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王朝的“金匮之盟”,是历史还是虚构?

 我来答
自报调查
2020-11-12 · TA获得超过2.5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20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2万
展开全部

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皇位由其弟赵光义继承,而不是传位给自己的儿子,正史认为光义乃合法继位,是奉太后“金匮遗诏”之命行事。但后来有人对“金匮之盟”一事提出质疑,使得这一事件变得扑朔迷离。

一、金匮之盟的背景由来。

大宋王朝,因开国皇帝赵匡胤的黄袍加身得来,历经数年,国泰民安、四海威服。976年10月20日晚,太祖赵匡胤与弟弟赵光义二人在宫中喝酒,然赵匡胤突然暴毙万岁殿,年仅50岁。次日凌晨,弟弟赵光义在太祖灵前,宣布即位,违反次年改元的先例,立刻改元太平兴国,为太宗皇帝,这就是宋朝历史上著名的“烛影斧声”之谜。

因太祖赵匡胤在"烛影斧声"中死去的种种存疑,在大宋臣民的眼中,赵光义的上台是颇不光彩的。为了证明自己登基的合法性,赵光义必须寻求一个继统合法的法律依据,才能取得天下臣民的信任。因此在赵光义即位不久,就出现了“金匮之盟”的说法。

二、金匮之盟的故事传说。

“金匮之盟”,是指杜太后临终时,要求儿子赵匡胤传位给兄弟赵光义的一份藏于金匮中的遗嘱。大致内容如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六月,即赵匡胤称帝的第二年,杜太后在弥留之际,忽然传赵匡胤、赵普进宫,杜太后问赵匡胤:“我儿知不知道,为何能得天下?”赵匡胤十分悲伤,讨好似地回答母亲:"我能做天子,全是先祖与太后积功积德的结果。"杜太后听后说:“不是这样你能当天子,是因为周室国君年幼,群心不附之故。倘若周室有长君,你能当上皇帝吗?”接着又说:“你与光义都是我的儿子,将来你应当传位给你的弟弟光义,这才是确保社稷的根本!"

赵匡胤听罢,俯首承命,回:“一定照您的吩咐办。”杜太后不放心,指着宰相赵普说:“你把它记下来,不能违背我的话。”赵普当场记下了太后遗嘱,并在末尾署名“臣普记”三字,赵匡胤将遗嘱藏于金匮中,并交由细心谨慎的宫人掌管,这就是赵光义即位的合法依据。

三、历史记录与金匮之盟传说的出入。

司马光在写《涑水纪闻》时,对金匮之盟事件表述稍有不同:说杜太后要求赵匡胤“万岁后,当以次传之二弟,则并汝之子,亦获安耳”。“二弟”是指大弟赵光义,小弟赵光美(赵光义即位后,光美改名廷美),太后要求赵匡胤死后将皇位依次传给两个弟弟,只有这样做,赵匡胤的儿子才能“获安”。

在《宋史.赵廷美传》里则说:“初,昭宪太后(即杜太后)不豫,命太祖传位太宗,因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云‘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或谓昭宪及太祖本意,盖欲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赵匡胤之子)。”清人的《宋史纪事本末》则说得更具体,说杜太后命赵匡胤:“汝百岁后,当传位光义,光义传光美,光美传德昭。”

而在这一年,赵匡胤三十五岁,赵光义二十三岁,赵光美十四岁,赵德昭(赵匡胤的儿子)十多岁。

这个故事流传广,目的是证明赵光义继统的合法性,也经常用来赞颂赵匡胤没有私心。还有人指出,宋太祖赵匡胤在世时,早就有心传位给弟弟赵光义。

《玉壶清话》卷七记载:“开宝初,太宗居晋邸,殿前都虞候奏太祖说:‘晋王天日资表,恐物情附之,为京尹,多肆意,下戗吏仆,纵法以结豪俊,陛下当图之。’上怒曰:‘朕与晋弟雍睦起国,和好相保,他日欲令管勾天下公事,粗狂小人,敢离我手足耶?’亟令诛之。”李焘的《资治通鉴长编》也有这样的记载:“光义有疾病,殆不知人,上亟往问,亲为灼艾”,“间谓近臣曰:‘晋王龙行虎步,且生时有异,必为太平天子,福德非吾所及也。’”

总之,对金匮之盟这件事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各有观点和论据,而且核心内容出入较大。这是造成巨大争议的,核心所在。

四、分析宋太祖赵匡胤的年龄身体原因,对金匮之盟的质疑。

清代古文学家恽敬对盟约内容首先提出疑问,后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金匮之盟"是赵光义伪造出来纯属虚构的骗局。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张荫麟曾作《宋太宗继统考实》,认为“金匮之盟”是赵普伪造的。其理由大致如下:

建隆二年杜太后病重时,宋太祖只有三十五岁,赵光义二十三岁,而太祖长子赵德昭也已经十多岁;当时太祖身体健康,没有短寿驾崩之象,即使太祖只能再活二十年,那时,赵德昭已三十多岁,不可能存在幼主之说。杜太后猜测赵匡胤早死,幼子继位,宋朝重蹈五代的覆辙,是没有依据的。如果确如杜太后所预料,他的儿子赵匡胤会中年崩逝,杜太后所凭的经验或灵感,也未免太有超前的洞察力了。但是,赵匡胤活了五十多岁,并没有早逝,更没有面临幼子主政的局面,不符合事实逻辑关系。

按照常理来说,如果真有遗诏,赵匡胤临终前就会命人打开金匮。即使是突然死亡,宋皇后也应该知道此事,掌管金匮的宫人同样也知道此事。但偏偏是等到赵匡胤死后六年,才由赵普出来披露更是反常!

既然公布遗诏,赵光义就应该把遗诏的全文都公布出来,而不是只公布一个大概的内容,而且内容还不完全一致。何况,赵匡胤并未按照杜太后的“金匮之盟”办事,亲自将皇位传给他的弟弟赵光义,这不符合赵匡胤的行事作风。

五、分析赵匡胤,赵光义和赵普三者之间的关系,对金匮之盟的质疑。

看待历史事件,不能只看某一点,应该从全局和关键人物关系,来挖掘、剖析事件真相。通过分析赵匡胤,赵光义和赵普三者之间的关系,会发现"金匮之盟"合理性的疑点,可能属于赵普和赵光义两个人,互相利用而伪造的。

第一,赵匡胤与赵普的关系,赵匡胤创业之初与赵普君臣关系极好,赵普由建国初期枢密副使升至乾德二年的宰相。但后来赵匡胤对赵普逐渐厌恶,嫌隙也开始逐渐形成。如,赵普曾保荐某人,赵匡胤撕碎了他的奏章,赵普却糊好之后,第二天仍旧呈上,迫使赵匡胤接受。

虽然一般认为这体现了赵普的宰相风度和赵匡胤的善于纳谏,但赵匡胤的不满也再所难免。另外,赵普常提赵匡胤微贱时的小事,不免也会让已做了皇帝的赵匡胤觉得有损尊严。此外,赵普收受吴越进贡的瓜子金,陷害有隙官员等事件,也会令赵匡胤警觉到赵普的权柄太重。所以,赵匡胤晚期,赵普被罢相,已不再被重用,直至宋太祖驾崩时也没有再召见他。

第二,赵光义和赵普的关系。赵光义和赵普都是陈桥兵变的重要策划者,在宋朝建立之初,两人都得宠。但在建隆二年六月,杜太后去世后,赵光义处境就相当不妙。七月,赵匡胤解除赵光义禁军职务,只命他担任开封尹,权力大大减小。这时赵普却一再升官,到乾德二年已升至宰相,远远高过赵光义。随着时间推移,赵普渐渐专权朝政,赵光义则力图把以开封为中心的东京府经营成独立的小区域。两人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矛盾,渐渐展开了明争暗斗,冲突时有发生。后来,由于赵普的专权,遭到赵匡胤猜忌,而失势,赵光义乘机利用"权谋之士"卢多逊攻倒赵普。

赵普以他从政多年的经验,及他对赵氏家族了解,深知想命运出现转机,必须要为赵光义献上一份厚礼,而这份厚礼物要足以使他动心。于是,赵普献上了他精心设计的厚礼"金匮之盟"。

正是因为赵普伪造了这份厚礼,“上(太宗)于宫中访得普前所上章,并发金匮得誓书,遂大感悟,召普谓曰:‘人谁无过,朕不待五十,已尽知四十九年非矣。’辛亥,以普为司徒兼侍中。”赵普终于凭这份厚礼,重新回到了大宋的权力中枢。由此可以推断:“金匮之盟”是赵普导演的一出双簧戏,他和赵光义一唱一和,闪亮登场,用伪证替赵光义的即位正名,并以此达到二人双赢的目的。从以后的结果看,这一目的似乎达到了。当然,这出戏背后,还隐藏着更大阴谋,那就是赵光义要借赵普之手,除掉皇位的直接威胁者,三弟赵廷美。

结语:

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故事。“金匮之盟”,不过是利益当事人共同编造出来的弥天大谎。如果真有“金匮之盟”,为什么这么关键的东西谁也没见过?赵光义即位时,就应该公示出来,而不赵普在赵光义即位六年后才上奏,不符合事件前后逻辑。

根据五代十国的情况,杜太后从后周倒台吸取教训,她为大宋江山考虑,说过类似的话应为属实。最大的疑点是,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在他死后先后莫名其妙的死去,赵匡胤的三弟赵光美,赵光义登基后,改为赵廷美,也被赵光义害死。从此,再也没有谁,能对赵光义的皇位构成威胁。所有的竞争对手都死了,从此天下就是赵光义自己的了,还有什么理由比这个更充足。

综合来说,金匮之盟的出现,对赵光义有几个好处:

1.他继承皇位的合法性,不会受到质疑。按道理,应该是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即位才是。

2.他即位的借口,可以说是杜太后的遗嘱,虽不是赵匡胤本人的意愿,但别人也没有反驳的理由。

3.他当皇帝的来历,正大光明,其他人即使想谋权篡位,那就是逆天而行的反叛行为,不会得到天下百姓和朝廷官员的支持。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