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常说,做教师的不仅要对学生的今天负责,更要对学生的一生负责。让学生从小养成好习惯是教师对孩子一生的成长负有的最重要的责任。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那么,在同样的程度上,坏习惯就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了。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创举,并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可见,习惯对人的一生影响之大,万万不可忽视。那么什么是数学学习习惯?数学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并且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能促进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既是学生获取数学 知识的根本,又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学生是否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当前的学习成绩,而且对今后乃至终身的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不可磨 灭的影响。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该尽到的重要责任。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到底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数学学习习惯呢?在教学中,又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下面我针对以上两个问题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 课前预习习惯
1、现状分析:(当前,数学课前预习并不乐观,这只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教师重视程度不够。。
提到课前预习,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想到了语文的预习——查字典,分段,写段意等。对于数学的课前预习,很多教师都没有认识到预习的实际意义,没有体会到预习的实际价值,教师在布置学生预习时,常常会说:“回家把明天要学的内容预习一下。”学生由于自学能力有限,学生根本不知道老师要求他们预习什么?预习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只是简单地看看数学书,做做课后练习而已。长期下来,学生对预习敷衍了事,走马观花。这样的预习根本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使预习成为一种形式或口号。
(2)部分教师一直主张不能预习
还有一部分教师一直主张不能预习,觉得预习后,课就没法上了,学生都知道结果了,老师还教什么,于是课堂上学生对学习并失去了的探究欲望,学习的热情。我们在听课时也经常发现有的老师上完一节课,学生的书根本就没有翻开过,有时听了一节课最后才知道他这节课上的是什么,他们为的是给学生制造一些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像这样的老师怎舍得让学生课前预习了,那样一切设想不就泡汤了吗?
(3)预习要求过高,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小学生年龄小,自学能力有限。教师在布置预习时只是按照教材内容布置预习任务,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按照成人的标准要求学生。如教学《24时计时法》时,如果教师只是根据教材内容布置预习任务,有条件的学生能在家长的指导下,理解24时计时法,大部分学生根本达不到预习要求,24时计时法其实还是挺抽象的,因为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都是普通计时法,让学生一下要转个弯用24时计时法确实有点难度。如果教师让学生调查电视、广播、邮电等部门是如何表示时间的,就简单多了。这样,学生不但有能力做到,而且在调查的过程中,还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有的学生,由于家长很重视孩子的学习,只要是布置了预习任务,不是学生在自学,而是家长在讲解。这样,课堂上探究新知识的过程,学生根本不感兴趣。其实这些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只是掌握了结果,没有真正参与到整个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还有一部分学生预习时也只是看看书、做做课后练习,提前熟悉要学的内容,没能真正理解预习的内涵,使预习流于形式。还有部分学生,课后根本不预习。种种原因导致数学课前预习效率非常的低。
一、 课前预习习惯
1、现状分析:(当前,数学课前预习并不乐观,这只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教师重视程度不够。。
提到课前预习,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想到了语文的预习——查字典,分段,写段意等。对于数学的课前预习,很多教师都没有认识到预习的实际意义,没有体会到预习的实际价值,教师在布置学生预习时,常常会说:“回家把明天要学的内容预习一下。”学生由于自学能力有限,学生根本不知道老师要求他们预习什么?预习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只是简单地看看数学书,做做课后练习而已。长期下来,学生对预习敷衍了事,走马观花。这样的预习根本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使预习成为一种形式或口号。
(2)部分教师一直主张不能预习
还有一部分教师一直主张不能预习,觉得预习后,课就没法上了,学生都知道结果了,老师还教什么,于是课堂上学生对学习并失去了的探究欲望,学习的热情。我们在听课时也经常发现有的老师上完一节课,学生的书根本就没有翻开过,有时听了一节课最后才知道他这节课上的是什么,他们为的是给学生制造一些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像这样的老师怎舍得让学生课前预习了,那样一切设想不就泡汤了吗?
(3)预习要求过高,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小学生年龄小,自学能力有限。教师在布置预习时只是按照教材内容布置预习任务,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按照成人的标准要求学生。如教学《24时计时法》时,如果教师只是根据教材内容布置预习任务,有条件的学生能在家长的指导下,理解24时计时法,大部分学生根本达不到预习要求,24时计时法其实还是挺抽象的,因为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都是普通计时法,让学生一下要转个弯用24时计时法确实有点难度。如果教师让学生调查电视、广播、邮电等部门是如何表示时间的,就简单多了。这样,学生不但有能力做到,而且在调查的过程中,还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有的学生,由于家长很重视孩子的学习,只要是布置了预习任务,不是学生在自学,而是家长在讲解。这样,课堂上探究新知识的过程,学生根本不感兴趣。其实这些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只是掌握了结果,没有真正参与到整个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还有一部分学生预习时也只是看看书、做做课后练习,提前熟悉要学的内容,没能真正理解预习的内涵,使预习流于形式。还有部分学生,课后根本不预习。种种原因导致数学课前预习效率非常的低。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