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风俗:正月里为什么不能剪头发
实际上,“正月里理发死舅舅”的说法实际上是源自于一个“误解”。据考证,1644年清朝入关
后,官方要求所有男子留“沙壶头”,即剃掉前额的头发,在脑后扎一条辫子。于是许多人把遵从
传统习惯和怀念明朝的情感结合起来,约定每到正月里大家都不剃头,并将这个行动定名为“思
旧”,意思是“思念过去的历史”。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口耳相传,以讹传讹,“思旧”的谐音附
会成了“死舅”,遂有了流传至今的民俗。
扩展资料:
2015年2月,一则正月理发死舅舅新闻引发网友对一些毫无科学根据民俗的议论。据悉长春市民姜先
生为了年后精精神神的上班,剪了一次头,被其舅舅发现,两个人差点闹僵。舅舅说:“正月理发
死舅舅,你怎么能剪头呢?”虽然很多人都知道正月理发死舅舅只是以讹传讹的说法,没有任何科
学依据。但是面对这样的民俗,不少网友表示,还是不要去触犯,以防家里长辈动怒。虽然现在已
经是21世纪,但是仍有不少人比较迷信,也有好多地方都有“正月里,不剃头,正月里剃头死舅
舅”的说法。其实,外甥正月理发,不会害死舅舅的。一个人的生死,并非由别人理发而决定的。
这种“正月不剃头”的习俗,最初压根就和舅舅没关系。
旧时,人们很重视正月,认为正月是一年的开始,正月里很多事是一年的兆头。所以正月一个月不
剃头,意味着一年没有剃头,以此来缅怀祖宗,思念明朝旧制。也就有了“正月不剃头——思
旧”这句话。这种习俗在流传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因“思旧”遭到政府的清算,就演变成了“正月
不剃头——思舅”,用“思念舅舅”来为正月不剃头做注解。后来,“思舅”被讹传为“死舅”,
以讹传讹,也就有了后来“正月里剃头死舅舅”的说法。
评论认为今天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依然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中华文化的普
遍价值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类似正月理发死舅舅此类民俗,无需太刻
意。而作为年轻人也不要刻意去反对这样的民俗,以防引来长辈不快。
参考资料:正月不剃头-百度百科
俗语有一句话“正月不理发,理发死舅舅”,特别是有许多地方一直有这个传统,就是到了腊月时候,大家都在新年前去理发,除了是有头有尾的寓意外,还有就是避开正月的时候理发,因为在传说中这对于舅舅可是不好,
可是这句话的原来意思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是,这个俗语原来的一句是,正月不理发----思旧,是由于方言的问题,慢慢的将思变成了死,而由此大家就变成了一个禁忌和习俗,其实在古人看来,身体须发,发乎于父母,在明朝之前,理发的观念不强,在许多电视剧中,我们看到古人无论是男女,都是盘着头发,而且不同盘头发的不同方法代表着女人的婚嫁与否,而男人则是看着头上的帽子来判断身份,而且古代将沐浴两个字区分出来说,其中沐字就是单独说洗头,所以古人在理发和剃须这事上,并没有现代人那么讲究,也没有专门的理发剃头行当。
这句俗语很有可能来源是清朝的时候,当时清朝为了统治的需要,将延续了数千年的服饰文化改变,而最大的改变,就是换了一个发型,可是大家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服饰和发型的设计者,不是女真人而是一个明朝的降臣,他为了上位迎和当时满清统治者的心理,设计了这个前面要剃光,后面要留辫子的发型,而清朝在接受了这套服饰文化以后,就进行了大力的推行和推广,但是受到了民间的抗拒,但是清朝利用自己的军事实力,除了和尚道士免除以外,其他人都必须执行,虽然导致了一些地方反抗,可是最终还是经过多年的推广,成功的在清末让 辫子扎根于清末人民的心中。
不过这个过程也很漫长,期间发生了很多的变故,当然由此也有些反抗辫子的人会进行抗拒,由此出现了一些可悲的事件,慢慢的人民就开始思念故国明朝,此时就渐渐有了一种习俗就是正月不理发,原因就是思念故国明朝,也就是思旧的意思。
当然除了这个还有一个观点,就是说清末的时候,当时要剪去辫子,此时很多人的心中对于辫子不舍得,毕竟清朝统治了将近三百多年的历史,很多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剪去头上的辫子都不容易,更何况剪去心中的辫子,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剃头和剪发,也导致了社会的发型的一次变革,而这次的变革和清朝初年不同,是自下而上由老百姓开始推广到上流社会,可想而知也受到了很大的阻力,不过最终新的思想和风潮战胜了落后的封建的文明,从而理发这档子事,渐渐的西学东渐,大家也接受了起来,到了近代理发更是大家每月必须做的事情。
而由于几个民俗和历史缘故,让许多地方流传出了“正月里不能剪头发”的民俗,其实这些都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而已,如果是为了卫生和美观考虑,正月的时候该理发还是得理发,当然新年前已经理过了,就可以等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了。
2017-01-30
细心的人或许会发现,在春节假期后,有一个行业是比国家规定的法定假日长很多的,那就是美发行业。很多理发店,过了正月初十,甚至过了正月十五才开始正式上班。有些知晓民间风俗的朋友或许早就猜出这跟我国的一项风俗有关。没错,那就是“正月里不宜理发”。
因为正月是过年,很多人都为了迎接过年能有个新面貌,在腊月就已经把头发理好了,这样正月剃头理发的人自然就少了。正月里不能剃头,是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财源滚滚。
从清军入关时说起,清廷为了"削平四周,留守中原"的治国主张,决定推行一种奇怪的发式:将头发从前部到脑顶剃去,再将四周的发际全部剃光,只留下中间集中的一块和一个长长的大辫子(金钱鼠尾)。为了一统江山,尤其是统治思想,这种发型要在汉人间大肆推行。推行的媒介便是剃头匠,清政府把全国的剃头匠召集起来,每人发给一个挂有圣旨的"吊投旗杆"。
随后,这些剃头匠便走街串巷,把人们的头发一一拿下。当时的满清打出的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种强硬的做法出人意外地遭到了历来柔弱的江南民众的反对:江南士子认为剃头是对他们人格的莫大侮辱,因此群起反抗,指望通过群众的力量让满人有所收敛。然而随着一声令下,接连出现了"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等悲剧,满人硕德预亲王多铎作为先锋挥军南下,遭到南明军民的顽强抵抗,后来,为了剃发的问题,很多的故明民众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江南、山东、河北、河南、湖北以及一带,人们于每年的正月,特意让自己的头发“任之短长”,以纪念故明王朝的灭亡,“有《黍离》之悲也”!
金钱鼠尾
在民间,至今流传一句禁忌歌谣:“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现在上了岁数的人还对此身怀忌讳。有媒体报道说在长春,因为舅舅发现自己的外甥理发,而闹得很不愉快。在这位舅舅看来,这个外甥“太任性”,没礼貌,正月里理发,无疑是对他的“诅咒”。最后在亲戚的调节下才算作罢。
正月里不理发,仍然在很多地方口耳相传,尤其是有舅的孩子,有些讲究的家长则会对其格外叮嘱,生怕孩子在正月里理发会对孩子的舅不利。当然,这也似乎有些小题大作,牵强附会,有些迷信的成分。
“正月里不剃头”与“死舅”这两件看似毫无联系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究其源头,源于一种附会和误传。据民国二十四年版的《掖县志》卷二《风俗》揭出了习俗的谜底:“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正月不剃头,原是“思旧”。即说清军入关,强行要求汉民剃发留辫,而汉民则由于心怀故国,相约正月里不剃头,以示不忘旧君,成为“思旧”。时间久了,“思旧”便谐音成了“死舅”,最终以讹传讹,成了“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民间禁忌。
而“正月里不剃头”,还与古代汉人对头发的重视有关。《孝经》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古代汉人认为“头发”是父母给的,因此自己无权“处置”自己的头发,而头发也被认为跟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所以古代人常束发为髻。除非一个人看破红尘,要出家为僧为尼,才剃度,以表明自己不恋尘世的决心。而古代人不理发,也有缅怀祖宗的意味。古代人认为头发的重要性几乎和头颅相等的,因此“剃发”就是“剃头”,而今人管“剃头”“剃发”叫成“理发”,仅是整理头发而已,可见随着时代的变迁,在“理发”这件事的观念上可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如此看来,“正月里不宜理发”深究起来,一半是传统的观念,一半是迷信的牵强附会。时至今日,已没有必要对“正月理发”与“死舅”的关联性做太多的考究。而从中医养生角度讲,正月里不理发是有其合理性的。《黄帝内经·素问》载: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也就是说,春天是万物萌发、推陈出新的时节,而不应该阻止新生事物的生长。对应到头发上,就是要让头发披散开来,任其自由生长,而不应该剪断,违逆春生之气。
王菊解释正月不能理发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正月里不能剪头发,知道真相后,让人痛心疾首!原来是和满清入关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