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到底有什么威胁?为何隋唐都想要消灭这个地方?
李世民为什么说“高句丽除了后世必有大祸”? 我国不同朝代都有异族侵略之害,只是程度大小不同,在他们强大之前有必要将其掐灭在萌芽状态吗? 我相信这样的原则。 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 没有绝对的公理和正义。 永远不变的只有国家利益。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政治家都能够理解和遵循这个原则,在处理国与国的关系时总是像孩子一样天真,像兄弟一样义气,像愚蠢的丈夫一样鲁莽。
在这方面,他们还比不上我们的祖先,强盛隋唐时期的伟大国王,有很强的洞察力和不懈的斗志。
懂一点中国史的人都知道,公元7世纪以前,在中国东北的辽河东和朝鲜北部,存在着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王国高句丽。 这个神秘王国在隋唐以前一直是中国边陲史的重要部分。 但是隋朝以后,中国中央政权的几个英文名垂史的皇帝像粉丝一样疯狂地攻击这个王国,经过四代人,终于消灭了这个王国。 高句丽之战,自古以来就被史家们骂为“不顾人民,远征劳师”,更被骂为“封建军事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隋唐封建贵族赤裸裸地侵犯弱小国家! 很多人认为是“没有必要的征讨”。 真的是这样吗?
翻开隋唐史,征高句丽之战占据了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地位,从隋文帝开始,中国招募高句丽作为国家长期战略任务坚持不懈地执行,尽管面临多次失败,有可能导致国家破家,但一代又一代的隋唐政治精英们始终是战略
看看隋唐时期为全体中国人付出高昂代价的征高句丽之战吧! 公元589年,隋文帝灭陈统一全国后,提出征高句丽作为战略任务。 他在给高句丽的敕令中说:“国王说辽水之广,长江怎么样? 高丽人,陈国有多少人? 朕若不包括育儿,王前愆责,命一将军,为什么要等很多力量! ”公元598年,高句丽王率领骑兵万余干扰辽西,隋文帝以汉王杨谅、上柱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领大军30万人,分水陆二把手进攻高丽。 王谅率陆路隋军出山海关,遇到雨季,道路泥泞,无法提供饲料,军队疫情肆虐,勉强进入辽水,无法战斗。 水路隋军由周罗喉率领,从东莱出海,前往平壤城,在海上遭遇大风,船经常沉没。 所以水陆二把手被迫归还,死者为10/89。
隋炀帝杨广继位后,更是念念不忘高句丽的患难,找借口讨伐高句丽。 公元611年,隋炀帝以高丽不服从臣礼为由,下令征讨高丽,命令天下兵卒,不分远近,集中于涿郡。 第二年正月,所有从全国报名的士卒都到达了涿郡。 全军共有113.38万人,号称200万人,统由炀帝亲自指挥。 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听,旌旗达千里,气势磅礴,历史可谓“近古出师之盛,有未有”。 3月,隋军进军辽水西岸展开。 高句丽兵据辽水把守,几天后隋军浮桥相继渡河,歼灭东岸高句丽军万余人,战胜辽东城,辽东城久攻不下。 6月,隋炀帝攻陷辽东城督诸军,同时下令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等九军共计30.5万人,越过高句丽诸城向鸭绿水进军,配合水军进攻平壤。
高句丽大将乙支文德采取引诱敌人深入的策略,边打边退,引诱隋军,使隋军疲惫奔命,宇文见官兵疲惫不堪,军中粮尽,平壤城又坚不可摧,遂不得不还师高句丽军随后乘车撤退,从四面抄录隋军。 宇文述等人一边战斗一边退却,到萨水被高句丽军横扫一半,诸军溃于一旦,退守辽东城的时间只有2700人。 右耀卫大将军的来护儿经海路进入大同江,在距离平壤60里的地方击败高句丽军,乘胜攻下精甲4万攻城,遭遇伏大败,但还不过几千人。 炀帝首次征战高句丽以惨败告终,数百万人的生命葬身辽河以东,高句丽获胜后,将数万名中国士兵的尸体构筑成“京观”,用恐怖手段威吓中国人。 公元613年、614年,隋炀帝又发动了进攻高句丽的战役。 都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