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演化的动力学背景
2020-01-18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所有的构造形迹都是地应力作用的结果,构造运动的演化实质上是岩石圈各块体受地应力作用的变形发展史。湖南岩石圈的特殊结构和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地应力作用的特殊性是扬子块体与华南块体(华南地块)碰撞时,在碰撞带成盆而不是造山的内在原因。
前述大地电磁测深与大地热流研究表明,湘中地区为幔凹(或幔陷),两侧为刚性幔块,一般而言,幔凹区对应于地表应是高山(山地),幔隆区对应于盆地。湖南之湘中雪峰山及湘东、赣西的罗霄山脉这种特殊的逆对应关系,在世界范围内亦不多见。爆破地震研究表明,湖南属大陆型构造域,岩石圈块体运动和地壳演化具明显的阶段性。
中元古代武陵期、新元古代雪峰期地壳运动所形成的古构造体系以东西向构造为主,故此时区域构造应力场应为南北向挤压所致,即由扬子古陆(克拉通)与华南块体碰撞挤压所引起。
早古生代加里东构造期地壳运动所形成的古构造体系,以东西向隆起为主,南北向挤压仍持续进行,同时,南北方向扭动作用增强,北西、南东方向挤压作用加剧,产生了一系列的北西向构造形迹,故其边界条件发生了改变,受茶永坳陷盆地不连续边界所控制。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海西—印支构造期,南北向挤压应力持续进行,同时出现了东西方向的挤压应力作用。前者形成“沩山—衡山弧形构造带”;后者形成了经向构造及祁阳弧。
中生代燕山构造早期,区域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和方向又有较大变化,南北方向挤压应力作用增强;东西方向挤应力转变为“北西西—南东东”方向的地应力,同时出现了同一方式和方向的右型扭应力作用,使一些近东西向构造形迹发生右型扭动。
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区域构造应力场基本承袭了前期应力方式和方向,受太平洋板块向北西俯冲、碰撞作用的影响,表现南东向应力强、北西弱的特点;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陆间碰撞的影响,出现了近南北向的地应力作用,其应力强度为南强北弱。故形成一系列北西向的构造形迹。
综上所述,湖南省内地壳运动的方式和方向是以南北向和东西向挤压或扭动为主,其他方向的应力大都属上述两种应力的分量。
2024-08-11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