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申请文件,但千亿背后仍有三大历史问题没
展开全部
“小米上市”对于外界而言,没有惊喜没有意外。但是对于小米来说,恐怕是今年最重要的一件事了。
今天,关于小米正式向港交所提交IPO申请文件,获得了中信里昂、高盛与摩根士丹利的联合保荐,有望成为港交所“同股不同权”第一股,这条消息引发了业界的热议。
虽然具体上市的时间,并没有得到小米的确认。但是从各种消息来看,小米挂牌上市也就在6月底至7月这段时间了。
小米利用“同股不同权”打头阵,预计集资至少100亿美元(785亿港元),成为今年集资最大新股。在香港上市后,会考虑以CDR(中国预托证券)在内地上市。
从2010年4月1日到2018年5月1日,共向超过5500名员工(董事和高管除外)授出但未行权股份2.22亿股,行权价为0-3.44美元,归属期为1至10年。而根据小米今天在香港提交的招股书,5500员工分得500亿股权,人均近1000万,上市半年后解禁。
疑问一
亏损如何解读?
对于小米上市,一直有个未解之谜:小米的巨额负债究竟是怎么回事?
据招股书披露,小米2015年至2017年收入分别为668.11亿元、684.34.亿元和1146.25亿元,2017年同比增长67.5%;经营利润为13.73亿元、37.85亿元和122.15亿元,2017年同比增长222.7%。
不过,招股书有两项数据值得注意:第一、2015年至2017年,小米集团分别产生亏损人民币76亿元、利润人民币491.6百万元及亏损人民币439亿元;
第二、截止2017年12月31日,由于就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产生大额公允价值亏损,小米集团有净负债人民币1272亿元及累积亏损人民币1290亿元。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一点。扣除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和向员工发放股份等因素,小米2015年小米净亏损3.0亿元、2016年净利润19.0亿元,2017年净利润53.6亿元。
实际上,“优先股公允价值亏损”并非真的亏损,在小米正式上市后,此前所产生的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将会转换成普通股,由债券转为股权,因此不会发生任何公允价值亏损。
针对小米招股书中出现负债、亏损等关键数据,和港股实行的国际会计准则有很大的关系,即部分负债(计入“亏损”)来自于“可转换优先股”的发行。
互联网公司通常会有多轮融资发行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比如美图。2016年美图上市时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其超过60亿的巨额亏损一度引来广泛关注和质疑。其实其中一大部分亏损数字是优先股公允价值提升带来。
在国际会计准则下,这种优先股会体现为‘对股东的负债’,其公允价值的上升会记录于公司账面的亏损。但实际上,公司并未没有这样的亏损发生,对公司实际运营也没有影响,这笔所谓的‘负债’数字在上市那一刻就会消失。”
小米在招股说明书中也解释道,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于合并资产负债表指定为负债,而公允价值增加于合并损益表确认为公允价值亏损。由于所有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将于后转换成普通股,因此不会产生任何公允价值亏损。
也就是说,随着小米公司的不断增值,优先股也不断增值,而这些增值的部分,在财务里面就记为了亏损。2017年的亏损是由于港交所对于优先股权益的计算规则所致,并非实际亏损。
疑问二
最挣钱和最值钱业务会否影响估值?
既然小米事实上并没有亏损,那它又是靠什么挣钱的呢?
小米2015年至2017年总收入分别为668.11亿元、684.34.亿元和1146.25亿元,2017年同比增长67.5%。
从15年到17年,小米海外收入猛增,分别是40.5亿元、91.5亿元、320.8亿元。截至今年3月,小米手机用户每天使用时间约4.5小时,MIUI月活用户超过1.9亿。不管是用户规模、活跃度和使用时长等指标均达到国际一流互联网公司水平。
数据显示,智能手机占总收入比在2015年达80.4%、2016年达71.3%、2017年达70.3%。另外,因毛利率较高,互联网服务已成为小米盈利的重要来源,但互联网服务部分占总收入比仍然比较低。
2015年、2016年、2017年,小米互联网服务收入占总收入比分别达到4.9%、9.6%、8.6%,该部分收入主要来自于广告服务及互联网增值服务(主要包括游戏)。
2015年、2016年、2017年,小米互联网服务收入分别为32.4亿元、65.4亿元、98.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74.7%。2015年、2016年、2017年,小米互联网服务毛利率分别为64.2%、64.4%、60.2%。
也就是说,小米最挣钱的业务是智能手机业务,最值钱的业务是互联网服务。
从互联网服务超过60%的毛利率看,显然这一块业务非常值得期待。然而,小米目前手机产品占营收70%以上,是主要收入来源。虽然雷军称小米的硬件净利润率永不超过5%,但是互联网服务的客源也主要来自小米的硬件产品。
互联网服务如雷军所期待,成为小米估值的爆点。但智能手机业务的毛利不高,又是主要收入来源,又为市场所担忧。
疑问三
“同股不同权”构架,雷军表决权比例超过50%
从去年营收业绩来看,小米应该是不缺钱的。急忙上市对于股东分红和权利有所影响也是外界所关注的。
当前,小米的四位自然人股东分别是小米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联合创始人、总裁林斌,联合创始人、品牌战略官黎万强,联合创始人、副总裁、生态链负责人刘德和联合创始人、副总裁、MIUI 负责人洪峰。董事会主要成员为雷军、林斌、黎万强、许达来、刘芹。
具体数据上,雷军持有31.4124%的股份、林斌持有13.3286%、黎万强持3.2375%、黄江吉(已离职)持3.2375%、洪锋持3.2207%、许达来持2.9312%、刘德持1.5494%、周光平持1.4317%(已离职)、王川(小米电视掌舵人)持1.1149%、晨兴集团持股17.1931%,其他投资者持有21.3430%。
股权结构上,执行董事、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雷军持股比例为31.4%,如计入总股本ESOP员工持股计划的期权池,则雷军的持股比例为28%。通过双重股权架构,雷军的表决权比例超过50%,为小米集团控股股东。
按照港交所新政,小米董事长雷军和小米总裁林斌拥有“超级投票权”的A类股票,相比普通股,投票权最高可达一股10票。而其他人持有的为B类股,每份可以投1票。对于保留事项,均按一股一票计算。
这就是所谓的“同股不同权”也叫AB股。不过,作为高投票权股票一般流通性较差,一旦流通出售,即从A类股转为B类股。也就是说,通过双重股权架构,雷军的表决权比例超过50%,为小米集团控股股东。
如雷军所说:“除了小米,还没有任何一家手机公司,销量下滑之后能够成功逆转。”小米的确成功从一家手机公司变成一家创新驱动的互联网公司。
尽管这样,千亿收入的背后仍然存在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小米的征途确是星辰大海,现在刚刚才走出第一步。小米能否改变几亿人的生活,成为全球几十亿人生活的一部分,也令人充满好奇~
今天,关于小米正式向港交所提交IPO申请文件,获得了中信里昂、高盛与摩根士丹利的联合保荐,有望成为港交所“同股不同权”第一股,这条消息引发了业界的热议。
虽然具体上市的时间,并没有得到小米的确认。但是从各种消息来看,小米挂牌上市也就在6月底至7月这段时间了。
小米利用“同股不同权”打头阵,预计集资至少100亿美元(785亿港元),成为今年集资最大新股。在香港上市后,会考虑以CDR(中国预托证券)在内地上市。
从2010年4月1日到2018年5月1日,共向超过5500名员工(董事和高管除外)授出但未行权股份2.22亿股,行权价为0-3.44美元,归属期为1至10年。而根据小米今天在香港提交的招股书,5500员工分得500亿股权,人均近1000万,上市半年后解禁。
疑问一
亏损如何解读?
对于小米上市,一直有个未解之谜:小米的巨额负债究竟是怎么回事?
据招股书披露,小米2015年至2017年收入分别为668.11亿元、684.34.亿元和1146.25亿元,2017年同比增长67.5%;经营利润为13.73亿元、37.85亿元和122.15亿元,2017年同比增长222.7%。
不过,招股书有两项数据值得注意:第一、2015年至2017年,小米集团分别产生亏损人民币76亿元、利润人民币491.6百万元及亏损人民币439亿元;
第二、截止2017年12月31日,由于就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产生大额公允价值亏损,小米集团有净负债人民币1272亿元及累积亏损人民币1290亿元。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一点。扣除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和向员工发放股份等因素,小米2015年小米净亏损3.0亿元、2016年净利润19.0亿元,2017年净利润53.6亿元。
实际上,“优先股公允价值亏损”并非真的亏损,在小米正式上市后,此前所产生的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将会转换成普通股,由债券转为股权,因此不会发生任何公允价值亏损。
针对小米招股书中出现负债、亏损等关键数据,和港股实行的国际会计准则有很大的关系,即部分负债(计入“亏损”)来自于“可转换优先股”的发行。
互联网公司通常会有多轮融资发行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比如美图。2016年美图上市时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其超过60亿的巨额亏损一度引来广泛关注和质疑。其实其中一大部分亏损数字是优先股公允价值提升带来。
在国际会计准则下,这种优先股会体现为‘对股东的负债’,其公允价值的上升会记录于公司账面的亏损。但实际上,公司并未没有这样的亏损发生,对公司实际运营也没有影响,这笔所谓的‘负债’数字在上市那一刻就会消失。”
小米在招股说明书中也解释道,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于合并资产负债表指定为负债,而公允价值增加于合并损益表确认为公允价值亏损。由于所有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将于后转换成普通股,因此不会产生任何公允价值亏损。
也就是说,随着小米公司的不断增值,优先股也不断增值,而这些增值的部分,在财务里面就记为了亏损。2017年的亏损是由于港交所对于优先股权益的计算规则所致,并非实际亏损。
疑问二
最挣钱和最值钱业务会否影响估值?
既然小米事实上并没有亏损,那它又是靠什么挣钱的呢?
小米2015年至2017年总收入分别为668.11亿元、684.34.亿元和1146.25亿元,2017年同比增长67.5%。
从15年到17年,小米海外收入猛增,分别是40.5亿元、91.5亿元、320.8亿元。截至今年3月,小米手机用户每天使用时间约4.5小时,MIUI月活用户超过1.9亿。不管是用户规模、活跃度和使用时长等指标均达到国际一流互联网公司水平。
数据显示,智能手机占总收入比在2015年达80.4%、2016年达71.3%、2017年达70.3%。另外,因毛利率较高,互联网服务已成为小米盈利的重要来源,但互联网服务部分占总收入比仍然比较低。
2015年、2016年、2017年,小米互联网服务收入占总收入比分别达到4.9%、9.6%、8.6%,该部分收入主要来自于广告服务及互联网增值服务(主要包括游戏)。
2015年、2016年、2017年,小米互联网服务收入分别为32.4亿元、65.4亿元、98.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74.7%。2015年、2016年、2017年,小米互联网服务毛利率分别为64.2%、64.4%、60.2%。
也就是说,小米最挣钱的业务是智能手机业务,最值钱的业务是互联网服务。
从互联网服务超过60%的毛利率看,显然这一块业务非常值得期待。然而,小米目前手机产品占营收70%以上,是主要收入来源。虽然雷军称小米的硬件净利润率永不超过5%,但是互联网服务的客源也主要来自小米的硬件产品。
互联网服务如雷军所期待,成为小米估值的爆点。但智能手机业务的毛利不高,又是主要收入来源,又为市场所担忧。
疑问三
“同股不同权”构架,雷军表决权比例超过50%
从去年营收业绩来看,小米应该是不缺钱的。急忙上市对于股东分红和权利有所影响也是外界所关注的。
当前,小米的四位自然人股东分别是小米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联合创始人、总裁林斌,联合创始人、品牌战略官黎万强,联合创始人、副总裁、生态链负责人刘德和联合创始人、副总裁、MIUI 负责人洪峰。董事会主要成员为雷军、林斌、黎万强、许达来、刘芹。
具体数据上,雷军持有31.4124%的股份、林斌持有13.3286%、黎万强持3.2375%、黄江吉(已离职)持3.2375%、洪锋持3.2207%、许达来持2.9312%、刘德持1.5494%、周光平持1.4317%(已离职)、王川(小米电视掌舵人)持1.1149%、晨兴集团持股17.1931%,其他投资者持有21.3430%。
股权结构上,执行董事、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雷军持股比例为31.4%,如计入总股本ESOP员工持股计划的期权池,则雷军的持股比例为28%。通过双重股权架构,雷军的表决权比例超过50%,为小米集团控股股东。
按照港交所新政,小米董事长雷军和小米总裁林斌拥有“超级投票权”的A类股票,相比普通股,投票权最高可达一股10票。而其他人持有的为B类股,每份可以投1票。对于保留事项,均按一股一票计算。
这就是所谓的“同股不同权”也叫AB股。不过,作为高投票权股票一般流通性较差,一旦流通出售,即从A类股转为B类股。也就是说,通过双重股权架构,雷军的表决权比例超过50%,为小米集团控股股东。
如雷军所说:“除了小米,还没有任何一家手机公司,销量下滑之后能够成功逆转。”小米的确成功从一家手机公司变成一家创新驱动的互联网公司。
尽管这样,千亿收入的背后仍然存在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小米的征途确是星辰大海,现在刚刚才走出第一步。小米能否改变几亿人的生活,成为全球几十亿人生活的一部分,也令人充满好奇~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