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1个回答
2017-06-06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当前我们的数学课程改革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本着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教师要树立将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从数学教学的需求出发,让学生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让学生会因为数学学习而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让学生尽情地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数学教学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有最佳联系点,并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将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提高数学修养和实践应用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强调学生的生活体验,凸现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使学生学习的生活技能在生活中加以创造性地运用。它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课堂教学应以“儿童生活世界”为活动背景,以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为生长点,使儿童主动参与、自主发展,在活动中改变自己并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培养出一种能动的、非顺从的、非保守而具主动性的人;二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完整的目标,不仅有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还应包括学生意志、交往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和创新意识能力的发展;三是课堂教学应强调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和新身体验,创造性的实现目标的教育过程,做到学与思、思与行、行与创的统一。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1、数学教学生活化,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生活是现实的、丰富的,而数学的特征之一就是高度的抽象性。如果不把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难以理解。由此下去,学生就必然会对数学产生厌倦,因此数学教师与学生共同走进生活就显得十分必要。如《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原本枯燥无味、难以理解,好多老师只能教给学生公式,让学生死背硬记,而我在教学时,一开课就创设了有趣的乌龟和兔子比赛粉刷墙面的生活情境,一下子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要想分出胜负,必须先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于是学生自主地就投入到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当中。
2、数学教学生活化,可以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要从小做起。如结合主题图问学生“从这幅图中可以发现那些数学信息?”又如“长短”一课,除了教材中的比铅笔、比手掌……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还可以利用身边的哪种“资源”进行比较。再如“位置”一课,除了教室中的“位置”外,还可以想到什么地方有“位置”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联想到影院、列车、书架等生活中与“位置”相关的问题。
3、数学教学生活化,还可以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分析这些问题,从而解决这些问题,最后再通过回顾这些问题与结论的可行性推动数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存、取,观察银行利率牌,“利率是什么?”“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不同?”……学生会有很多的问题,学生会带着问题去学习新课,从而找到符合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运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地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现实建立联系。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
(一)联系生活实际,从身边发现数学问题
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在于为学生提供体验数学的机会,通过数学活动促进学生不断增强自信心,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享受成功的喜悦,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生活情景的创设,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色彩,使得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如:在教学《克和千克》时,让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几件物品的包装,记下他们的重量,在交流时,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现实的问题,如:方便面袋上印着总量:70克,面饼:65克,从而知道调料袋和包装袋重5克。食用盐包装袋上印着净含量:500克±10克等实际问题。
如在教学完乘法后,我和学生进行了一节实践活动课。当时我是这样来创设情景的: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欣赏春天的景色,大家想不想去游览一下,去找一找春天?春游时得带食物,下面是一些零食的单价:面包2元;饮料3元;梨子1元;话梅2元;饼干3元;瓜子2元……让同学们用30元去买。这样的情景创设,学生亲身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要做一个有心人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这样既达到传授数学知识的目的,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之效果。
在体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二)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气氛
生活化的教学气氛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活泼积极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知识创新的重要条件。
1、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
课堂上教师要力求改变优等生和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而不是充当旁观者的角色。教师可以把提问分成几个层次,较难的题目可以让能力强的学生回答,一般的题目让普通学生回答,容易的题目让能力差的学生回答,也可以让他们把别人的回答重复一遍,这样,可以让所有的学生在稳中有降自原有的程度上得到提高。
2、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俗话说:“新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某一教师,必然也喜欢这个教师上的课,形成老师越喜欢我,我越喜欢这位教师上的课,我越学越起劲的良性循环。所以教师要爱每一个学生,教师要像主持人一样具有亲和力,让学生有向师性。教师的每一个亲切的称呼,友好的眼神,期待的目光,关切的手势和充满爱意的微笑都可以在无形中缩短师生情感上的差距,教师应越来越多在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的学习伙伴。
3、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氛围
过于整齐划一的限制,必然会分散学生的精力,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在课堂上可以不对学生作不必要的限制,学生可以站着听,也可以直接站起来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同时我们也要正确对待爱插嘴的学生,因为循规蹈矩的学生不会插嘴,胆小的学生不敢插嘴,不动脑筋的学生无法插嘴,只有上课精神集中,思维敏捷的学生才会。虽然插嘴有时会打乱课堂秩序,有时还会让你难堪,但毕竟插嘴的学生在思考,与其因扰乱课堂纪律而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不如顺水推舟,让他当回老师,说不定他会有更新颖的想法,让他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
(三)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要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驱力。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不同生活环境,让学生置身于生活的氛围中,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不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思考和认识周围的世界。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关系,感觉到身边的数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情。同时,在体验、分析、判断、理解生活实例的过程中,不断学会积累思维方法和数学思想。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一般是通过游戏、故事造境,环境营造,媒体辅助等来联系生活、模拟生活。
1.利用游戏、故事,创设生活化情境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数学知识于游戏活动和故事情境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课时,教师创设了“小狗汪汪过生日”的故事情境,让学生讲小狗汪汪过生日的故事,通过拓展故事情节,很自然地引出了许多的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教师让学生互相提问、解答,要求学生把问题说完整,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了探究知识的过程,始终体验着学习的成功和乐趣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数学知识。
又如:在教学《周长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回忆并讲一讲龟兔赛跑的故事,然后让学生续编故事,同时出示乌龟和兔子再赛一次的场地,随着学生的故事,演示乌龟和兔子比赛的过程,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教师适时地引出新课“周长的认识”,然后以动物运动会的故事情境贯穿全课,学生在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
俗话说:“听过会忘记,看过能记住,做才能理解。”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为了使枯燥的计算贴近生活,把课堂设置成玩具超市,给学生平时喜欢的玩具贴上价格标签,让学生从中任意挑选两种自己喜爱的玩具,并算一算共需付多少钱,自然地将本节课的数学知识蕴含在购买玩具的生活场景中。让学生玩套圈的游戏,提出数学问题,进行加减计算……这些活动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并且搞活了课堂气氛,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借助媒体营造生活化环境
心理学告诉我们,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色彩鲜艳的对象,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由于电教媒体具有生动、形象的特性,能把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来模拟或再现生活场境,营造氛围,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如在教学《6和7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利用媒体播放《五指歌》的视频动画,学生被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们从歌中进一步巩固了对1-5的认识。这时教师引出了今天的新内容6和7。学生由于有了“兴趣”,思维一下就活跃起来,很自然地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学习更为主动、积极。
又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星期日,小方和妈妈到超市去购物,但是小方不认识商标上的数,不知道表示多少钱?你能帮助他吗?接着我出示准备好的一段逛超市的录相,让学生边观看录相边帮助小方说出商标上的数表示几元几角几分。这样学生就自然进入到认识小数的课题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也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生动体现。教学中,教师应再现生活情景,让所学知识回归生活,让学生产生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动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借助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做到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每一次新课学完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每一章节的知识学完以后,我会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找一些类似的问题来解决,完成一定数量的生活化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多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又如:在教学《统计》一课时,让学生调查本班学生学习用品的消费情况,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整理、加工数据,然后将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学生在一串串的数字中不仅提高了应用能力,还知道了同学们学习用品的种类、消费的金额和哪种学习用品消费最大,认识到同学们对学习用品浪费比较严重,提出要节约使用学习用品。
(五)探究生活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1.写“数学日记”
学生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新思想、新发现,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受和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教学中让学生编写“我和数学”的故事,写“数学日记”,可以培养对数学的感受能力,深化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如让学生写在家里,爸爸妈妈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上商店买东西,又用了哪些数学知识……通过记“数学日记”,既让学生探究了生活中的数学,明白了数学知识不仅有用,而且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用,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而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数学日记”,也可以了解学生有没有较强的“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以后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2.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新教材将“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是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从而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活动的主题可以依据教材进行,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或学生自己提出的,但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如:调查“学生一周用几只铅笔,一共需多少钱”;“家里每星期买菜要付出多少钱”;“对最近数学测验同学的得分情况进行调查”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不仅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其它综合素养。
实践充分证明,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在数学教学中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习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让学生从多方面的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做”数学,真切感受“数学是来自生活”的。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日常生活课堂化,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使课堂教学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让课堂充满了生活气息,焕发了师生的生命活力。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强调学生的生活体验,凸现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使学生学习的生活技能在生活中加以创造性地运用。它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课堂教学应以“儿童生活世界”为活动背景,以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为生长点,使儿童主动参与、自主发展,在活动中改变自己并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培养出一种能动的、非顺从的、非保守而具主动性的人;二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完整的目标,不仅有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还应包括学生意志、交往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和创新意识能力的发展;三是课堂教学应强调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和新身体验,创造性的实现目标的教育过程,做到学与思、思与行、行与创的统一。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1、数学教学生活化,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生活是现实的、丰富的,而数学的特征之一就是高度的抽象性。如果不把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难以理解。由此下去,学生就必然会对数学产生厌倦,因此数学教师与学生共同走进生活就显得十分必要。如《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原本枯燥无味、难以理解,好多老师只能教给学生公式,让学生死背硬记,而我在教学时,一开课就创设了有趣的乌龟和兔子比赛粉刷墙面的生活情境,一下子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要想分出胜负,必须先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于是学生自主地就投入到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当中。
2、数学教学生活化,可以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要从小做起。如结合主题图问学生“从这幅图中可以发现那些数学信息?”又如“长短”一课,除了教材中的比铅笔、比手掌……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还可以利用身边的哪种“资源”进行比较。再如“位置”一课,除了教室中的“位置”外,还可以想到什么地方有“位置”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联想到影院、列车、书架等生活中与“位置”相关的问题。
3、数学教学生活化,还可以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分析这些问题,从而解决这些问题,最后再通过回顾这些问题与结论的可行性推动数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存、取,观察银行利率牌,“利率是什么?”“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不同?”……学生会有很多的问题,学生会带着问题去学习新课,从而找到符合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运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地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现实建立联系。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
(一)联系生活实际,从身边发现数学问题
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在于为学生提供体验数学的机会,通过数学活动促进学生不断增强自信心,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享受成功的喜悦,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生活情景的创设,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色彩,使得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如:在教学《克和千克》时,让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几件物品的包装,记下他们的重量,在交流时,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现实的问题,如:方便面袋上印着总量:70克,面饼:65克,从而知道调料袋和包装袋重5克。食用盐包装袋上印着净含量:500克±10克等实际问题。
如在教学完乘法后,我和学生进行了一节实践活动课。当时我是这样来创设情景的: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欣赏春天的景色,大家想不想去游览一下,去找一找春天?春游时得带食物,下面是一些零食的单价:面包2元;饮料3元;梨子1元;话梅2元;饼干3元;瓜子2元……让同学们用30元去买。这样的情景创设,学生亲身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要做一个有心人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这样既达到传授数学知识的目的,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之效果。
在体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二)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气氛
生活化的教学气氛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活泼积极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知识创新的重要条件。
1、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
课堂上教师要力求改变优等生和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而不是充当旁观者的角色。教师可以把提问分成几个层次,较难的题目可以让能力强的学生回答,一般的题目让普通学生回答,容易的题目让能力差的学生回答,也可以让他们把别人的回答重复一遍,这样,可以让所有的学生在稳中有降自原有的程度上得到提高。
2、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俗话说:“新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某一教师,必然也喜欢这个教师上的课,形成老师越喜欢我,我越喜欢这位教师上的课,我越学越起劲的良性循环。所以教师要爱每一个学生,教师要像主持人一样具有亲和力,让学生有向师性。教师的每一个亲切的称呼,友好的眼神,期待的目光,关切的手势和充满爱意的微笑都可以在无形中缩短师生情感上的差距,教师应越来越多在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的学习伙伴。
3、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氛围
过于整齐划一的限制,必然会分散学生的精力,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在课堂上可以不对学生作不必要的限制,学生可以站着听,也可以直接站起来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同时我们也要正确对待爱插嘴的学生,因为循规蹈矩的学生不会插嘴,胆小的学生不敢插嘴,不动脑筋的学生无法插嘴,只有上课精神集中,思维敏捷的学生才会。虽然插嘴有时会打乱课堂秩序,有时还会让你难堪,但毕竟插嘴的学生在思考,与其因扰乱课堂纪律而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不如顺水推舟,让他当回老师,说不定他会有更新颖的想法,让他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
(三)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要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驱力。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不同生活环境,让学生置身于生活的氛围中,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不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思考和认识周围的世界。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关系,感觉到身边的数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情。同时,在体验、分析、判断、理解生活实例的过程中,不断学会积累思维方法和数学思想。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一般是通过游戏、故事造境,环境营造,媒体辅助等来联系生活、模拟生活。
1.利用游戏、故事,创设生活化情境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数学知识于游戏活动和故事情境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课时,教师创设了“小狗汪汪过生日”的故事情境,让学生讲小狗汪汪过生日的故事,通过拓展故事情节,很自然地引出了许多的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教师让学生互相提问、解答,要求学生把问题说完整,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了探究知识的过程,始终体验着学习的成功和乐趣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数学知识。
又如:在教学《周长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回忆并讲一讲龟兔赛跑的故事,然后让学生续编故事,同时出示乌龟和兔子再赛一次的场地,随着学生的故事,演示乌龟和兔子比赛的过程,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教师适时地引出新课“周长的认识”,然后以动物运动会的故事情境贯穿全课,学生在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
俗话说:“听过会忘记,看过能记住,做才能理解。”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为了使枯燥的计算贴近生活,把课堂设置成玩具超市,给学生平时喜欢的玩具贴上价格标签,让学生从中任意挑选两种自己喜爱的玩具,并算一算共需付多少钱,自然地将本节课的数学知识蕴含在购买玩具的生活场景中。让学生玩套圈的游戏,提出数学问题,进行加减计算……这些活动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并且搞活了课堂气氛,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借助媒体营造生活化环境
心理学告诉我们,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色彩鲜艳的对象,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由于电教媒体具有生动、形象的特性,能把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来模拟或再现生活场境,营造氛围,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如在教学《6和7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利用媒体播放《五指歌》的视频动画,学生被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们从歌中进一步巩固了对1-5的认识。这时教师引出了今天的新内容6和7。学生由于有了“兴趣”,思维一下就活跃起来,很自然地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学习更为主动、积极。
又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星期日,小方和妈妈到超市去购物,但是小方不认识商标上的数,不知道表示多少钱?你能帮助他吗?接着我出示准备好的一段逛超市的录相,让学生边观看录相边帮助小方说出商标上的数表示几元几角几分。这样学生就自然进入到认识小数的课题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也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生动体现。教学中,教师应再现生活情景,让所学知识回归生活,让学生产生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动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借助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做到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每一次新课学完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每一章节的知识学完以后,我会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找一些类似的问题来解决,完成一定数量的生活化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多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又如:在教学《统计》一课时,让学生调查本班学生学习用品的消费情况,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整理、加工数据,然后将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学生在一串串的数字中不仅提高了应用能力,还知道了同学们学习用品的种类、消费的金额和哪种学习用品消费最大,认识到同学们对学习用品浪费比较严重,提出要节约使用学习用品。
(五)探究生活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1.写“数学日记”
学生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新思想、新发现,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受和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教学中让学生编写“我和数学”的故事,写“数学日记”,可以培养对数学的感受能力,深化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如让学生写在家里,爸爸妈妈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上商店买东西,又用了哪些数学知识……通过记“数学日记”,既让学生探究了生活中的数学,明白了数学知识不仅有用,而且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用,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而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数学日记”,也可以了解学生有没有较强的“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以后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2.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新教材将“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是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从而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活动的主题可以依据教材进行,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或学生自己提出的,但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如:调查“学生一周用几只铅笔,一共需多少钱”;“家里每星期买菜要付出多少钱”;“对最近数学测验同学的得分情况进行调查”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不仅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其它综合素养。
实践充分证明,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在数学教学中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习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让学生从多方面的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做”数学,真切感受“数学是来自生活”的。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日常生活课堂化,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使课堂教学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让课堂充满了生活气息,焕发了师生的生命活力。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