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在二战过后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 我来答
DYX1963
2016-11-19 · 知道合伙人艺术行家
DYX1963
知道合伙人艺术行家
采纳数:1293 获赞数:51139
收藏界获“一代名师”称号 省国税局“三等功” 主编《八闽董氏汇谱》 省董氏委员会副会长 风水师资格证书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计划经济。
作为最早的本钱主义国家,英国的经济发展曾经长期居于欧洲和世界的领先地位,它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尤其是在 19世纪上半叶,英国的工业在世界上几乎居于垄断地位,主要工业品的产量遥遥领先于其它国家,号称“世界工场”。在1840年,英国的工业生产占全世界的 45%。到1870年,尽管欧洲其它国家和美国的工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仍占有1/3的份额。然而,好景不长,到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开始进入了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时期,其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其它主要本钱主义国家,先后被美国和德国赶上。进入20世纪以后,英国的经济也一直是发展滞缓、步履维艰,即使是在二战之后整个西方世界普遍的繁荣时期,英国的经济仍无多大起色,到60年代又先后被法国、日本赶上。到80年代,甚至连原先很不起眼的意大利也几乎赶上了英国。
历史上,英国具有典型的公私混合型经济体制特征。1945年7月,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英国工党出人意料地在大选中获胜,工党在下议院获得398个席位,而守旧党仅得209席。工党由此单独组阁,成立了由工党领袖克里门特•艾德礼为首相的战后英国首届政府。工党政府刚一成立,就决心实行一系列的改革,以振兴战后的英国经济和改善社会状况。工党政府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化和推行福利国家制度。在实行国有化方面,英国政府除了原已收归国有的电话、电报、地铁、发电站以外,还将煤矿、铁路、电力、煤气、运河、船坞、医院、英格兰银行、航空及钢铁业收归国有。国有化的方式是由国家向原业主支付偿金。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国国有企业地位显著上升。1981年,英国最大 10家公司(企业)按营业额排序,国有化公司占3家,按职工人数排序,国有企业占6家。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如下部门:英国邮政局、国家煤炭局、英国铁路局、英国航空和宇航公司、英国机场办理局、英国港务局、英国货运公司、国家公共汽车公司、英格兰运输局、英国钢铁公司、英国国家石油公司、英国制造公司、电力委员会等。英国国有化企业的发展并没有代替私营公司在英国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而国有化的目的一是利用国家的力量维护英国整个经济机制的正常运作,鞭策战后英国经济的恢复和增长;二是帮手调整英国国内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尽可能地争取社会平等。与国有化彼此关联的是工党政府实行了必然程度的经济计划化。艾德礼政府从一开始就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通过对财政、金融、贸易和部分生产的控制,主动地指导和调节经济发展。福利国家制度是战后初期英国工党政府诸项改革举措中影响最大的一项。1946年8月,通过工党政府的努力,英国国会通过了国民保险法。该法在以往有关法令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险项目,规定凡已就业而未达退休年龄的职工都须参加保险,以便在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死亡的情况下能够享受津贴和补助。1946 年11月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法,在英国的居民从此享受免费医疗。同年还通过了住房法,该法规定地方当局负责集资修建房屋,解决战后房荒;同时对房租实行限制,以掩护租户的利益。1948年5月。国民援助法出台,规定由于种种原因而无力缴纳社会保险金的贫困者,可得到政府的救济。上述所有的社会保险和福利补助的基金来源于投保职工交纳的保险费、企业主上缴的保险费和国家的预算拨款等三个方面。工党政府的福利政策使战后英国普通居民的生活得到相当程度的改善。 1948年,艾德礼宣布英国已经建成了福利国家。
  虽然,这些国家干预办法对于战后初期英国经济的恢复和复兴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其毛病也很快显露:效率低下,包袱沉重,也因此,到1951年,由于工党政府的内外政策不如人意而使守旧党通过大选重新上台执政,这种国家干预政策遭到质疑。1951年10月,守旧党组成由丘吉尔为首相的新政府,从此开始了长达 13年的守旧党执政时期(在此期间丘吉尔、艾登、麦克米伦和霍姆相继出任首相)。守旧党政府终止实行工党原先准备实施的钢铁工业和国内运输业的国有化计划。同时继续推行福利政策,只是在必然程度上减少了一些国家在国民保健方面的开支。丘吉尔政府还按照战后英国经济恢复的实际,结束了产生于战时的国家对经济生活的严格控制,使英国的经济能更好地发展。50年代前期,英国的经济呈现繁荣,其国民生产总值位居本钱主义世界第二位。而然进入50年代下半期和60 年代上半期,与实行完全自由经济的联邦德国、法国以及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比拟,英国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为此,英国政府也进行了一系列经济调整。好比,国有企业私有化。这一改造浪潮最早源自英国。英国是一个老牌的本钱主义国家,二战以后英国经济逐渐走下坡路。为提高经济竞争力,英国战后历届政府先后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其基本办法是对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及股份制改造。其做法从80年代末到90 年代初逐渐影响到世界大多数国家,形成所谓私有化浪潮。英国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政府通过制定私有化政策加以推行。其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1986年):主要对包罗石油公司、天然气海岸设施、宇航公司、电报电话公司、铁路、旅馆、全国卡车公司等在内的亏损不太严重、仍可获利、且大多属竞争行业的企业实行私有化。具体做法是:(1)企业公开上市;(2)整体出售给私人企业;(3)职工内部持股。总起来看,该阶段改造的规模相对较小。第二阶段(1987年-1991年):主要涉及亏损较为严重的国有企业,以及公用事业和自然垄断性行业。包罗:天然气公司、航空公司、机场、钢铁、供水、造船、电力、全国公共汽车公司等。与第一阶段不同,第二阶段主要以将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企业,其它则采用股份公开上市及职工持股的措施。从改造的规模看,该阶段比第一阶段扩大了近一倍。
  在这样改造过程中,为包管整个改造进程的平稳性,英国政府采取了多种相关配套办法。其中最为重要的是: 特别股权部署及照顾职工和分散的小额股东的权益。所谓特别股权部署是指:政府保存一部分国有股权暂不出让。其目的在于防止某些行业或私人企业利用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造,采取恶意收购或兼并国有企业的不良做法,同时也在于制约企业的个别经理人员利用私有化改造转公为私,乘机扩大个人利益,使国有资产流失。所谓照顾职工和分散的小额股东的权益,重点在于合理确定职工持股购股方案,一般让本企业职工持有本企业总股份的10%左右。总体上看,英国国有企业改革值得必定及借鉴的经验主要有:(1)化大为小,区别对待。政府按照具体情况,对亏损的大企业自己进行划分,按照各部门具体的盈亏情况划分为若干个小公司,以区别对待。由于一个大型企业的亏损,不等于其各部门一概亏损,因此区别对待的优越性在于:政府能够把有限的资金用于那些因亏损而急需改造的部门中去,从而降低了国企改造的成本,并增加了企业扭亏为盈的机会。(2)逐步推行,相对平稳。整个改造过程分阶段实施、按步骤进行;重视可行性研究及前期准备;实际推行中先易后难,由小到大;改造的形式不拘一格:整体出售、内部收购、股票上市、国有民营等多种形式综合使用,同时注重各种改革办法之间的彼此衔接配套。由于政策可行、办法有效,通过10多年的私有化改造,英国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普遍提高,其中英国最大的40家被改造的国有企业全部取消了亏损,企业盈利增幅较大。同时政府也甩掉了一些财政包袱,使财政收支状况有明显好转,政府通过出售国有企业,直接获得的总收入超过600亿英镑。国有企业职工的收入也有较大增长,加上股票收益,使职工参与企业办理的意识增强,企业的经营办理机制也相应地得以改善。此外,股份制改造也得到英国社会各阶层及广大人民的支持,表示在社会公众持股人数大增,由300万人上升到1000万人。
虽然,英国私有化改造取得必然成效。然而,国家干预政策终究使得英国错过最好的发展时期,因而跟一直实行完全自由经济的美国、德国和日本比拟力,也就只能望尘莫及了。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计划经济虽然可以集中财力,取胜一时,但其违背人性违背市场的顽疾,终究会拖累整个经济——英国是这样,GDP曾经是韩国三倍的朝鲜也是这样。
牛牛的天空下
推荐于2018-09-15 · TA获得超过2.8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920
采纳率:91%
帮助的人:574万
展开全部
英国在二战过后衰落的原因:
1. 二战结束后,英国沿袭二战时的计划体系。官僚系统过于庞大,资源集中于中央,工会势力强大,所以经济失去活性。
2. 经济的快速衰落,让英国国内政治也极不稳定。在撒切尔夫人之前,首相频繁下台,导致政策缺乏连续性。
3. 撒切尔夫人的私有化改革虽然激活了经济,但公共服务部门如医疗和教育体系更趋于集中,消耗大量的资源。
4. 英国金融业发达,金融巨头的话语权也很大。为了保护金融业利益,英镑不断走高,导致国内制造业转移。
5. 二战后,英国参与了数次冲突,比如马岛海战和伊拉克战争。这带来经济上的包袱。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