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为什么不会杀死政治对手?
题目中所谓的北洋军阀,其头子就是袁世凯。据史料记载,1912年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后不久,其位置就被袁世凯给窃取了。从此以后,中国进入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期间,我华夏大地上共出现了十几位总统。包括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张作霖等。
翦伯赞先生认为,北洋军阀属于封建因素,其基本消失,要到1926年的北伐。北洋军阀之所以对敌人手下留情,不赶尽杀绝,原因有以下四个:第一,北洋军阀脱胎于封建社会,讲究忠恕之道;其次,他们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第三,他们讲究盗亦有道的原则,只抢地盘,不伤人;第四,他们要给自己留条后路。
02.北洋军阀为什么不会杀死对手?先说第一个,忠恕之道。据《中国近代史》记载,北洋军阀中的大多数人。比如说段祺瑞、袁世凯等,都以封建人才自居。他们饱读四书五经,深受孔子的忠恕之道的影响,不愿意随便杀人,以免被后人诟病(虽然事实上,他们的确被后世唾骂不已)。
其次,这些人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当年袁世凯掌权时,手下就派系林立,有冯国璋的直系、段祺瑞的皖系、张作霖的奉系等。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继续分化。但他们之间,要么是师徒、僚属关系,要么是同乡,或者甚至是亲戚关系。比如说张作霖和张勋就是亲家,张作霖、孙传芳又是结拜兄弟。所以,碍于这些复杂的身份,他们一般不将对手赶尽杀绝。
03.还有哪些原因?剩下的原因就简单了。翻开《北洋军阀史》我们不难发现,北洋军阀时期,中国的朝局更迭十分频繁。比如说冯国璋,总统只当了几个月。徐世昌也不过短短五年。这些人你方唱罢我登台,换得如此频繁,如果每一个上台的,都把前任杀了,那不出几年,北洋军阀就没人了!所以,他们只抢地盘,不杀人!这么做,也是给自己留条后路啊!
北洋军阀为啥不杀死自己政治对手
还是那句话,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北洋军阀当然会杀死政治对手啦,死在北洋军阀手上的还少吗?
先看一个最有名的“宋教仁案”
宋教仁照片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子弹从宋教仁后背射入体内,射中其右肋,斜入腹部,凶手开枪后逃逸。宋教仁在送医后抢救无效死亡。
宋教仁案的幕后黑手是谁呢?是当时的北洋军阀大头领袁世凯
袁世凯为什么要杀掉宋教仁呢?
袁世凯照片
原因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当时民国刚建立,在宋教仁的主持努力下,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国民党取得重大胜利——在众议院拿下了269席,而众议院总共也就596席;参议院总共274席,国民党又拿了123席。这在当时,国民党已经在参众两院中占据主导地位,这让大总统袁世凯不能忍,宋教仁的举止严重地危害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袁世凯试图贿赂宋教仁,但宋教仁拿了钱不办事,继续投入宣传国民党的工作之中。这就让袁世凯想要杀掉他而后快。
除了宋教仁,还有不少政治人物死在北洋军阀手里。
比如袁世凯的京畿军政联合执法处长陆建章,号称屠伯,杀戮了大量民党成员和民军将领,最知名的是辛亥元勋张振武。
再比如,冯国璋担任江苏都督,派宪兵司令陈调元在江苏捕杀民党成员数千人。
北洋士兵合影
又比如,汤芗铭担任湖南都督时,手底下杀过南社名士宁调元(三佛铁路总办)、杨性恂等人
护法战争爆发后,北洋军阀在不少地方也捕杀了一些民党成员乃至于被俘的南军将领。
再列举一下
1911年袁世凯暗杀吴禄贞,
1914年袁世凯暗杀应桂馨,
1916年张宗昌暗杀陈其美,
1918年徐树铮枪杀陆建章,
1926年冯玉祥暗杀徐树铮,
1927年西南军阀袁祖铭被周斓暗杀,
1927年郑金声被张宗昌枪杀,
1932年张宗昌被韩复渠、冯玉祥暗杀等等
总的来看,北洋军阀在杀害政治对手方面并没有什么顾忌。特别是在二次革命以后北洋系貌似一统天下的时候(即1914、1915年),北洋军阀更是大杀特杀,想杀就杀。
那为什么北洋军阀血债累累,却给后人印象不太暗杀政治对手呢?
主要是北洋军阀杀的人很多在历史上名气不大,像宋教仁这样在历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人并不多。你看看那些名字宁调元、应桂馨、陆建章等等,对于不熟悉民国史的普通大众来说是没有什么感知,也很难去深究他们是谁,为什么被杀,谁杀了他们?甚至杀人凶手也有几个人我们都不知道他的背景,他为什么要杀人,他所属的派系等等
所以,你会以为北洋军阀不杀人或是少杀人,其实他们都一样,坏得很
在北洋军阀混战期间,确实很少把对手赶尽杀绝。像张勋复辟失败以后,逃到荷兰使馆。北洋政府虽然出了一份通缉令,但是并没有真执行,后来甚至干脆取消了通缉令,还有意让他出任长江巡阅使兼安徽督军之职,只是张勋自己没同意而已。还有像段祺瑞的心腹大将曲同丰,在直皖大战中被俘以后,曹锟和吴佩孚并没有加以为难,最后也是释放了事。吴佩孚为了表示尊重,还归还了曲同丰的配刀。
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是因为北洋军阀混战参战各方都是北洋集团内部人员,大多认识,彼此之间就不大好意思痛下杀手了。以前面说的两个人为例。张勋虽然出身北洋集团旁系,但是和段祺瑞等人自晚清时就认识。段祺瑞和黎元洪府院相争时,张勋也多次站在段祺瑞一边摇旗呐喊。此外张勋和张作霖还是儿女亲家。这种情况下段祺瑞在讨逆成功以后,自然不会继续追究张勋。而曲同丰同样是北洋集团的元老,和曹锟是熟人。此外他和吴佩孚都是山东人,大家也算小同乡。因此曲同丰被俘以后,曹锟和吴佩孚也没有为难他。
其次来说,军阀混战谁也不能保证自己能笑到最后,自然希望兵败的时候也被人优待。而万一杀了人,以后他的亲朋好友前来报仇也是个麻烦事。所以一般大家都优待失败者,坏规矩的则常常没好下场。这在后来也有很多例子。像段祺瑞的心腹徐树铮杀了陆建章,结果段祺瑞失势以后,冯玉祥就以为陆建章报仇名义杀了徐树铮。还有孙传芳杀了北洋老将施从滨,施从滨的女儿施剑翘就为父报仇,暗杀了孙传芳。还有张宗昌在北伐战争时杀了俘虏郑金声,结果郑金声的老战友韩复渠就唆使郑继成为父报仇,枪杀了张宗昌。虽然这些事例都有政治斗争的原因在内,但是徐树铮等人杀死政治对手一事让别人有了借口也是重要原因。
所以在军阀混战时期,大多数人宁可点到为止,不赶尽杀绝,以便日后给自己留条退路。
其实北洋军阀并不是不杀死政治对手,只是不杀死部分政治对手而已。毕竟在北洋军阀不杀死政治对手这样的时期,发生在北洋军阀混战的时候。其实就是北洋军阀分裂出的皖系、直系、奉系这三大系,互相争权夺利而已。各军阀当中的重要人物基本都有很深的交情,自然没到赶尽杀绝的地步,为的就是给自己留条后路。毕竟没有谁能保证自己永远是常胜将军,至于其他派系的一般就没怎么幸运了。
除此之外,这三大军阀之间的军事实力当时都相差不大,想要灭掉对方自己也会元气大伤,反而容易给其他军阀带来可乘之机。所以在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们也不会杀死政治对手,毕竟到了这一步就到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地步。
北洋军阀北洋军阀是由袁世凯掌握的北洋新军当中的一些优秀将领率军组成。袁世凯当时在世的时候,北洋军阀基本由他一人掌控。等到袁世凯去世以后,北洋军阀当中根本没有人有足够的能力掌控北洋军,军中的领军人物开始以省为单位,形成割据分裂局面。虽说在名义上依然接受民国政府的支配,但基本处于占山为王,各自为政的局面。在众多的北洋军当中,主要分为直系、皖系、奉系这三大派系,至于其他的基本都是小打小闹的局面。
黎元洪跟张勋袁世凯死后由黎元洪继任大总统职位,因其手中没有太大的军权,很快就被当时掌握实权的段祺瑞推下台。黎元洪原本想让张勋进京帮忙“调停”,谁知带着五千人入京的张勋却想着复辟帝制,拥戴早已退位的皇帝溥仪复辟。复辟消息传出后,一下子就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这场复辟只历经十二天就草草结束,就连张勋都选择逃到荷兰使馆。
捉拿跟重新重用民国政府在之后发布了捉拿张勋的文书,但是不久之后又放弃追捕张勋,等到几年之后又选择重新重用张勋,这样的操作在很多人看来非常不可思议,但在北洋军中太正常不过了。比如当时为了争夺政权,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就跟以曹锟以及吴佩孚等人为首的直系军阀,展开过一场激烈的交战,最总的结果是段祺瑞为首的皖军大败,不得不退出民国政权的中心,但皖军整体的伤亡不是特别大。
此时直、奉两系为了争夺控政权,同样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大战,最终的结果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率领的奉军几乎全线溃退,只有张学良跟郭松龄统率的第二梯队有序的撤退下来,还多次阻击了敌人的进攻。直奉两方代表最后选择签订了停战条约,并以榆关为两军分界线。奉军选择撤出关外,同样没有赶尽杀绝,给张作霖后来再次入京提供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