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倾听
陶行知说:“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以为小孩小,你比小孩还要小。”
不要总是父母说,孩子听,不要总以为“孩子还小,他还不懂”。
其实,从孩子懂事起,就知道父母的喜怒哀乐。每天一分钟,换一个角度,走进孩子的世界,倾听一下他们的呼声,这对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大有裨益。
用心倾听,你就会发现,其实他们都懂!
一分钟示爱
陶行知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
爱与陪伴,是父母最应该给予孩子的。每天一分钟,跟孩子交流,多摸摸他的头,给他最温暖的拥抱,让他知道你是多么的爱他。
不要在公共场合骂孩子,别总是抱怨他的成绩,剥夺他的爱好... ...
爱孩子,请给他足够的爱和尊重。
一分钟参与
陶行知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努力发现你和孩子共同喜欢的事情,增进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孩子也想要探寻大人们的世界,并参与其中。
每天一分钟,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中,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多听取他的意见,并尽可能达到共识。当然,参与过程中,应尊重与引导并重,不能什么都顺着孩子。
一分钟赞美
陶行知的一位朋友,因为孩子把一块新买的金表拆坏了,狠狠揍了孩子一顿。
陶行知听闻说道:“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他亲自到朋友家,带那个小孩到修表店,孩子十分兴奋,眼睛一眨不眨地看师傅修表。
每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优点,不要从父母的角度看待孩子的优劣。
每天一分钟,发现孩子的优点并恰当的赞美。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打跑。
一分钟鼓励
陶行知说:“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一次在武汉大学演讲,陶行知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和一把米。他按住公鸡的头,掰开嘴,大公鸡拼命挣扎,就是不肯吃米。陶先生松开手,自己后退几步,大公鸡就开始自己吃起米来。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别把孩子和邻居家的孩子做比较。教育就像喂鸡一样,把知识硬灌给孩子,他是不情愿学的。
每天一分钟鼓励孩子,使他充满自信,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一分钟矫正
每天一分钟,修正孩子生活中的不当行为,如欺负小朋友或者过分吝啬等。在“矫正”中,首先应弄清孩子行为的原因,其次要讲究教育的方式。
一次,陶行知见一个男孩打同学,便阻止他并叫他到办公室。见到男孩,陶行知拿出一粒糖说:“奖励你,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男孩不敢抬头。陶行知又拿出一粒糖:“我阻止你,你就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迟疑地接过糖。陶先生接着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你很有正义感,再奖励你一颗糖。”
男孩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打人。”陶校长笑着说:“你已认错了,再奖励你一块糖!”
和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不可忽视。天底下没有能随随便便成功的家长,让我们一起坚持每天6个“一分钟”,做孩子最好的老师!
第一、按计划学习的习惯。
第二、专时专用、讲求效益的习惯。
第三、独立钻研、务求甚解的习惯。
学习,最忌讳一知半解、浅尝辄止。要想学习好,必须养成独立钻研、务求甚解的习惯。针对这个问题,我给家长们提供了以下方法:
1
鼓励孩子刨根问底的积极性。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对许多事总爱刨根问底,这是好奇、求知的表现,说明孩子爱动脑子。家长切切不可嫌孩子嘴贫,冷漠对待。最好跟孩子一块儿刨根问底,能解决的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请教他人或者查阅资料。
2
指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由于学习任务多,孩子往往满足于知识是什么就过去了,很少多问几个“为什么”。家长不妨教给孩子每天学习之后,给自己提一个、两个“为什么”的问题,动脑筋去思考,想出合理的答案。
3
孩子考家长,家长考孩子。安排一个时间,全家人坐下来,就某一方面的问题孩子和家长互相考一考。内容应事先定好,大家有所准备,谁提出问题,自己必须有准确答案。
4、鼓励孩子一题多解。老师留的作业,常常不止一种答案,一种解法。孩子在完成作业时,只写一种。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答案,别的方法。时间允许,可以写在另外的纸上或本上。
5、查阅工具书和资料的习惯。工具书和资料是不会说话的老师,在学习中,会使用工具书和资料好处很多。除了一般的字典、词典之外,各门学科都有专门的工具书,家长要指导孩子多利用工具书,家长自己应给孩子做榜样。这方面习惯养成了,孩子将终生受益。
6、善于请教的习惯。善于请教是一种好习惯。善于请教的前提是善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我注重引导家长去指导孩子随时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向老师请教,向同学请教。向别人提出的问题,应该是自己通过努力没有解决的,提问题是要讲质量,翻开书本就能解决的,最好自己解决。有些疑难问题,如果自己有尝试性答案,带着答案去请教,会收获更大。
小编寄语: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父母们都培养孩子好奇、主动、努力耐心听取和鼓励。同时老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了解孩子学校里的情况,和老师一起研究、探讨、合作,寻找最佳方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