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将造反,部下士兵都跟着反呢?

 我来答
老梁和你聊故事

2020-11-16 · 人如蝼蚁,我也要留下过往的痕迹
老梁和你聊故事
采纳数:6735 获赞数:73638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很多人的回答说明他没有带过兵甚至没做过管理者,武将要造反,凭什么?凭他对军队的掌控,时局的把握:第一,师出有名:造反要有理由,没有武将傻到要直接反对皇帝,他们都有冠冕堂皇的理由,最不济也打出“清君侧”,告诉将士国家有危难,有奸臣,大家受到不公正待遇,不发饷是朝廷有坏人,如七国之乱打的是杀晁错的旗号;宋江打的是替天行道;安禄山喊的是诛杀杨国忠。像袁术那样不识时务直接反对大汉和皇帝的造反,瞬间灰飞烟灭。

第二主将负责制: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主将对部队有绝对的掌握,如周亚夫、年羹尧、袁世凯等,部队只认将领不听君命。古代将佐靠的是战功和举荐制,没有主将的认可,功劳不能上报,将佐绝对不可能受到提拔,主将要用谁要斩谁一言九鼎,造成了军队以主将唯命是从。这也是监军制度、主将子嗣必须留京(人质)的起因,皇权忌惮将权,但是要打胜仗,又无可奈何。

第三古代讲究连坐制和效忠主人,举荐制的优势在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主将犯法下属必受牵连,下属谋反举荐之人必连带。部队中有大量主将亲属旧部和保荐之人,造反时官兵除非起时明确反对(当然也有很多造反主将被下属杀了,说明用人不当),一般战败后都要连坐,古代文臣武将都会毕生追随保举自己之人,轻易不改换门庭。所以造反时下属如果出首主将,叫卖主求荣,即使是检举谋反之事,按照古代道德观,其人也废了,为世人所不耻。第四下属不得不从:主将造反时,恩威并重,许诺事成后富贵共享,为立威直接斩杀不从者祭旗,断绝部下首鼠两端心理,此时前后都是死,不如跟着主将拼一把。

第五是把握时机,时局混乱主少国疑最易出权臣叛将,朝廷时局动荡不安,那时候有兵有地就是王,做个乱世枭雄,为子孙打个江山。一打仗将官士兵就有提拔赏赐机会,军管地方的收益,最能激起主将和部下的野心。如唐朝藩镇割据、三国各路诸侯、隋末李渊王世充等等。时机成熟下属都可能怂恿主将造反,以求富贵,如赵匡胤黄袍加身、湘军将领企图拥立曾国蕃等等。
最后有人提出用人的问题,我就画蛇添足一下,用人根本是2点,1是会识人看人,2是看上能用,用人的诀窍在于施恩与人,古今武将用兵,无非恩惠部曲,有功重赏,共赴患难,王莽董卓虽自绝于天下,然部曲愿生死与共;钟会居功自傲,以武力胁迫部将造反,事败身死。古云:彼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治天下治军管公司,天下道理无过如此。
茂干0fL
2020-11-16 · TA获得超过3583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043
采纳率:86%
帮助的人:82.7万
展开全部
中国历史上确实存在大将造反,部下也跟着造反的常态。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其实这都和个人的自身利益有关。

一般大将是统领三军的,他们和部下经常在一起,时日一长,难免就会产生了感情。

这样那些表现积极的,对大将前呼后拥的人,就会得到大将的赏识。然后大将,对那些能力出众的,比较听话的人,就会加以奖赏。

当然大将也是要去皇帝面前,为他们请赏的,这样部下才能得到皇帝的奖赏和提拔。

你看大将对部下有着升迁赏罚权,拥有这样的权利,你说部下能不听他们的话吗?大将要造反,他们敢不反吗?

还有,就是大将在打仗的过程中,排兵布阵的时候,也会对听话的人,加以照顾的。大家都知道打仗的时候,一般都是分为前后左右几路大军的。

至于哪个将领,具体在哪一路,还是有大将说了算的。

汉朝卫青带着李广打匈奴的时候,就是因为让李广打了右路军,导致了他迷路,错失了和匈奴交战的机会的。

本来李广一直都是打前路的,但是,那一战卫青想让公孙贺立功,就让公孙贺和李广换了位置。

卫青这样安排就是为了自己的私心,因为公孙贺当年救过他,是他的救命恩人。他想报恩,毕竟只有打前锋,立功的可能性才是最大的。后来李广就是因为这件事,对卫青不满,所以才选择拔刀自杀的。

你看一个大将是不是决定着一个部下的命运呢?

还有就是跟着大将造反,利益是十分的可观的。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利益大于损失的。

因为中国一直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法不责众。

一般造反失败的话,也就是把几个领头闹事的,给杀了头而已。但是,一旦成功了,那就不得了,等待他们的就是封侯拜相。

你看宋朝的赵匡胤,不就是这样当上皇帝的吗?

当年拥护他当皇帝,给他黄袍加身的人,都被他封为了高官,他们最终也如了愿,想尽了荣华富贵。

宋朝建立,赵匡胤发现了这个弊端,他就发明了一种制度。一个将领在一个地方,任职不能太久,过一段时间,就换一茬。

这样大将和士兵,就不可能捆绑在一起了。

但是,弊端随之也出来了。这样就造成了兵不视将,将不识兵的尴尬局面,这也是为什么宋朝的军队比较弱的原因。

很显然赵匡胤发明的这个制度,也不怎么成功。似乎,如何调度,都不能达到让帝王最满意的状况。

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将和士兵长时间在一起,战斗力才会爆表的。这也就有了后来的岳家军,戚家军,湘军.......,再次出现的原因。

可是,这些军队的将领,无一例外,都受过皇帝猜疑的。

综上所述,就是为何大将一旦选择反叛,将领也会跟着反叛的具体原因。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认真过好每一天LJj

2020-11-16 · TA获得超过137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9529
采纳率:41%
帮助的人:435万
展开全部
大将在军队里是具有极高的威望和影响力的,如果大将造反,部下士兵也都会跟着反,军令如山,大将拥有生杀予夺大权,不反就得死,跟着大将军一起返说不定能功成名就,也成为大将军,所以就跟着反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娱乐众生相9
高粉答主

2020-11-24 · 解答一些关于娱乐的问题!
娱乐众生相9
采纳数:2621 获赞数:642653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因为士兵都是听从将领的命令,所以大将造反他们也跟着反,特别是电视剧里面。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斜阳欲落处一望黯销魂

2020-11-16 · TA获得超过2.7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3万
采纳率:71%
帮助的人:359万
展开全部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11月14日),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庙号太祖,汉族,涿州(今河北)人。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其后郭威废汉建周,得任东西班行首,始入宦途。初三夜晚,大军于京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省封丘县陈桥镇)发生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史称“陈桥兵变”。大军随即回师京城,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由于北宋中期的笔记《续湘山野录》记载了“烛影斧声”事件,暗示赵匡胤之死是由赵光义所加害。加上赵匡胤死后,帝位非由其子继承,而是由三弟赵光义登基垂统,违反宗法继承原则,且赵光义即位后实行许多执政措施,欲盖弥彰,而皇室成员亦相继离奇亡故,使得历史上认为赵匡胤的死因并不单纯,成为千古之谜。

宋太祖赵匡胤后唐明宗天成年间(西元927年3月21日)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东关),祖籍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父亲赵弘殷,母亲杜氏。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周世宗时官至殿前都点检。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后周世宗柴荣于北征回京后不久驾崩,逝世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策略,先后灭亡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至其胞弟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时,复灭亡吴越、闽南及北汉后,方才完成统一全国大业;赵匡胤于961年及969年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期能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但事未成而逝世。976年11月14日,赵匡胤逝世,葬于永昌陵,享年四十九岁,在位十六年。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