机互相取笑同学等。这些事很小,但实际都是一种教育,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将学会的信息技术迁移到学习、生活中,真正体现“整体、综合、终生”的目标。
二、结合教材,运用媒体,联系生活
1.结合教材,渗透德育。
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学生看到我国计算机发展水平与国外的差距,从而产生危机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从小立志为国争光。当然也要让学生看到国产软件发展的希望。如在学习使用金山WPS的时候,告诉学生它就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适合中国人使用的、优秀的文字处理软件。在讲到病毒的时候,重点向学生介绍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还有,在讲授Powerpoint制作时,在以“美丽校园”为主题的内容中渗透爱校、护校的教育;在“制作贺卡”的任务中进行友爱、亲情、敬老爱老教育。
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德育切入点比比皆是,关键是教师要以德育为己任,善于发现并创造性地利用这些育人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达到教学与育人的双重功效。
2.运用媒体,渗透德育。
在讲授图片搜索与保存内容时,可借助媒体手段将江苏的美丽景色。风土人情,江苏人的勤劳善良、热情好客、聪明等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文字阅读、图片欣赏、视频浏览等综合媒体手段,对学生进行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意识教育,更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3.联系生活,结合教学,渗透德育。
通过选取以时事为主题的任务进行思想教育。如果每位教师都能联系生活,在课堂中增设课堂德育环节,那我们的课堂德育渗透就会变得色彩斑斓。
三、关注学生,热爱学生
1.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价值。
如何看待学生是我们如何实施教学活动中德育渗透的一个潜在的不可忽视的前提因素。叶澜教授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别人无法替代的价值,而且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要摒弃传统意义上的优等生、“差生”概念,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个性迥异的生命。教师要承认差异、关注差异,正是有了这些差异,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也才多了创造和创新。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特的生命价值,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源于法的规范,更源自教师对其职业的认同和对学生的爱。
2.注重学生品质的完善。
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实现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让学生感悟人生、珍爱生命,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培养良好道德品质,提高社会责任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加以引导、逐步渗透。如让学生制作电子贺卡为亲人、朋友送去真诚的祝福,在讨论主题时尽量引导学生把对亲人、朋友的爱上升到对社会上更多需要关心、需要帮助的人的爱乃至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并要让他们意识到这种爱要靠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3.培养个体主动发展的能力。
培养个体主动发展的能力是基础教育中开发人的生命潜能的最本质的任务。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遇到问题不习惯独立思考、尝试或小组讨论解决,只喜欢问老师,直接得到答案,这时我们要鼓励他自己想想、试试,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主动学习思考的习惯。记得第一次上讲评课,大部分学生都不愿到讲台上来介绍自己的作品,在老师和学生的鼓励下,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不仅变得主动,而且争先恐后地要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变得更有朝气、活力、生动、主见。
四、注重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课一人一机的格局很容易让学生互相隔离,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缺乏讨论气氛,而完成作业后,常去玩游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对班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对他们进行自由组合和教师协调分组,以小组为学习的基本单位,进行生生合作、小组协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小组成员先经过讨论确定需要做的事,然后各自分工。小组长负责协调,遇到困难先在小组内寻求帮助,小组解决不了,再向其他小组成员或教师求救。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信息素养,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还让学生学会了表扬、欣赏他人的成果,共同分享小组合作成功的喜悦。
五、趋利避害,加强引导,把握网络道德教育主动权
对于青少年来说,上网是很受欢迎的一项学习内容。但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站,怎样才能还孩子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空间呢?这正是所有家长和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课堂上通过一些实例进行必要的教育,如“上海两名女中学生因约见网友离家30多天,身心受到伤害”。等案例,教育学生慎交网友,不要随意约见网友;宣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使之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当然网络技术也有育人的优势,我上网时特别注意搜索与中学生有关的站点,从中挑选出有价值的网站或中学生论坛推荐给学生,引导他们有效上网,避免在网上到处“逛”,如“中国中学生报”、“中学生在线”等。
最好的教育是和最重要的人生课程结合在一起的。教师必须认清德育渗透的重要性,把握德育渗透的隐含性,注重德育渗透的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氛围中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目的。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