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启发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有一种焦虑叫:“别人家的孩子”都上补习班了,而你家孩子整天在家晒太阳。
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之间的差距自然越拉越大。
说起数学,大家可能以为它除了考试就没什么用处了。
但不是的。
数学真正的功用,是背后的数学思维。包括有序思考、正向、逆向思考、逻辑思考、发散思考等等思维模式。
拥有数学思维的人,到底有多强?
能够清晰、有条不紊地表达。比如,你说话是不是很啰嗦、条理不清呢?而逻辑思维能帮你解决这个问题;很容易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努力的方向。你是否很努力,却没有多大进步呢?你需要有序思考、规律思考,来提高办事效率;能让你发散思维,变得更有创意。就像我玩音乐,只摸清了吉他的五六个和弦,钢琴的几个曲谱,就能从中引申出其他乐理,开始编曲、写歌了。
天底下的事,都可以用数学思维,找到套路。
而数学学得好的人,也更容易掌控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因为他们有条理、有逻辑、有办法。
为什么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
数学这么好,可惜在我做数学教育的十多年里,我发现咱们中国这三类学生是最多的:
一类学生对数学根本不感兴趣,考试成绩经常不及格;
另一类学生深受“题海”之苦,每天做很多习题,上各种辅导班,可是遇到同类习题还是不会做。
如果你的孩子就是这样的情况,那你真的应该引起重视了。
而第三类学生存在的问题,最容易被家长忽视。
那就是看起来数学成绩很好,但其实是“高分低能”。只会考高分,却不懂数学背后的真正原理,很难举一反三。
所以只要你稍微观察下,就会发现,很多高分的孩子,到了高年级要学习比较深的数学时,成绩就落下来了。
这也正是为什么中国孩子的数学成绩比国外的孩子好,但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未来的潜力都远远不如人的原因。
从过去到现在,大多数孩子都还在用传统学习数学的错误方法,学得艰难又低效,白白耽误了时间。只要用对方法,没有学不好数学的孩子。
题海战术、套公式,中国孩子学数学的方法,几乎都是错的
下面就来一一拆解,中国孩子最常见2种学习数学的误区。
第1种,题海战术——学习兴趣的灭顶之灾。
很多人认为题海战术是有效的。嗯,我承认,低效也是一种“有效”。这很容易理解——当你不断重复做题,自然会对各种题目产生条件反射,通过机械记忆解题。
但,代价真的太大。
大多数的孩子会因为题海战术,消磨掉学习数学的兴趣,从此闻风丧胆,形成心理阴影,能离多远有多远,甚至此生不再碰与数字相关的工作。
第2种,套用题型和公式——学习成果的表面高效。
有一种孩子,每节课的作业都完成的很好,一到考试,题目稍微一变就懵了,这时若你告诉他“这是什么题型”,他马上可以套用公式完成解题。
他有真正理解这个公式吗?显然没有。他并没有判断题型的能力,只会套用公式。
见过太多长期受“题型+公式”训练的孩子,很多有明显的畏难情绪,只要是他没做过的题目就直接放弃,因为他已经习惯套用现成的。
这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一他是不是真正理解原理,二他会不会养成习惯,影响他未来的生活和工作。
因为我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都是没有现成公式可套的,教会孩子如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啊。
用窍门帮不及格的孩子,爱上数学、搞定数学
所以,学习一定要用巧劲。学数学,最关键的,就是让孩子“开窍”。
那怎么才能让孩子对数学“开窍”呢?
我的方法是:别给筷子,先给孩子一碗饭。
传统的教育,都喜欢直接告诉孩子方法,教孩子用筷子吃饭。但真正有效的教育是,先给孩子一碗饭,让孩子自己想办法、找工具吃饭。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刚开始可能会弄脏小手、会走弯路,但当他最终自己学会用筷子吃饭时,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个技能。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不要一开始就告诉孩子怎么做,而是引导孩子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不是灌输知识,而是教给孩子思考问题的方式,培养孩子用数学思维,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能力培养起来之后,孩子学什么都能“开窍”。
只要用对方法,没有学不好数学的孩子。
跟别人刷题目、背题型不同,每个知识点,我提倡做一道题。
从一道题里,去发散思考,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道题?把所有相似的题型都汇总到一起,再从出题者的视角观察: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哪?为什么要这样提问?到底是在问什么?题目还可以怎么变?
像这样吃透一道题,比做一百道题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