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的理念
2个回答
2016-12-13
展开全部
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及优秀道德品质的关键,是课堂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科学课堂中亦然如此。诚然相较于其他学科,科学这种理科探究味道较重的科目,要达成这种目标是有一定障碍的。但在科学课堂中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环节,《科学课程标准》中对此项也做出了相当详细的要求,分为六大部分做出了诠释。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就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方面,我尝试过多种途径进行探索,力求通过多样化的手段,达到良好的效果。现针对于我个人的发现做以下几点浅述:
一、让孩子们乐于探究与发现
“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①],是科学课要培养孩子情感价值观中首要重要的方面。学生在刚刚接触科学课程之初,就对科学课抱有很大希望,甚至远远超于他们天天要学的语文、数学等学科。这种燃烧着的熊熊欲望之火,正是我们希望与需要的学习源动力。因此教师首要做的就是维护这团火焰的同时,再加以助燃。
在三年级刚刚开学的第一堂课应将“积极进行科学探究的理念”一炮打响。我带领着学生们首先走进我们的校园,大家在美丽的秋色中了解我们身边的大树、小草、花朵,发现我们每日不经意间细微处存在的大道理,看看我们校园里放置的日晷、风向标等科学仪器,感受这其中浓浓的探究氛围。再让孩子们走进我们的科学实验室,向他们讲解实验室里各种器材的主要功能与作用,郑重介绍科学学科要研究的内容,以及我们今后的多种学习方法,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知欲望。用“一石激起千层浪”带来的波波涟漪带动科学探究的源源动力,在全年级形成浓烈的科学探究氛围,为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让孩子们珍爱自然与社会
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是进行探究的另一个源动力。但他们的好奇心往往是盲目的,甚至在某些时候,为了满足自己的探知欲会破坏自然中的和谐,导致不良后果。这时教师如能加以适当的引导,就可在孩子的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为科学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年级上册的观察活动中,要让学生观察许多小动物,而对于蚂蚁、蚯蚓等小动物,孩子们的思想中认为既然要进行实验观察,就应当在把他抓回来,养在瓶子里才加科学观察。但事实上,这样的观察方式既不全面,也对小蚂蚁造成了伤害,破坏了生物的环境。当我发现这个问题时,及时采取了措施,改变了我的教学策略,要求孩子们悄悄地观察小蚂蚁平时是怎么样生活的,他们是怎么样需找食物的,当他发现食物时,又是怎样用身体运回家的。如此这般,孩子们一到课间的时候就成群结对的跑到操场的花园中,安静地蹲在地上,悄悄地观察。在我课上检查成果时,发现有些孩子不仅用文字,甚至几个同学合作给我画了一张巨大的“蚂蚁日常生活图”。这幅巨大得令人吃惊的图,不仅画出了蚂蚁觅食搬运的过程,还加入了孩子们的想象,小蚂蚁大雨天搬家的情景。他们将每一只小蚂蚁都画的活灵活现——头、胸、腹部明显的区分,三对足搬运物品时的协调性,以及头部一对触角相互交流信息等。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们对蚂蚁的身体结构及其作用有了跟进一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明白了应当珍爱自然中的每一个成员,不要因为一己之用,破坏了它们的生存环境,甚至破坏了自然的和谐。
三、让孩子们相信科学与真理
八、九岁的孩子在学习科学课程之前已经有了一些生活经验,这些经验他们也许是自己总结的,也许是从家长那里学来的,也许是从其他途径听来的。无论是哪种,常有一些观念是混沌或错误的。遇到这样的问题,解释起来往往比新授课程还具有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环节中让学生学会实事求是、钻研探索,不要依赖别人、道听途说。
在执教《水和水蒸气》一课时,学生们在生活中已经知道水蒸气无色无味,但却普遍认为水开时冒出的水雾是水蒸气,而无法意识到那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的事实。这一点无论教师在语言上怎样解释,都无法改变学生头脑中的矛盾错误概念。于是我将这个“烫手的山芋”扔给了学生自己,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给大家讲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学生们通过网络搜索到视频及图解,还亲自从家里带来了电水壶、加湿器。实验中,学生发现开水壶的上方“水蒸气”分两层,刚刚喷出的是无色,随着上升的过程,一会儿变成了白色;加湿器直接喷出的就是白色“水蒸气”,并且把手放在白色的水雾上面还有潮乎乎的感觉。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告诉学生大家看到的“白色水蒸气”已经不是气态了,是液态的小水珠了,真正的水蒸气无色无味,我们根本看不到。孩子们才终于发现原来自己想法的片面性,明白了不能依赖别人口中的“真理”,要通过科学的实践来检验事实的正误,纠正了思想上的错误理念。
四、让孩子们热爱科学与生活
科技应用于生活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目的之一。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发现科学对社会的巨大影响,激励学生们把学习科学知识与改善我们的生活与自己的责任联系起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以社会为课堂,用科学帮助我们生活。结合教材,开展参观调查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科技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更强化孩子们自身社会责任感。
四年级开篇单元就向学生们讲解天气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课上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老师发现一位学生回答问题有条有理、头头是道,课后就与其谈心,知道了孩子的爷爷曾在气象部门工作,耳闻目染使他对气象的知识有了很多了解。于是就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家长得知是为了让学生们更加了解气象知识,更好的关心我们的生活后,表示非常愿意配合开展学生们到气象台的义务参观活动。这位同学,也非常高兴地作为我们的小小讲解员,配合气象台的工作人员向同学们积极地介绍了很多气象学知识。通过此次参观调查活动,学生们除了收获了更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外,更真切地感受到气象对于我们现代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日后对气象内容更加关注了。
在讲解水生植物时,课前我让学生从花鸟鱼虫市场买来水葫芦种植,并从网上搜集大量关于该植物的资料,出示一种在湖道上开满的紫色小花的植物,孩子们不禁赞叹好美!但当我给学生讲解了水葫芦的相关知识后,学生才明白了是因为河水受到了污染,造成富营养化的情况,导致水葫芦疯长,河道堵塞、鱼虾死亡等恶果后,孩子们的心情再也不那么轻松。接着学生自己阅读了搜集的有关河道污染的原因,讨论了河道污染带来的的危害。这样活生生的事实极大地震动了学生,使学生懂得了环保和治理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发觉努力学习科学,才能用正确的手段改造我们的生活。
五、让孩子们学会交流与合作
当我们的学生逐渐长大,他们面对的不再只是简单的学习生活,社交作用会变得越发明显。这种人与人的交流则是社会生存法则的必然手段。学会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正确处理、维持好这些关系,对孩子们将来在学习上、生活中的成功有着直接的作用。在我们的课堂中如果想要帮助学生达成这个目的,则必须要学生学会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而现下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一直生活在家长百般呵护的羽翼下,对集体的概念十分淡薄,有些甚至自私、不愿与他人交流、分享等等。长期以往,会对孩子的成长及将来产生恶劣的影响。科学课新课程理念的全面展开,就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空间。
开学初,首先让班中的孩子自由结合研究小组,再由老师进行微调,充分考虑学生的成绩、能力、性格、性别等因素,以致各个小组发挥出最大潜力。教学安排上,每节课都大量运用小组讨论、小组合作、小组评价等协作环节,让孩子们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尊重彼此的观点、客观、实事求是、不推卸责任、共担后果等品质。研究小组的形成,突破了班中原有的“小集体”,强化了学生的集体观念,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大大加深了生生交往上的深度与广度。例如:我在执教《天气》单元时,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进行当天的天气预报。刚刚开始时,大家积极性很高,找资料、画板报,但过一段时间,孩子们的兴趣降低了,只有少数班的天气预报还在进行。追问其原因,大家都以他人没有完成为理由推卸自己的责任。于是我就告诉全班同学:小组的力量其实很大,也许你今天没有时间完成这项任务,你应该及时告诉其他队员,大家互助配合,小小的困难就迎刃而解了。果然,孩子们学会了及时交流与合作后,班里的天气预报再没有停过,一直持续到他们现在六年级上半学期仍在进行。
六、让孩子们正视科学的“正面”与“反面”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们“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作用”[②]。每年新接到一个年级的任课后,我都会为他们讲这样两段事迹:
第一段:2005年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中有一位在深圳,名叫袁媛的7岁小女孩儿,当她发现父母在浴室里煤气中毒昏死过去后,临危不乱,冷静机智地运用学到的自救知识迅速关掉煤气,巧妙地打开窗户,然后又跑到屋外打手机报警,从容清楚地报出家庭地址,将父母从死神的魔爪中夺了回来……
第二段: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巨大力量,不仅给人类带来了许多方便,也给一些不法之徒提供了可乘之机和便利条件,犯罪分子利用计算机、现代通信、交通工具等科技手段,进行犯罪活动,增加了作案的成功率和逃脱的保险系数[③]。除了依靠国家的力量制裁这些犯罪分子之外我们作为一名守法小公民,一旦发现了类似的事情发生,要及时举报到公安机关,并运用自己的智慧保护自己及身边的人不受伤害。
这样的事迹,虽平凡但却伟大,在孩子们听过后炙热的眼神中,我能发现他们对真理追求的热情,一个孩子在自己的感受中这样说:“我们都是普通人,学习不是为了长大后挣大钱,而是学习将来如何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在周围同学带有笑容的脸上,我看到自己成功的果实。
学生的优秀品质一旦形成,将会使其受益终身。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中就要通过德育教育的渗透,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均衡人才。作为教师的我也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钻研不懈、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前进贡献己力。
一、让孩子们乐于探究与发现
“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①],是科学课要培养孩子情感价值观中首要重要的方面。学生在刚刚接触科学课程之初,就对科学课抱有很大希望,甚至远远超于他们天天要学的语文、数学等学科。这种燃烧着的熊熊欲望之火,正是我们希望与需要的学习源动力。因此教师首要做的就是维护这团火焰的同时,再加以助燃。
在三年级刚刚开学的第一堂课应将“积极进行科学探究的理念”一炮打响。我带领着学生们首先走进我们的校园,大家在美丽的秋色中了解我们身边的大树、小草、花朵,发现我们每日不经意间细微处存在的大道理,看看我们校园里放置的日晷、风向标等科学仪器,感受这其中浓浓的探究氛围。再让孩子们走进我们的科学实验室,向他们讲解实验室里各种器材的主要功能与作用,郑重介绍科学学科要研究的内容,以及我们今后的多种学习方法,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知欲望。用“一石激起千层浪”带来的波波涟漪带动科学探究的源源动力,在全年级形成浓烈的科学探究氛围,为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让孩子们珍爱自然与社会
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是进行探究的另一个源动力。但他们的好奇心往往是盲目的,甚至在某些时候,为了满足自己的探知欲会破坏自然中的和谐,导致不良后果。这时教师如能加以适当的引导,就可在孩子的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为科学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年级上册的观察活动中,要让学生观察许多小动物,而对于蚂蚁、蚯蚓等小动物,孩子们的思想中认为既然要进行实验观察,就应当在把他抓回来,养在瓶子里才加科学观察。但事实上,这样的观察方式既不全面,也对小蚂蚁造成了伤害,破坏了生物的环境。当我发现这个问题时,及时采取了措施,改变了我的教学策略,要求孩子们悄悄地观察小蚂蚁平时是怎么样生活的,他们是怎么样需找食物的,当他发现食物时,又是怎样用身体运回家的。如此这般,孩子们一到课间的时候就成群结对的跑到操场的花园中,安静地蹲在地上,悄悄地观察。在我课上检查成果时,发现有些孩子不仅用文字,甚至几个同学合作给我画了一张巨大的“蚂蚁日常生活图”。这幅巨大得令人吃惊的图,不仅画出了蚂蚁觅食搬运的过程,还加入了孩子们的想象,小蚂蚁大雨天搬家的情景。他们将每一只小蚂蚁都画的活灵活现——头、胸、腹部明显的区分,三对足搬运物品时的协调性,以及头部一对触角相互交流信息等。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们对蚂蚁的身体结构及其作用有了跟进一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明白了应当珍爱自然中的每一个成员,不要因为一己之用,破坏了它们的生存环境,甚至破坏了自然的和谐。
三、让孩子们相信科学与真理
八、九岁的孩子在学习科学课程之前已经有了一些生活经验,这些经验他们也许是自己总结的,也许是从家长那里学来的,也许是从其他途径听来的。无论是哪种,常有一些观念是混沌或错误的。遇到这样的问题,解释起来往往比新授课程还具有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环节中让学生学会实事求是、钻研探索,不要依赖别人、道听途说。
在执教《水和水蒸气》一课时,学生们在生活中已经知道水蒸气无色无味,但却普遍认为水开时冒出的水雾是水蒸气,而无法意识到那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的事实。这一点无论教师在语言上怎样解释,都无法改变学生头脑中的矛盾错误概念。于是我将这个“烫手的山芋”扔给了学生自己,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给大家讲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学生们通过网络搜索到视频及图解,还亲自从家里带来了电水壶、加湿器。实验中,学生发现开水壶的上方“水蒸气”分两层,刚刚喷出的是无色,随着上升的过程,一会儿变成了白色;加湿器直接喷出的就是白色“水蒸气”,并且把手放在白色的水雾上面还有潮乎乎的感觉。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告诉学生大家看到的“白色水蒸气”已经不是气态了,是液态的小水珠了,真正的水蒸气无色无味,我们根本看不到。孩子们才终于发现原来自己想法的片面性,明白了不能依赖别人口中的“真理”,要通过科学的实践来检验事实的正误,纠正了思想上的错误理念。
四、让孩子们热爱科学与生活
科技应用于生活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目的之一。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发现科学对社会的巨大影响,激励学生们把学习科学知识与改善我们的生活与自己的责任联系起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以社会为课堂,用科学帮助我们生活。结合教材,开展参观调查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科技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更强化孩子们自身社会责任感。
四年级开篇单元就向学生们讲解天气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课上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老师发现一位学生回答问题有条有理、头头是道,课后就与其谈心,知道了孩子的爷爷曾在气象部门工作,耳闻目染使他对气象的知识有了很多了解。于是就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家长得知是为了让学生们更加了解气象知识,更好的关心我们的生活后,表示非常愿意配合开展学生们到气象台的义务参观活动。这位同学,也非常高兴地作为我们的小小讲解员,配合气象台的工作人员向同学们积极地介绍了很多气象学知识。通过此次参观调查活动,学生们除了收获了更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外,更真切地感受到气象对于我们现代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日后对气象内容更加关注了。
在讲解水生植物时,课前我让学生从花鸟鱼虫市场买来水葫芦种植,并从网上搜集大量关于该植物的资料,出示一种在湖道上开满的紫色小花的植物,孩子们不禁赞叹好美!但当我给学生讲解了水葫芦的相关知识后,学生才明白了是因为河水受到了污染,造成富营养化的情况,导致水葫芦疯长,河道堵塞、鱼虾死亡等恶果后,孩子们的心情再也不那么轻松。接着学生自己阅读了搜集的有关河道污染的原因,讨论了河道污染带来的的危害。这样活生生的事实极大地震动了学生,使学生懂得了环保和治理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发觉努力学习科学,才能用正确的手段改造我们的生活。
五、让孩子们学会交流与合作
当我们的学生逐渐长大,他们面对的不再只是简单的学习生活,社交作用会变得越发明显。这种人与人的交流则是社会生存法则的必然手段。学会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正确处理、维持好这些关系,对孩子们将来在学习上、生活中的成功有着直接的作用。在我们的课堂中如果想要帮助学生达成这个目的,则必须要学生学会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而现下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一直生活在家长百般呵护的羽翼下,对集体的概念十分淡薄,有些甚至自私、不愿与他人交流、分享等等。长期以往,会对孩子的成长及将来产生恶劣的影响。科学课新课程理念的全面展开,就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空间。
开学初,首先让班中的孩子自由结合研究小组,再由老师进行微调,充分考虑学生的成绩、能力、性格、性别等因素,以致各个小组发挥出最大潜力。教学安排上,每节课都大量运用小组讨论、小组合作、小组评价等协作环节,让孩子们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尊重彼此的观点、客观、实事求是、不推卸责任、共担后果等品质。研究小组的形成,突破了班中原有的“小集体”,强化了学生的集体观念,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大大加深了生生交往上的深度与广度。例如:我在执教《天气》单元时,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进行当天的天气预报。刚刚开始时,大家积极性很高,找资料、画板报,但过一段时间,孩子们的兴趣降低了,只有少数班的天气预报还在进行。追问其原因,大家都以他人没有完成为理由推卸自己的责任。于是我就告诉全班同学:小组的力量其实很大,也许你今天没有时间完成这项任务,你应该及时告诉其他队员,大家互助配合,小小的困难就迎刃而解了。果然,孩子们学会了及时交流与合作后,班里的天气预报再没有停过,一直持续到他们现在六年级上半学期仍在进行。
六、让孩子们正视科学的“正面”与“反面”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们“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作用”[②]。每年新接到一个年级的任课后,我都会为他们讲这样两段事迹:
第一段:2005年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中有一位在深圳,名叫袁媛的7岁小女孩儿,当她发现父母在浴室里煤气中毒昏死过去后,临危不乱,冷静机智地运用学到的自救知识迅速关掉煤气,巧妙地打开窗户,然后又跑到屋外打手机报警,从容清楚地报出家庭地址,将父母从死神的魔爪中夺了回来……
第二段: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巨大力量,不仅给人类带来了许多方便,也给一些不法之徒提供了可乘之机和便利条件,犯罪分子利用计算机、现代通信、交通工具等科技手段,进行犯罪活动,增加了作案的成功率和逃脱的保险系数[③]。除了依靠国家的力量制裁这些犯罪分子之外我们作为一名守法小公民,一旦发现了类似的事情发生,要及时举报到公安机关,并运用自己的智慧保护自己及身边的人不受伤害。
这样的事迹,虽平凡但却伟大,在孩子们听过后炙热的眼神中,我能发现他们对真理追求的热情,一个孩子在自己的感受中这样说:“我们都是普通人,学习不是为了长大后挣大钱,而是学习将来如何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在周围同学带有笑容的脸上,我看到自己成功的果实。
学生的优秀品质一旦形成,将会使其受益终身。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中就要通过德育教育的渗透,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均衡人才。作为教师的我也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钻研不懈、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前进贡献己力。
校管家
2024-12-23 广告
2024-12-23 广告
教育机构排课消课系统是一款专为培训机构设计的课程管理工具。该系统通过智能排课和消课功能,帮助教育机构合理安排课程,优化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系统支持多种课程安排方式,可根据班级、教师、场地等条件进行灵活设置,满足不同机构的需求。同时,系统...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校管家提供
展开全部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在教给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强体育教育,做到使学生强体魄、长知识、增技能。而德育与体育又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应该做到以学生为本,这样,才能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系统地构建德育的环节。通过把学生推上德育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到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总结。教育者退入后台,只做点拨,不做指令,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前提下,把德育本身的目标与体育学科教材所含的德育因素,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那么具体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的渗透呢?现总结以下几点:
一、教师应树立榜样,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这两句话同样证明良好的德育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刻意义。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计策严肃的风度,又要充分体现其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朝气。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
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应是有较强的逻辑性,幽默是可取的,但切忌低级庸俗。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良好习惯。因此,我认为体育课堂教学时应做到“六规范”:规范语言——使用普通话和文明用语;规范示范——动作正确,熟练优美;规范板书——字迹工整,格式正确;规范仪表——衣着合乎运动特点,精神饱满;规范行为——举止大方,谈吐得体;规范环境——教具摆放有序,场地设计合理优美。体育教师严于律己,率先示范,带动着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教师应尊重、关心并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
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特别是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较差,以及不重视体育学科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决不能用讽刺的语言刺激他们,侮辱谩骂学生。在教学中应创造机会给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锻炼的机会。
教师关心并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来说虽是外部条件,但能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转化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培养学生对人、对事的正确观念。
三、灵活运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灵活使用教材,科学组织教法,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尊重人格和自主性,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培养,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四、注重教学评价,多给予学生表扬与鼓励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在运动之前用适当的语言鼓励和表扬,使其放下心理包袱,轻松地完成运动,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对进步学生鼓励,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荣誉感及自觉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批评时,根据学生心理,把批评放在赞扬之后,可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批评时应做到:不伤害孩子的心理和身体;言行避免粗暴;就事论事,不以孩子为发泄对象,既往不咎。总之,针对小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体育教师应注意说话的种种机智与技巧,使学生自觉接受批评教育,从而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学校体育运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而积极的教育功能。体育是培养学生品格的良好场所,体育可以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情操、激励品质。事实证明,在教师的主持引导作用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身心方面的影响,就能发挥体育运动自身积极的教育功能。小学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与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公正、谦虚、礼貌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拼搏进取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豁达开朗的性格和不服输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小学体育教学应以“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角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提高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培养独立的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一、教师应树立榜样,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这两句话同样证明良好的德育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刻意义。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计策严肃的风度,又要充分体现其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朝气。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
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应是有较强的逻辑性,幽默是可取的,但切忌低级庸俗。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良好习惯。因此,我认为体育课堂教学时应做到“六规范”:规范语言——使用普通话和文明用语;规范示范——动作正确,熟练优美;规范板书——字迹工整,格式正确;规范仪表——衣着合乎运动特点,精神饱满;规范行为——举止大方,谈吐得体;规范环境——教具摆放有序,场地设计合理优美。体育教师严于律己,率先示范,带动着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教师应尊重、关心并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
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特别是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较差,以及不重视体育学科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决不能用讽刺的语言刺激他们,侮辱谩骂学生。在教学中应创造机会给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锻炼的机会。
教师关心并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来说虽是外部条件,但能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转化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培养学生对人、对事的正确观念。
三、灵活运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灵活使用教材,科学组织教法,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尊重人格和自主性,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培养,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四、注重教学评价,多给予学生表扬与鼓励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在运动之前用适当的语言鼓励和表扬,使其放下心理包袱,轻松地完成运动,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对进步学生鼓励,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荣誉感及自觉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批评时,根据学生心理,把批评放在赞扬之后,可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批评时应做到:不伤害孩子的心理和身体;言行避免粗暴;就事论事,不以孩子为发泄对象,既往不咎。总之,针对小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体育教师应注意说话的种种机智与技巧,使学生自觉接受批评教育,从而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学校体育运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而积极的教育功能。体育是培养学生品格的良好场所,体育可以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情操、激励品质。事实证明,在教师的主持引导作用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身心方面的影响,就能发挥体育运动自身积极的教育功能。小学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与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公正、谦虚、礼貌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拼搏进取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豁达开朗的性格和不服输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小学体育教学应以“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角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提高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培养独立的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