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公子扶苏继位,秦朝会快速灭亡吗?
秦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各民族统一的王朝,只过了短短15年就灭亡了。自古以来的史学家,看到秦国这么短时期就走向灭亡,感到惋惜的同时,都努力寻找导致他快速灭亡的根本原因。其中,公子扶苏的死,也被诸多人认为,是秦朝快速灭亡的主要因素之一。
最近,本人也分享了几篇关于导致秦朝快速灭亡的文章,主要对李斯、赵高、胡亥三人做了剖析。今天,继续带着秦朝迅速灭亡的话题,探讨一下秦朝历史一个关键人物公子扶苏,他的死可以说是秦朝灭亡的转折点。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扶苏能顺利继承皇位,秦朝接下来发展会怎样,下面逐步分析。
一、连年征战和基础建设让人苦不堪言,苛政麻痹人的思想,峻法毁灭人的希望,秦始皇死之前的国家治理现状究竟如何?
公元前210年七月,秦始皇病死于沙丘,一个伟大的帝王结束了他不平凡的一生,大秦帝国从此就走向了一个未知的未来。
1.疆域人口:东起河东,西至河西、四川,北抵阴山,南达越南北部及中部一带,西南至云贵地区,总面积约340万平方公里,各民族人口约2000多万人,16-60岁成年男子约700万。
2.政治制度:取消了夏商周以来的分封制,实行了郡县制,全国设有36个郡,一个郡里有郡守(相当于省长)、尉(相当于驻防军司令)和监(相当于监察员),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皇帝任命。郡县制的推行,高度集中了中央统治的权力。
可惜,秦始皇还开创了卖官鬻爵的先河,一年闹蝗灾,他下诏书公开出售爵位,凡老百姓能够缴纳粟千石,就可以拜爵一级。拥有爵,就可以拥有"自留地、宅基地"。最低一级叫"公士"爵,最高一级叫"彻候"爵。第五级的"大夫"爵,可以担任县长级别的"县尉"。按此推断,最小的"公士"爵,就可以干村长这样的土皇帝。
这种公开卖官制度的推行,极大地鼓励和助推了社会上贪污腐败地横行,也埋下了社会矛盾的祸根。
3.经济文化:把过去六国货币,统一为秦半两,有力地促进了经济交流发展。收缴和销毁了民间兵器,把天下有钱富人尽数迁移到咸阳居住,最大化地聚集财富和控制财富流动。
为加强思想文化控制,推行了"书同文"政策,统一各国文字为秦小篆,禁止私人办学,收缴和焚烧了除秦纪之外的各国历史及民间所藏儒家、诸子百家典籍。
4.项目建设:建阿芳宫、骊山陵墓,把六国长城筑长城连接一起,在全国修建驰道、直道和五尺道,兴修水利、开凿灵渠,耗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5.人员管理:把土地与户籍挂钩,推行严厉苛刻的"仕伍连坐制",凡一家有两个男丁的必须分家立户,并按军事组织对全国老百姓进行管理,5家为伍,10家为仕,严禁迁移,互相监督检举,如有违反,10家连坐,一并处罚。
这种对人员土地严苛管理的法律,把老百姓死死地困在了土地上,国家最大化地控制了劳动力,保证了税收来源稳定。
6.严刑峻法:采用法家思想,制定名目繁多、让人毛骨悚然的法条,单是一个死刑就有"戮刑、生埋、枭首、抽肋、腰斩、破腹和具五刑"等方法。当时,有个范阳令当官十年,就杀人无数,可见整个官场是何等残暴。
二、徭役赋税严重让人无法生存,利益分摊不均导致暗流涌动,社会主要矛盾突出,火山爆发只是时间问题。
1.沉重的赋税与徭役,两个2/3,是压在百姓头上的"两座大山"。国家正常运行,税收就是保障。在商周时期赋税为1/10,但秦朝是2/3,就是每户每年生产的粮食,必须要交2/3给国家。
据统计,秦始皇三十五年,徭役方面建阿芳宫和骊山墓地约80万人,筑长城约50万人,修驰道和凿灵渠约100万人,北方蒙恬率30万部队防御匈奴,南方屠睢率50万部队控岭南、慑百越,京城及各郡部队约100万人,总合计徭役约410万人。当时,国家总人口约2000万,男子约1000万,16-60岁成年男子约700万,每年徭役总数约占成年男子的2/3。
虽然,长城、驰道和灵渠的建设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国家发展、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但是,2/3粮食上交和2/3成年男子服徭役,加上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赋税丝毫不减,百姓生存艰难可想而知。
2.政治利益分配不均,六国贵族未合理安抚。秦在灭六国以后,没有对原来六国贵族与遗臣予以合理安抚,只是粗暴地将他们政治经济上所有特权完全剥夺。
这些贵族遗臣,有很多人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且在地方拥有强大的号召力,比如项梁两叔侄和田横三兄弟等人。他们国家败了还有一定实力,新的国家得不到好处,又不甘心当普通老百姓,自然会寻找机会进行反抗。
这两大矛盾怎么解决,如果重新划分蛋糕,就会动了现在获利的集团,非一般的智慧和手腕是搞不来的。
三、秦始皇死之时的政府里几个主要人员情况。
1.左丞相李斯:实权派,皇帝助手,辅佐处理全国事务。秦始皇最后出巡时跟随,遗诏执行人。
2.右丞相冯去疾:本来按秦朝原则,是右为上的,然而实际冯去疾却不如李斯受重用。秦始皇最后出巡时,留守京城。
3.中车府令:太监,皇帝车辆驾驶员,掌管印章、奏章及文件,相当于明朝司礼监秉笔太监职务,绝对皇帝心腹,也是二世胡亥老师。秦始皇最后出巡时跟随,遗诏保管人。
4.御史大夫冯劫:冯去疾之子。协助丞相处理事务,监察百官。
5.大将军蒙恬:北方部队统帅,秦始皇最后出巡时,扶苏监军。
6.大将军屠睢:南方部队统帅,秦始皇贴身侍卫赵佗监军。
7.蒙毅:蒙恬弟弟,上卿,深得秦始皇信任。有一次,赵高犯罪,秦始皇让蒙毅依法治罪,蒙毅按律判其死罪剥夺官职,然而秦始皇又免罪并恢复原职。从此,赵高和蒙家成了死对头。
秦始皇生性多疑,且是平衡术高手。他用人是重用一个,就安排一个监督。从冯去疾和李斯的情况就可以看出,明明是排名靠前的右丞相冯去疾,反而不如靠后的左丞相李斯受重用。赵高与蒙毅的故事,也是秦始皇玩手腕的又一个例子。
四、公子扶苏刚毅果断,沉稳不足,因冒言犯谏,而被贬。
公元前212年,发生了焚书坑儒事件,秦始皇下令焚烧了从民间收上来的各种书籍,活埋了460多个儒生,并广泛宣传震慑全国百姓。同时,还处罚流放了更多人到边边关。
在此期间,长公子扶苏多次上书劝谏秦始皇,停止这种不得民心的行动,均不被采纳。反而惹怒了秦始皇,秦始皇便疏远他,派他到上郡监督蒙恬,协助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在事情处理上,公子扶苏明显沉稳不足,思想也不够成熟,既不懂得察言观色,也不懂得权衡利弊。直言敢谏值得鼓励,可是也要讲究策略。一味地直谏,是属于蛮干也解决不了问题。
另外,在沙丘之变时,李斯用假诏让扶苏自杀,他不听蒙恬劝告,而选择自杀,可见他这个人没有国家的责任概念,而选择愚蠢的服从。他可能以为秦始皇贬他到上郡协助蒙恬,就是对他失去了信心,所以才杀。由此可见,他的心里,应该是没有想要当太子的野心,也没有思想准备,就更不用提会有危机意识和防范应对措施了。
结语;扶苏当皇帝,会有什么结果。
假如,沙丘之变李斯不配合赵高,选择让扶苏继承皇位。这便得罪了赵高,更得罪了胡亥。
扶苏登上皇位,短期内可能会任用李斯,但后期一定会用蒙恬取而代之,毕竟他多年和蒙恬在一起,更信任蒙恬。同时,蒙毅也会进一步得到重用。
赵高的中车府令铁定是干不成了,胡亥的利益也会受到重大损失。这时,赵高自然不甘心,就会纠集势力,挑唆胡亥与扶苏斗,还会拉秦始皇其他儿子和一些大臣、武将介入这场权力斗争。因为,谁都明白,一朝天子一朝臣,换了天子就要重新洗牌。原来与蒙恬、扶苏这一边不和的,就会趁机聚集到胡亥、赵高这一边。
可能,扶苏的能力要比胡亥强一些,也会施行仁政治理天下,但蒙恬和赵高这两派之间的内乱肯定不可避免。扶苏上台,必会消灭赵高。赵高如被打击,定会忽悠胡亥一起上,想不乱都不行。
在扶苏执政下,民间暂时应该不会有大乱,而赵高、胡亥势力和蒙恬、扶苏势力斗争,就可能把一些将军拉进来。这种乱局的情况下,不好说,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快速灭亡不可能,扶苏的性格不够狠、太仁慈,不懂得玩手腕,那么改革就很难进行,各种乱局的最后,还是老百姓遭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