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所说的虚空 指的是什么?
佛教所说的虚空指一切万物本体不存在,但能感觉到。
就像本来只是反射的蓝天,人们认为是实有一样。因为任何物体都是由许多的微尘组成,就像原子,一直往下分…到极小微尘…再分就没了,虽然心里想可以无限分下去,但物质最终就不能再分了。
也就是说极小微尘不存在,一个微尘不存在,由微尘组成的物质就不可能存在,但还会有作用。就用虚空比喻。
扩展资料
凡现于无色像所者,是有为虚空,本来常空者无为虚空也。有为虚空者有分限,有生灭,属于眼识之所见。因是称此为空界之色,为五蕴中色蕴之所摄,六大中空大之所摄。是有为无常也。
无为虚空者,无限无际,真空寂灭、离一切之障碍,一切有碍之物体得自在行动于其中者。是属于意识之所缘,为三无为中之虚空无为。世所谓为虚空者,即空界之色。有为虚空也。
空界之色,其体性虽不障碍他法,然为他法障碍,现障碍于他有形物体而其体即灭,因此而名为有为。若实之虚空,离于能碍所碍,亦周遍于有形之物体中,常恒不变,是为无为法,以无障碍解虚空之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虚空
佛教所说的虚定指一切万物本体不存在,但能感觉到。就像本来只是反射的蓝天,我们认为是实有一样。佛法中说︰虚空是‘无碍为性’,‘色于中行’。物质──‘色’的特性,是碍;而虚空的特性,是无碍。无碍,不但是在于物质的质碍以外,也与物质不相碍。由于虚空的无碍性,不但不障碍物质,反而是物质──色的活动处。
如没有虚空,不是无碍的,物质即不可能存在,不可能活动。因此,虚空与物质不相离,虚空是物质的依处。因为任何物体都是由许多的微尘组成,就像原子,一直往下分……到极小微尘……再分就没了,虽然心里想可以无限分下去,但物质最终就不能再分了。
也就是说极小微尘不存在,一个微尘不存在,由微尘组成的物质就不可能存在,但还会有作用。就用虚空比喻。
扩展资料:
太空一切皆是虚空、空性、佛性,自心本体亦是空性,真心者,非指人之思想或感情,而是指能产生一切意识与思想的本来之质,即本质。
故如佛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因执着颠倒妄想、种种虚妄的运动现象以为真实,而不能证得永恒本有的妙明真心。
世间诸法,相妄性真,所以金刚经言:凡一切相皆是虚妄!一切现象皆是虚假的,故名离一切相,即为见佛,得佛,见空,见一切本质,见自心,如如不动,不生不灭,本自永恒,不染一尘,不着诸有,本自解脱,不用余物,无法而法。
有部宗所立有二虚空,一有为虚空,二无为虚空也。凡现于无色像所者,是有为虚空,本来常空者无为虚空也。有为虚空者有分限,有生灭,属于眼识之所见。
若实之虚空,离于能碍所碍,亦周遍于有形之物体中,常恒不变,是为无为法,以无障碍解虚空之义。俱舍论一曰:‘虚空但以无碍为性。由无碍故,色于中行。’正理论一曰:‘虚空容受色等有为。’俱舍光记一曰:‘空界色,虽非能碍,而是所碍,被余色碍而开避故其体不生。世言虚空者,于空界色说虚空声。’又曰:‘空界复由虚空得有。’
大乘义章二曰:‘如毗昙。虚空有二:一者有为,二者无为。’[囗@又]大乘六无为之一。唯识论立六种无为,以彼有部所立虚空无为,非实有之法,于佛证得之法性上为六无为相中之一相。法性之体,离诸之障碍,故名之为虚空无为,非别有容受万物之无为虚空也。因而依有部则虚空之语,直指大虚空,依唯识则一者喻语,法性之无为,似大虚空,故名虚空。一者法性,即为虚为空,故名虚空。见唯识论二、同述记二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空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虚空无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空
佛法中说︰虚空是‘无碍为性’,‘色于中行’。物质──‘色’的特性,是碍;而虚空的特性,是无碍。无碍,不但是在于物质的质碍以外,也与物质不相碍。由于虚空的无碍性,不但不障碍物质,反而是物质──色的活动处。
换言之,如没有虚空,不是无碍的,物质即不可能存在,不可能活动。因此,虚空与物质不相离,虚空是物质的依处。
(佛家)指一切万物本体不存在,但能感觉到。
就像本来只是反射的蓝天,我们认为是实有一样。因为任何物体都是由许多的微尘组成,就像原子,一直往下分……到极小微尘……再分就没了,虽然心里想可以无限分下去,但物质最终就不能再分了。
也就是说极小微尘不存在,一个微尘不存在,由微尘组成的物质就不可能存在,但还会有作用。就用虚空比喻。
空性即名佛性,简名为空,或名为佛、第一义、涅槃、圆觉、虚空、真空、真如、本质、真心、法身、自性、心性、如来藏性、菩提、太极等名,异名虽多,实相不二,法界一如!
世界构成之四大元素,皆以它为根本,空性运动,则能变化出四大元素的现象,进而形成世界,现象是虚假的,所以必须以不断运动才能维持,并且无常败坏,只有空性才是唯一的真实,空性即是本质,空间的基本构成元素,因不能以肉眼而见。
佛故概说为虚空,而不是虚无,它非有非无,动则能显一切万物之相而非有,静则如太空而无一物亦非无,不堕有无生灭之道,能周而复始,流转不息,故名太极。
扩展资料:
太空一切皆是虚空、空性、佛性,自心本体亦是空性,真心者,非指人之思想或感情,而是指能产生一切意识与思想的本来之质,即本质。
故如佛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因执着颠倒妄想、种种虚妄的运动现象以为真实,而不能证得永恒本有的妙明真心。
世间诸法,相妄性真,所以金刚经言:凡一切相皆是虚妄!一切现象皆是虚假的,故名离一切相,即为见佛,得佛,见空,见一切本质,见自心,如如不动,不生不灭,本自永恒,不染一尘,不着诸有,本自解脱,不用余物,无法而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空性
虚空有体有相,体者平等周遍,相者随于他之物质而彼此别异也。依有部之宗义分之为虚空与空界之色,以其体为虚空,以其相为空界之色。以此虚空为一无为法,数于三无为之一而摄于法处之中,空界之色者,为眼所见之色法而摄于色处之中,即有为法也。世人以此空界之色为虚空,故世人所谓虚空者为妄法,而不免生灭。楞严经六曰:“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同九曰:“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同十曰:“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起信论曰:“虚空相是其妄法,体无不实,以对色故有,是可见相,令心生灭。以一切色法,本来是心,实无外色。若无色则无虚空之相。”大乘义章二曰:“虚空有体有相,体则周遍,相则随色,彼此别异。”此体之虚空无为,有部立为有法,大乘立为无法。
瑜伽五十三卷十四页云:复次虚空云何?谓唯诸色非有所显;是名虚空。所以者何?若处所行都无所得;是处方有虚空想转。是故当知此唯假有;非实物有。
二解 显扬一卷十五页云:虚空者:谓诸心心法所缘外色对治境界性。
三解 显扬二卷八页云:虚空者:谓色对治所缘境界。
四解 成唯识论二卷四页云:离诸障碍,故名虚空。
五解 杂集论二卷十页云:虚空者:谓无色性。容受一切所作业故。无色性者:谓唯违于色,无性相法,意识境界;是名虚空。意识境界者:谓法界摄故。唯违色言、为别受等共有真如、择灭非择灭无常性等。虽兔角等、亦是无性;然彼不与诸法相违。以彼唯是毕竟无故。又兔角等、非唯违色。由与受等诸法共故。是故唯说与色相违。无性相言、为别受等无色之法。何以故?受等自体、是有性相;非无性相故。
六解 五蕴论七页云:云何虚空?。谓若容受诸色。
七解 俱舍论一卷三页云:虚空但以无碍为性。由无障故,色于中行。
八解 俱舍论六卷十五页云:经部师说:唯无所触、说名虚空。谓于暗中无所触对,便作是说:此是虚空。
九解 品类足论一卷七页云:虚空云何?谓体空虚、宽旷无碍,不障色行。
十解 入阿毗达磨论下十四页云:容有碍物,是虚空相。此增上力、彼得生故。能有所容受,是虚空性故。此若无者:诸有碍物、应不得生。无容者故。如世尊说:梵志当知;风依虚空。婆罗门曰:虚空依何?佛复告言:汝问非理。虚空无色,无见无对,当何所依。然有光明,虚空可了。故知实有虚空无为。此体若无;风何依住。说无色等言、何所依因。有光明、何所了别。了龟毛等不因此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