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成因及识别
2020-01-15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中既有裂缝又有溶蚀孔洞,主要受原始岩性、构造和岩溶的综合影响。对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储层类型描述;②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沉积作用研究;③构造演化对岩溶缝洞系统的控制作用;④缝洞型储层的识别,包括岩心、录井及测井等;⑤缝洞型储层的预测研究,包括利用地球物理方法和地质构造方法等;⑥缝洞型储层的地质建模等。从微观到宏观对碳酸盐岩储集空间进行综合研究,搞清古岩溶地貌特征及古岩溶发育规律,对指导碳酸盐岩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一、缝洞型储层特征
缝洞型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由大小不等的溶洞、裂缝和溶蚀孔隙组成,大型洞穴是最主要的储集空间,而基质孔隙一般欠发育,裂缝起主要沟通作用。一般将溶蚀孔径大于5~15mm者视为溶洞,而连续延伸的溶洞则称为溶洞系统或洞穴系统(Ford,1988)。
按行业标准,缝洞型储层储集空间进一步可划分为:大孔、中孔、小孔、微孔,巨洞、大洞、中洞、小洞,巨缝、大缝、中缝、小缝、微缝(表6-1)。
表6-1 碳酸盐岩孔、洞、缝尺度级别划分
从观察尺度,可将碳酸盐岩储集空间进一步分为宏观缝洞储集空间类型和微观孔缝储集空间类型。宏观缝洞储集空间类型包括岩心描述统计的洞、缝及钻井放空、井喷、井漏形成的大型溶洞,(包括测井资料解释的大型溶洞)。如塔里木盆地轮南西LG15井钻揭奥陶系20.5m,钻遇溶洞发育段累计放空2.09m;LG432井距风化壳59m,井深5645~5720m处为一大型溶洞,洞内已被灰绿色泥质粉砂岩、灰质粉砂岩充填。大型溶洞纵向上一般发育在距风化壳顶面50~140m的潜流岩溶带;横向上一般发育在古地貌岩溶斜坡带。微观孔缝储集空间类型包括铸体薄片、电镜扫描观察的直径小于2mm的孔隙和缝宽小于1mm的微裂缝。微观孔隙包括晶间孔、晶间溶孔和粒内孔。微裂缝包括构造缝、压溶缝和溶蚀缝等。
按储集空间组合类型可进一步分为裂缝型、裂缝孔洞型、孔洞型及洞穴型等。裂缝型储集层的裂缝既是储集空间,同时也是渗滤通道,具有低孔高渗的特点。裂缝孔洞型储层的储集空间主要是孔洞,裂缝是主要的渗滤通道,这类储层虽然孔隙度不太高,但渗透性能较好,储层品质好,测试获高产油流。孔洞型储层的储集空间主要是孔洞,这类储层如果没有裂缝沟通难以获得产能。洞穴型储层的储集空间主要有未充填或半充填的大型溶洞,如表层岩溶带的落水洞、囊状洞、沿裂缝溶蚀的串珠状溶洞。
二、缝洞型储层发育主控因素
缝洞型储层储集空间多样,形成主控因素复杂,总体上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内因主要指岩性与物性;外因包括气候条件、断裂强度、古地貌、古水系、植被及暴露时间等,外因中气候条件是主控因素(袁道先等,1987;Ford et al.,1989;James et al.,1988)。
1.岩性对缝洞型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
有利的沉积相带是储层发育的基础。岩石的可溶性取决于岩石自身的物质成分、组构和物理化学性质。总体上灰岩比白云岩易溶;同样是灰岩,生物礁灰岩、粒屑灰岩、泥晶灰岩更容易被溶蚀,泥质灰岩不易溶蚀。在岩石组构对其可溶性的影响方面,一是粗粒结构岩石的粒间孔隙发育、连通性好,侵蚀性水流可沿粒间空隙扩散溶滤,进而弥散到整个岩石之中,以致呈现出“空间溶蚀”特征;二是原生孔隙发育的岩石(如礁灰岩),其溶蚀作用也强烈。
2.岩溶作用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岩溶(Karst)是一种成岩相(Esteban et al.,1983),是碳酸盐岩(包括蒸发岩)暴露于大气水成岩环境中,由含CO2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淋滤、侵蚀、搬运和沉积等一系列破坏和改造作用以及形成的水文、地貌现象的综合,既包括化学过程,也包括物理过程。Wright(1982)将古岩溶定义为“被年青沉积物或沉积岩所埋藏的岩溶”,一般意义的古岩溶是指地质历史阶段的岩溶;但这个历史阶段是指新生代前,还是第四纪以前,目前还有较大争议。
(1)古岩溶作用类型
虽然不同学者对岩溶的划分还存在差异(Bathurst,1975;Longman,1980;Tucker,1990;Palmer,1991),但总体上可划分为准同生岩溶、表生岩溶和埋藏岩溶三大类(表6-2)。
表6-2 古岩溶成因类型及特征
图6-1 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岩溶类型分布模式
表生岩溶受构造不整合面和古构造等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垂向分带性明显的复杂孔洞缝网络结构,发育一些标型特征,如钙质壳,古土壤,铝土矿,淡红色方解石晶体,溶蚀沟、坑、天坑,新月形状、悬垂和纤维状渗滤砂或胶结物,岩溶角砾及与地下暗河有关的机械流水沉积。埋藏溶蚀主要受断裂与深部流体控制,往往发育与中低温热液有关的异形铁白云石、萤石、闪锌矿、磁黄铁矿等矿物以及塌陷构造、裂隙结构、不规则的角砾(化)岩体等。根据对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岩溶储层的研究,奥陶系岩溶发育类型以层间与潜山+顺层岩溶为主,可以划分为塔河-轮南型与哈拉哈塘型两种类型。其中,塔河-轮南型处于构造高部位,坡度大,水动力条件强,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哈拉哈塘型处于构造低部位,地势平缓,水动力条件差,以层间岩溶与潜山+顺层岩溶发育为主(图6-1)。
(2)古岩溶分带
碳酸盐岩岩溶体系在垂向上呈现分带特征。从上而下依次分为表层岩溶带、渗流岩溶带和潜流岩溶带。每个岩溶带发育特征明显,在横向上具有一定的发育规律,呈准层状分布。
表层岩溶带:一般发育在古风化壳附近及向下渗流带上部,厚度一般小于50m。主要受地表附近大气淡水影响,包括地表塌积、生物剥蚀和一定的沉积作用;岩溶方式以大气淡水的地表径流为主,岩溶产物主要为大气淡水产生的地表径流(CO2含量高,溶蚀能力强)冲刷、溶蚀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溶沟、溶洞、溶缝、溶蚀洼地、溶蚀漏斗及落水洞等,其充填物主要为地表残积物和洞壁塌积物;地表沉积物多为棕色—红色等氧化沉积,包括铝土质和垮塌角砾等。其储集层主要为裂缝、溶蚀孔洞构成,充填作用较小,具有大量的有效储集空间,且由于裂缝发育,其连通性较好,是目前勘探的最有利层段。在钻井过程中往往出现井涌、放空、井漏等现象,如轮古15井5736~5750m累计放空3段,共2.09m。
渗流岩溶带:位于表层岩溶带与最高潜水面之间,厚30~120m,最厚可达150m。以地表水系向下渗滤或沿早期裂缝向下渗流发生淋滤溶蚀作用为主,以垂直方向岩溶作用为主;其发育深度与岩溶作用强度、所处构造部位、潜水面高低等有关。以形成中小型或大型瓶颈状、葫芦状、囊状、串珠状溶洞、溶蚀裂缝为特征,洞底通常向岩溶洼地方向延伸,直至洞与洞相连,形成巨大的缝-洞储集空间。由于形成的孔洞、溶蚀裂缝多呈垂向分布,因此该岩溶带的充填程度相对较小,仅见溶蚀裂缝的局部方解石充填和较少部分溶蚀孔洞的砂泥岩充填。若形成的溶蚀洞穴经受不住上部及其围岩的压力,可形成潜山顶面的塌陷溶洞。该岩溶带也是目前勘探的最有利层段。塔里木盆地轮古西地区已钻揭井渗流带发育厚度从12.3m到119m变化不等,一般在120m以内。
潜流岩溶带:位于地下潜水面附近,厚50~80m。一般来说,具有一定开启度的构造裂缝切割的深度,就是潜流岩溶带发育的底部。该带地下水十分活跃,水流多呈横向流动,通常处于CaCO3不饱和状态,因而具有广泛的溶解作用,首先将方解石、文石溶解形成溶蚀孔洞,然后逐渐扩大成中小型、大中型以至大型溶洞(暗河)。由于构造裂缝发育,岩溶水多沿构造裂缝的走向流动,使得该岩溶带的溶蚀孔洞多相互连通,形成一个巨大的储集体。由于水流呈横向流动,由地表带进来的泥沙,容易在洞穴低凹部位或水流较缓的地段形成砂泥沉积物,甚至能够表现出较好的韵律和层理,在洞穴局部或部分洞穴会形成砂泥质的全充填和半充填。由于地下水流的不断冲刷与溶蚀,溶蚀洞穴也会不断扩大,在洞穴底部常会形成洞穴垮塌岩。该岩溶带也是目前勘探的有利层段。
3.古地貌对岩溶储层的控制作用
古地貌对岩溶储层的发育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岩溶古地貌可划分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和岩溶洼地3种类型。岩溶高地,表层及渗流岩溶带发育,以供水为主,岩溶发育深度大,但充填严重;岩溶斜坡,岩溶发育程度适中,潜流带常发育地下暗河,存在岩溶管道,充填程度小,有利储集空间发育,是油气勘探的主要对象;岩溶洼地溶蚀程度高,发育潜流岩溶,但充填和塌陷严重,且岩溶洼地洞穴含水可能性大。岩溶区的古水系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大类,水系发育受断裂和岩性影响,沿地表水系主干流两侧常发育侧向溶蚀洞穴。如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奥陶系岩溶系统发育两期古河道,第一期古河道为一间房组沉积后经短暂暴露在低洼处形成,为高弯度曲流河,上、下游高差小于15m,反映为平缓的古地貌背景;第二期古河道为奥陶系沉积期末桑塔木组经短暂暴露形成,河流具高弯度,宽深比固定,无侧向迁移,上、下游高差小于6m,构造平缓(图6-2)。
图6-2 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奥陶系古河道发育图
4.古断裂及裂缝对岩溶储层的控制作用
断裂和构造裂缝决定了原岩的渗透性及渗透方向,这样也就控制了地表径流与地下水流的流动轨迹及方向,由此也决定了岩溶型储集层沿断裂、裂缝发育带呈层状条带分布的特点,往往在断裂、裂缝密集发育区及断裂的拐点、交点处岩溶型储层更为发育,如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哈6区块发育3期断裂,以共轭剪切断裂为主,后期雁行断裂与早期X形断裂沟通,连通范围扩大;高角度构造缝、斜交缝及微裂缝等十分发育;多级裂缝相互沟通,形成复杂的网状储层输导系统,为岩溶的形成和改造提供了良好的通道。
5.缝洞充填作用对岩溶储层的影响
缝洞的充填作用对于油气的储存空间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表层岩溶带的裂缝、孔洞比较发育,充填程度较低,横向连通性较好,储集性能最佳;渗流岩溶带裂缝发育,溶蚀缝洞相对欠发育,但是这个带作为地表水向下的长期渗流作用带,充填程度较差,具有一定的有效储集空间。渗流岩溶带,地表水经渗流岩溶带渗滤后,水流主要横向流动,由于裂缝和泄水方向的定向作用,水流多向一定的方向流动,因而这个带多形成近水平、横向上连通、巨大的孔洞、洞穴,也就是地下暗河,从地表携带来的泥沙也容易在洞穴中沉积,形成全充填或半充填的孔洞和洞穴,储集性能良好。
三、缝洞型储层识别
古岩溶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识别,宏观方面包括露头、钻井及录井、岩心、测井、地震和生产过程响应等;微观方面包括薄片、碳氧同位素、微量元素和流体包裹体等。
1.露头识别古岩溶
碳酸盐岩因遭受长期的风化剥蚀及淋滤,宏观特征明显,在露头上可表现为:长期的沉积间断,古侵蚀面上普遍发育铝土质泥岩、铝土矿、黄铁矿或褐铁矿层等风化残积物,存在与侵蚀面伴生的覆盖角砾灰岩、崩塌角砾岩、填隙角砾岩、灰质粉砂岩与泥质粉砂岩等。
2.钻井、录井中的古岩溶标志
岩溶发育段,在钻进中常有钻速加快、放空、蹩跳钻及井漏、井喷现象发生,泥浆槽面常见油花、油膜,岩屑有荧光显示,常见油迹;岩屑砂样中常见自形-半自形方解石晶体;气测油气显示明显,全烃、重烃、烃组分明显提高。轮古油田和塔河油田均有多口井发生放空,如轮古102井累计放空4段,共15.64m;轮古西和轮古7井区也有多口井放空(图6-3)。
图6-3 钻井过程中放空现象
3.岩心中的古岩溶标志
在岩心观察中古岩溶系统识别标志较多,主要有:①小型溶蚀孔洞无充填物或被方解石或砂泥质充填;②小型溶蚀孔洞内壁呈紫红色或褐黄色,多被泥质充填或半充填,孔洞通常呈瓶颈状、葫芦状或串珠状;③洞穴内存在溶洞坍塌形成的角砾岩,如崩塌角砾岩、填隙角砾岩;④洞穴内出现的具层理结构的泥、砂质沉积物,多为岩溶管道系统;⑤洞穴内充填巨晶方解石、钟乳石等自生矿物;⑥高角度溶蚀缝被红色、灰绿色泥质或方解石等充填。
4.测井显示的古岩溶标志
古岩溶测井响应总体表现为三高两低:①自然伽马值升高;②声波时差值升高;③中子孔隙度值升高;④电阻率值降低;⑤岩石密度值降低(张宝民等,2009)。
大型溶洞随着泥质充填程度的增大,测井伽马值由低到高而变化;深浅双侧向、微侧向数值低,且有差异;井径扩径严重;中子、密度、声波曲线变化大。小的溶孔、溶洞在微电阻率成像测井(EMI或FMI)图像上表现为“豹斑”状不规则黑色星点,大型溶洞在EMI或FMI图像上表现为所有极板全是黑色(图6-4)。
图6-4 岩溶孔洞缝的FMI特征
5.地震显示的古岩溶
由于缝洞系统发育处对地震波的吸收衰减增大,溶洞系统一般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串珠状”特征(图6-5)。频率降低、振幅减弱、杂乱反射、弱反射、串珠状反射(同相轴断续出现或存在复合波)、低速度(降速达20%左右)等地震波谱特征的出现,均预示着有溶洞系统发育。
6.薄片中的古岩溶标志
准同生岩溶的微观识别标志包括:①高能粒屑滩相颗粒灰岩,原生粒间孔内只有第一期纤状环边方解石胶结物被溶蚀,后期粒状方解石或粗晶方解石保存完整;②选择性溶蚀形成粒内溶孔、铸模孔、粒间孔和泥晶套等;③粒间溶孔被渗流粉砂充填;④发育悬垂型或新月型特征的方解石胶结物。
埋藏岩溶的微观识别标志主要有:①孔洞、裂缝充填的含铁方解石、铁白云石及异形白云石等被溶蚀成晶间、晶内孔洞;②沿早期缝合线扩溶,形成压溶缝及溶蚀微孔或未被充填的裂缝;③紧密排列的中粗晶白云石晶体间存在较大晶间孔或晶间溶孔;④有萤石、燧石等热液矿物(王振宇等,2008)。
图6-5 地震剖面中溶洞的串珠状响应
7.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当渗流-潜流、混合水和溶洞成岩环境的碳氧同位素值不相同时,多结合微量元素和流体包裹体等碳酸盐岩储层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加以识别。埋藏岩溶作用形成的岩溶缝洞中充填的方解石晶体中包裹体均一化温度都比较高,一般大于90℃。
四、我国碳酸盐岩缝洞型岩溶储层特征与分布
我国油气田缝洞型储层具有以下特征:①古岩溶垂向分带明显,表层岩溶带、垂直渗流带和水平潜流带发育齐全;②储集空间主要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半充填或未充填残余大型溶洞和溶蚀孔洞缝组成,优质储层类型以裂缝-溶蚀孔洞-大型溶洞为主,为各大油气田高产、稳产最重要的储层和主力产层;③储层明显受古岩溶地貌和断层裂缝控制,岩溶斜坡和断裂发育区是储层发育的最有利地区;④埋藏有机溶蚀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也是重要的有效孔隙,其发育与烃类形成、演化和运聚相匹配;⑤表生岩溶和埋藏有机溶蚀作用的多期次叠加、改造,是古岩溶储层及油气藏形成的最佳组合模式(陈学时,2004)。
1.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寒武-奥陶系岩溶储层
塔北地区属残余古隆起,经历了加里东—喜马拉雅期多期构造运动叠加改造,古生界岩溶储层广泛分布。在毗邻复背斜轴部的牙哈、英买32井区,发育印支—燕山期的潜山岩溶储层;自此向南,依次发育晚海西期、早海西期和晚加里东期潜山岩溶储层;被上奥陶统桑塔木组砂泥岩覆盖的古隆起围斜部位,奥陶系碳酸盐岩层系中发育多期顺层深潜流岩溶储层。其中,顺层岩溶储层具有溶洞规模大、充填程度低和缝洞型储层连通性好等特点,如轮古35井,钻井揭示溶洞高达31m,其顶部6m为空洞(图6-6)(张宝民等,2009)。
图6-6 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岩溶储层的类型与分布
总体上轮南、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3种基本类型的储集空间以不同的组合构成了5类储层:断裂-溶洞型,裂缝-孔洞型,孔洞-裂缝型,裂缝-礁(滩)孔隙型,裂缝型(顾家裕,2001)。
2.塔里木盆地巴楚、塔中地区寒武-奥陶系岩溶储层
塔里木盆地巴楚、塔中地区寒武-奥陶系也广泛发育古岩溶储层,共发育5期3类古岩溶储层,包括:早加里东末期(寒武系顶)和中加里东早期(蓬莱坝组顶)、中期(鹰山组顶)层间岩溶储层,中加里东晚期(良里塔格组)礁滩岩溶储层,以及晚加里东期和早海西期潜山岩溶储层。其中,3期层间岩溶储层广布巴楚、塔中地区,勘探面积达5×104km2以上;良里塔格组礁滩岩溶储层主要沿Ⅰ号台缘带发育,向广阔台内变为一般意义上的潜山岩溶储层,因为良里塔格组与上覆的桑塔木组“黑被子”之间为假整合或微角度不整合接触,沉积间断时间约为2Ma;两期潜山岩溶储层广泛发育在和田河气田-麦盖提斜坡,特别是在塔中主垒带及其以南广大地区。
3.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岩溶储层
鄂尔多斯盆地主体面积约25×104km2,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的分布面积近20×104km2。马家沟组自下而上划分为6个岩性段,顶部马六段基本被剥缺,马五段顶部残缺不全。在盆地中东部,马五段自上而下又分为马五1至马五10共10个小层,马五1-马五4的膏云坪含石膏结核、斑点的孔洞型粉晶白云岩构成了主要勘探目的层和靖边气田的储产层。其中,尤以马五1最为重要,白云岩单层厚3~5m,储层连片稳定分布,气层平均有效厚度为2.40m,面积达4×104km2。
奥陶纪末至上石炭统本溪组沉积之前,晚加里东期-早海西期运动使鄂尔多斯盆地整体抬升,遭受了长达150Ma的风化剥蚀,从而在鄂尔多斯盆地形成广泛分布的岩溶型储层。在盆地主体区,岩溶带厚约30~80m,可划分出地表岩溶残积带、垂直渗流岩溶带和水平潜流岩溶带等。在垂直渗流岩溶带,大气淡水径流沿裂缝垂直高速向下渗流溶蚀,形成以垂向形态为特征的溶蚀孔洞,并多被泥质、粉砂质、淡水方解石及黄铁矿等充填-半充填,形成以裂缝型和孔洞-裂缝型为主的储层段。水平潜流岩溶带因岩溶水受压力梯度控制并沿水平方向流动而形成层流,在潜水面附近,不饱和的地下岩溶水流动交替活跃,水平状岩溶发育。同时,还由于硬石膏(结核)及盐类等易溶矿物的强烈溶蚀,形成富含SO2-4的地下水,更加强了对碳酸盐岩的岩溶作用,形成以裂缝-溶蚀孔洞为主的储集体,洞缝相连的储渗体系构成马五1的最重要天然气储层段。
4.四川盆地威远气田震旦系岩溶储层
据威远气田61口气井统计,古岩溶储层主要分布于震旦系顶部侵蚀面以下12~23m和43~80m的两个层段。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古岩溶属多期岩溶作用叠加改造的产物。古岩溶垂向分带明显,风化残积带和渗流-潜流岩溶带发育齐全。其中,残积带由风化残积角砾岩和铁、铝质泥岩组成,厚约3~3.5m;渗流岩溶带主要发育以直立及高角度分布的裂缝、溶缝、岩溶漏管、串珠状溶蚀孔洞、落水洞等组成的洞缝,且大多被泥质、渗流粉砂、粒状白云石、岩溶角砾等充填-半充填,属孔洞-裂缝型或裂缝型储层;潜流岩溶带以近水平方向为主的多套溶蚀孔洞层和洞穴层为特征,发育裂缝-洞穴型、裂缝-孔洞型、孔洞-裂缝型及裂缝型等多种储层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