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三桂的兵力是清军的两倍,为何还是要选择投降?
这个题目,提问者怕是没有看书?
我先说吴三桂投降之后的地位,是平西王,是藩王。他投降之前在明朝,吴三桂才是个辽东总兵,爵位是临时加封的平西伯。公侯伯子南,爵位排名大家都知道,崇祯都要亡国了,给勤王的大将都舍不得封个三等公,这样的皇帝不被灭还等什么。这是我从爵位上分析,吴三桂为什么选择投靠了满清。
当时吴三桂的军队,主要由松锦之战中明朝关宁军的残兵败将组成(关宁军主力在松锦之战中已经被清军消灭),人数大约为五万左右。其实最开始,松锦之战之后,吴三桂只剩下三万人,后来不断吸收逃回来的士兵,才慢慢增长到五万。清军这边,满洲八旗大约七八万,再加上努尔哈赤时代开始就投降过去的明军,以及蒙古八旗,加起来差不多二十万人(总共)。所以,吴三桂的军队数量只有清军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左右,何来吴三桂的军队数量是清军的两倍这一说法?
当然,军队数量太少也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原因罢了。吴三桂从根本上来讲,是一个乱世军阀,只在乎自己的利益。就当时的情况来看,李自成的那些乌合之众不见的能掀起什么大的风浪;而清军的战斗力,则是他实实在在见识过的,谁能取胜,他自己清清楚楚。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投靠最有可能的赢家,在这种军阀眼中,没什么问题。
最后,吴三桂也知道,仅仅凭借山海关是挡不住清军的。随着松锦之战明军的彻底失败,关宁防线彻底崩溃,山海关就要直面清军的冲击,显然这是挡不住的。挡不住,对于吴三桂而言,就只能灭亡。至于李自成,一没实力,二是立足不稳。最重要的是,借助一位朋友的话:吴三桂是权贵,而李自成打的就是权贵。道不同,如何为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