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当仁不让于师”,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应该从两方面理解:
一方面,这句话体现了孔子把仁放在至高位置的一贯主张仁是儒家衡量一切是非与善恶的最高准则,是孔子的一种道德追求,通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这些道德标准,形成一个终极的“大同世界”,造就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任能、和谐友爱、安居乐业、美满幸福的理想社会。而具备仁的人,追求仁的人是勇者、智者,“仁者必有勇“,人人都该去追寻仁,成就仁。因此在任何时候,孔子都把仁放在第一的位置。
孔子和儒家特别强调师道尊严,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学生决不能违背老师,决不能不尊从老师,为师不尊是大逆。但是,在仁面前,师道尊严便退出,便要为仁让路;在仁面前,即便是尊贵无上的老师,也不能谦让,不能无视仁的存在,也要让位于仁。可见,仁在孔子那里是多么的至高无上,地位多么崇高。所以,这句话说的不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其核心其实就是强调仁的地位,仁的至尊,仁的至高无上。
另一方面,这句话又给我们一个启迪,那就是,在真理面前,什么都不重要仁,如同真理、正义、生命、人类至高利益、伟大的精神、崇高的思想等等,当我们面对这些的时候,其他都可以不重要,都可以退而求其次,舍生取义就是这个意思。面对真理和正义,犹如孔子面对仁,那是至高无上的,雨果说:“坚持真理的人是伟大的。“还有一首我们耳熟能详的诗:生命和爱情都宝贵,但是“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和孔子这句话表达的是一个意思。
典故说明:当仁不让于师,语出《论语·卫灵公》。意为在“以仁为己任”而寻求真理的时候,凡是不合乎仁的,必须据理力争,就是有老师在面前,也决不能迁就退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