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体地质特征
2020-01-15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由于矿区内残坡积及冲积物覆盖较厚,基岩露头差,地表矿体难以圈连,根据磁异常强度大,梯度陡,异常连续性好,异常走向近东西向与地表产状基本一致等特征分析,以6000nT等值线为边界,可圈出长690m,宽210~380m的一个异常体,矿床主矿体即产于该磁异常体内。
根据目前工作,矿床可圈出3条磁铁矿体,分别为L1~L3,为与以往工作衔接,本次矿体编号未按位置排序。L1矿体位于矿床北东部,L2矿体位于矿床南西部,L3矿体位于矿床中部,其中L3为主矿体。
L3矿体由6条探槽及10个钻孔控制。由于地表被第四系覆盖,矿体仅在0线和4~6线出露。矿体总体呈脉状,东部形态较规则,为单一厚大脉状,自2线向西为分支脉状,较大分支有四个,分别为L3-1、L3-2、L3-3、L3-4,除L3-1外,其余分支均再次分支。矿体延深达到800m以上,控制深度720m,矿体最薄5.12m,主要位于4线和6线地表,向深部急剧变厚,最厚处为ZK403中,达139.72m,全部工程中矿体平均厚度为61.85m。矿体总体走向97°,倾向北,倾角37°~79°,各勘探线中均表现为上陡下缓。
1.矿体品位变化特征
根据全部工程的分析结果,L3矿体单工程TFe品位最低23.60%(TC605),最高为47.64%(ZK202),平均品位41.23%,全矿体品位变化系数为23.37%,矿化连续,品位变化均匀,总体表现为矿体向深部变富,最富矿体位于0~4线深部。走向变化小于倾向变化。各单工程中平均品位计算结果见表4-1。矿体品位变化规律见品位变化等值线图。
走向品位变化特征 ZK301中L3矿体平均品位27.65%,0线四个工程中平均品位为37.43%,2线两个钻孔中平均品位为45.96%,4线及附近TC601五个工程中平均品位为41.30%,8线ZK801中平均品位为40.30%,总体品位变化规律为:在基本相同的标高上矿体中部(2线)为矿体品位最富部位,向西至3线为品位最低部位,2线向东则品位略有降低并保持在40%以上。
倾向品位变化特征 在同一条勘探线上可明显看出矿体深部品位较浅部高,在3450m标高之上,矿体品位多在40%以下,3450m标高之下则大多超过40%。单工程矿体品位最高处位于ZK202,为47.64%,该孔中的219~251m孔深处(对应标高为3220~3250m)单样品位在60%左右。其他勘探线剖面中也表现出深部矿体变富的特征。
矿体厚度变化特征 工程控制矿体厚度5.12~139.72m,平均厚度为61.85m。需要说明的是,ZK001位于矿体中部,未控制住矿体顶板,实际仅控制了L3矿体的L3-3和L3-4分支,因此厚度仅有矿体总厚度的一半,ZK201也未控制到L3-1分支,厚度也略小于总体厚度。计算得出L3矿体厚度变化系数为92.74%,属变化中等矿体。
L3矿体在0线地表为四个分支,分别为L3-1、L3-2、L3-3、L3-4,向东部至2~4线间合并为一个矿体,从各中段平面图可看出,0线和2线矿体形态最复杂,除L3-1分支外,其他分支均又有下一级分支。分别简述如下:
1)L3-1:在0线及2线分布,至2、4线与主矿体合并。分支长180m。0线地表厚度6.30m,向深部楔形尖灭,2线厚度34m,呈板状延深,厚度较稳定。该分支矿体品位(单样)20.6%~59.2%,平均41.83%,品位变化系数为26.36%,品位变化均匀,总体品位变化表现为西贫东富。
2)L3-2:由TC002、ZK002、ZK201、ZK202四个工程控制。3350m标高之上分布于0线,在0~2线中间与主矿体合并,分支长90m;3350m标高之下则在4~6线间与主矿体合并,长180m。该分支矿体平均品位38.66%,品位变化系数为36.45%。0线地表矿体较完整,夹石少,分支厚度31.00m,矿石品位8.00%~57.20%,平均34.72%,向下延深约30m即出现再次分支,在ZK002中分为三个小分支,分别为L3-2-1、L3-2-2、L3-2-3,厚度分别为5.33m、3.68m、7.97m,品位降低到25%~31%,继续延深则尖灭于ZK002和ZK003之间。2线该分支上部(3450m标高)与主矿体合并,向下于3350m再次分支(ZK202中,L3-2-1、L3-2-2)。ZK201中矿体夹石少,分支厚度42.31m,品位12.65%~59.95%,平均为45.91%。ZK202中两个小分支厚度分别为13.70m和8.24m,平均品位分别为37.66%和48.74%。
3)L3-3:该分支规模较小,仅在0线附近分布,向西延伸90m尖灭,向东45m与主矿体合并,3400m标高以下则全部与L3-4合并。0线由TC001、ZK001、ZK002三个工程控制,厚度分别为4.55m、1.39m、6.51m,虽然厚度较小,但延伸稳定,三工程平均品位分别为34.34%、59.25%和33.06%,品位变化较大。L3-3分支总平均品位38.48%,品位变化系数为31.91%。
4)L3-4:L3-4分支为L3矿体的最大分支,西至3线西45m,东至2线东45m,长360m。2~4线间与其他分支合并为一个主矿体。平均品位为39.45%,品位变化系数为36.22%。3线由ZK301控制,厚度为10.33m,平均品位为27.65%,仅一个样品品位达到45.68%,其余样品在20%~35%之间,品位较低,根据矿体品位、厚度变化规律,并结合磁异常及产出环境,该分支乃至整个L3矿体向西部继续延伸的可能性较小。0线L3-4分支,由ZK001、ZK002、ZK003控制,自地表向下约30m处即出现再次分支,分别为L3-4-1和L3-4-2,均呈板状向深部延伸。其中前者厚度、品位均较稳定,后者在ZK001和ZK002中夹有两个薄夹层。L3-4-1在三个钻孔中的厚度分别为14.61m、15.48m和13.32m,厚度较稳定。品位分别为:34.32%、23.21%和38.00%,品位分布较均匀。L3-4-2在三个钻孔中的厚度分别为26.04m、45.88m和29.01m,平均品位分别为38.89%、34.20%和50.73%,厚度及品位变化均略大于L3-4-1。2线中L3-4矿体形态较简单,总体呈板状延深,仅在ZK201中有两个夹层,剔除夹石后该工程中分支矿体厚度为50.62m,平均品位41.94%;在ZK202中厚度为65.47m,平均品位为52.60%,两工程中品位、厚度变化均较小。
2.矿石结构
该矿床矿石结构类型主要为自形、半自形粒状变晶结构。磁铁矿呈-微细粒产出,含量10%~80%,粒径0.02~2.2mm,一般均匀分布,少量呈压扁定向排列;黄铁矿呈他形—半自形粒状,含量1%~20%,粒径0.06~0.8mm,集合体呈浸染状或斑块状—细脉状分布于磁铁矿及矽卡岩矿物颗粒间;个别样品中磁黄铁矿含量较高,达到1%~5%,他形—半自形,粒径0.03~1.2mm,呈浸染状或细脉状产出;主要脉石矿物为矽卡岩的造岩矿物,绿帘石、透辉石、硅灰石、方解石、纤闪石、阳起石、白云母等,多呈他形细粒,少量鳞片状、纤维状产出。
3.矿石构造
矿石主要构造类型为致密块状、浸染状及角砾状构造。致密块状磁铁矿石中磁铁矿含量占50%~70%,个别可达80%以上,矽卡岩矿物(透辉石、绿帘石等)颗粒少量,一般均匀分布于磁铁矿之间。浸染状磁铁矿石中磁铁矿含量较低,一般20%~40%。磁铁矿呈星点状集合体分布于矽卡岩矿物颗粒间,根据磁铁矿分布均匀程度,又可分为稠密浸染状(接近块状磁铁矿石)、稀疏浸染状、条带浸染状等。角砾状构造在本矿床较常见,角砾成分多为绿帘石或透辉石矽卡岩,角砾粒径一般5~20mm,含量10%~40%,从个别岩心中观察,小角砾碎块可镶嵌拼接为一个大角砾,因此认为该角砾为自碎角砾;胶结物为磁铁矿,局部磁铁矿中夹条带状磁黄铁矿及黄铁矿。
4.矿物成分及共生组合
该矿床主要有用金属矿物为磁铁矿,主要伴生金属矿物为黄铁矿、磁黄铁矿。脉石矿物常见的有透辉石、绿帘石等,并含少量阳起石、方解石等。
从钻孔岩心情况观察,磁铁矿、磁黄铁矿和黄铁矿多呈细脉状具分带现象,细脉一般充填于岩石裂隙中,脉宽2~10mm之间,细脉的中心为黄铁矿,向外为磁黄铁矿,最外部为磁铁矿,三者之间界线清晰。
(1)主要金属矿物特征
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有磁铁矿、黄铁矿、磁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等。
磁铁矿 为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含量30%~80%不等,粒度一般0.02~1.8mm,他形—半自形为主,少量半自形晶。其生成有两期,早期于矽卡岩形成阶段生成,磁铁矿充填于透辉石、绿帘石晶粒间,呈稀疏—稠密浸染状分布,粒度较大,一般0.08~0.9mm,含量较少。晚期生成磁铁矿大部分为致密块状,少量呈细脉—网脉状充填于早期矽卡岩裂隙中,并交代和胶结蚀变岩块或角砾。该期磁铁矿颗粒较小,一般为0.02~0.08mm。
磁黄铁矿 呈团块状集合体不均匀分布于磁铁矿中,少量呈脉状集合体沿磁铁矿内的裂隙分布,其内部为黄铁矿核心,与黄铁矿分界明显。磁黄铁矿生成时间晚于磁铁矿早于黄铁矿。含量一般1%~5%,局部可达10%~15%。
黄铁矿 为矿石中主要伴生矿物,一般含量5%~15%,局部可达25%~70%。黄铁矿生成期可分为三期:一期为矽卡岩期形成,呈半自形晶,粒径0.1~0.3mm,呈星点状分布于矽卡岩矿物或磁铁矿晶粒间,含量较少;二期为半自形—他形晶,粒径为0.1~0.7mm,呈细脉状或不规则团块状分布于磁黄铁矿细脉边部,形态多受孔隙形态控制,含量一般5%~15%;三期为成矿期后形成,呈自形晶,五角十二面体,粒径较大,一般0.8~2.2mm,集合体呈脉状充填于矽卡岩裂隙中,细脉宽0.2~1mm,局部可单独形成矿体,为最晚期生成,生成阶段晚于硫化物期。
闪锌矿 主要在外围伊开哈仁郭铁矿点出现,矿区仅个别光片中出现,呈他形不规则状,褐红色半透明均质体,团粒状分布,粒径0.01~0.1mm,含量<1%,多与黄铁矿、黄铜矿伴生出现。
黄铜矿 他形粒状,微粒,粒径在0.04mm左右。局部呈乳滴状,含量极少,多与黄铁矿伴生产出。
(2)主要非金属矿物特征
非金属矿物主要有:透辉石、绿帘石、钙铁石榴石、透闪石、纤闪石、电气石、硅灰石。
透辉石 短柱状或柱状,多聚集成团块状或常与钙铁石榴石构成细脉状或条带。一般见有两期。早期晶粒较大,被晚期形成的透辉石交代。
绿帘石 由大小不等的粒状或柱状组成,呈集合体状出现,交代透辉石、斜长石,一般见有两期,早期为矽卡岩期形成,交代石榴子石、硅灰石,晚期为热液蚀变期形成,一般沿岩石裂隙分布,与成矿关系不大。
钙铁石榴石 自形—他形粒状,具压扁定向拉长现象,具环带结构,常与早期辉石互相穿插,早于辉石生成,多被纤闪石、绿帘石交代,多出现于矿体南侧。
透闪、纤闪石 浅绿色,粒径<0.3mm,多聚集成团块状分布于绿帘石晶粒间,对透辉石、绿帘石均有交代作用,其形成时间较晚。
硅灰石 微粒状,多与纤闪石聚集为宽0.8~2mm的条带,与钙铁榴石相间平行分布。
电气石 柱状半自形晶,具环带状结构,粒径0.2~2mm,蓝绿—浅黄色,少数呈浸染状分布于磁铁矿晶体间,主要和后期黄铁矿组成细脉,生成期较晚。
矿石类型:按照组成矿石的主要铁矿物划分方案,该矿铁矿石除磁铁矿外,无其他可利用铁矿物,因此本矿矿石主要自然类型为单一磁铁矿石,根据矿石中有害元素含量,本矿石的工业类型属需选高硫磁铁矿石。
本次勘查共测试了765件样品的MFe,其中矿体中有686件,TFe与MFe的差值在0.10%~28.90%之间,差值大于10%的仅有28件样品,其余均小于10%,67.64%的样品(464件)差值小于5%。根据686件磁性铁样品的统计,矿石中磁性铁占有率(mFe/TFe比值)为89.53%,由此确定按选矿工艺要求划分,本矿矿石类型为磁性铁矿石。
由于矿石的氧化程度相对较低,地表露头仅有极薄一层氧化薄膜,在各钻孔中矿石均无明显氧化分带现象,因此本矿矿石未进行氧化矿与原生矿的划分。
5.矿石分类
根据矿石特征,本次勘查按照结构构造分类对本矿石进行了自然类型划分,可分为致密块状磁铁矿石、角砾状磁铁矿石、浸染状磁铁矿石和少量脉状磁铁矿石四种类型。此划分方案有利于进行野外施工时即可现场划分矿石类型,方法简单方便。
致密块状磁铁矿石 为矿区主要富矿石,矿石品位一般在50%以上。矿石呈他形—半自形粒状结构,致密块状构造。矿石矿物磁铁矿占70%以上,伴生少量黄铁矿、磁黄铁矿等金属矿物。磁铁矿粒度0.03~0.1mm,磁性铁品位可达45%~55%。脉石含量少,常见的有透辉石、绿帘石等,并含少量阳起石、方解石等。
角砾状磁铁矿石 矿石具半自形粒状结构,角砾状、角砾脉状、角砾网脉状构造。角砾主要由透辉石、绿帘石、阳起石组成的矽卡岩,具自碎角砾特征,角砾粒径一般数毫米到数厘米之间,磁铁矿呈胶结物形式存在。矿石矿物为磁铁矿,伴生少量黄铁矿、磁黄铁矿等。脉石主要为透辉石、阳起石、绿帘石等。磁铁矿含量约50%,磁性铁品位一般35%~50%,磁铁矿粒度0.07~0.3mm。矿石品位变化较大。
浸染状磁铁矿石 矿石多为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中—稠密浸染状构造。主要矿石矿物为磁铁矿,粒度0.02~0.03mm,主要脉石矿物为透辉石、磁黄铁矿、黄铁矿等金属矿物,该类矿石品位一般在20%~35%之间,属低品位矿石,在矿区分布较少,多呈薄层状产出。该类型矿石为主要贫矿类型。
脉状磁铁矿石 该类型在矿床中分布较少,仅在局部钻孔中产出。矿石呈半自形粒状结构,细脉—网脉状构造。细脉一般充填于矽卡岩裂隙中,脉宽2~10mm,自细脉中心向外依次为黄铁矿、磁黄铁矿、磁铁矿,三者之间界线清晰。
2019-10-26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