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纠正孩子的学习态度?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首先要跟他谈一谈,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了解他到底是在想什么,有些什么样的想法,然后根据他的想法来调整,就好比说,如果说孩子玩的心思要大,所以可以给他玩,用完来奖励他,只要她学得好,就可以奖励他玩几个小时之类的,同时,自己要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21-06-07
展开全部
要改变孩子的态度,必须使父母和子女在思想感情上互相沟通。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帮到大家。
一、环境影响法
态度的形成受环境的影响很大,这些影响来自于父母、同伴和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儿童对某些事物的态度和他们的父母对该事物所持的态度很相似,比如,爸爸成天喝酒、抽烟、打麻将,妈妈整日聊天、打毛线衣,却让孩子去看书,孩子自然不高兴,自然形成不愿学习的态度。
因此,改变孩子所处的环境,就可以给孩子送去新的信息和知识,改变他的认识和态度,家长要给孩子做热爱学习、勤奋工作的榜样,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气氛ꎻ同时帮助孩子选择品学兼优的同学做生活伙伴,有时,团体的规定比单纯的劝说更能获得改变态度的良好效果,因此,家长和学校老师联系,利用学校的规定、班集体的公约来教育孩子,比家长单独劝说孩子的效果要明显。
二、信息诱导法
要改变孩子的态度,必须使父母和子女在思想感情上互相沟通。沟通的方法就是通过信息进行诱导,这些信息可以由家长发出,也可以由家长邀请其他人发出。
不过,要使诱导的信息能达到说服的效果,不是有了信息就行了,还必须注意信息的可信度和信息的组织。
同样的信息,孩子信赖的,效果好ꎻ同样的信息,按不同方式先后来组织,也会得到不同的效果,只有针对孩子实际情况组织方式,效果才会好。
要提高信息的可信度,很重要的一条是信息提供者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鼓励孩子自学,请威信高的老师讲自学的方法,可以促使孩子改变不愿自学的态度,威信高的人,比父母更容易影响孩子学习态度的改变。
三、认知失调法
人在多数情况下对某件事的态度,其认知成分、看法与行为成分是一致的,因此态度也就维持不变ꎻ若两者出现了不一致,人的认识就失去协调,产生不舒服或紧张的心理,这种心理迫使认知恢复协调,一种办法是改变原来的认识及行为,即改变态度ꎻ另一种办法是维持原先的态度,但必须加上一种辩护的理由,即增加新的认知成分。例如:一个孩子认为“懒惰是没有出息的表现”,于是勤奋学习。另一个孩子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的父母没有文化也照样工作”,于是贪玩,不努力学习,这是两种不同的态度,在这两种态度中,认知成分和行为成分是一致的,因而在不出现新的信息因素的情况下,这两种态度一般是不会改变的。
这个时候,家长要改变孩子的态度,就要设法使孩子原来的认知失去协调,然后在建立新的协调时改变态度,比如,第二个孩子的父母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他“没有文化知识在生活中或工作中会遇到难以想象的苦恼和困难”,以此激起他认知上的失调,为了免除这种不协调,他们采取了上述两种办法中的一种,或者是接受新观念,改变行为,开始用功,即改变原来的态度ꎻ或者是维持原状,依然故我。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当认知失调发生后,辩护的理由越多,原来的态度越难改变,要想改变孩子的消极态度,关键是减少或驳倒辩护理由ꎻ要想稳定孩子的积极态度,就要增加辩护理由,并充分论证这些理由的正确性。
一、环境影响法
态度的形成受环境的影响很大,这些影响来自于父母、同伴和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儿童对某些事物的态度和他们的父母对该事物所持的态度很相似,比如,爸爸成天喝酒、抽烟、打麻将,妈妈整日聊天、打毛线衣,却让孩子去看书,孩子自然不高兴,自然形成不愿学习的态度。
因此,改变孩子所处的环境,就可以给孩子送去新的信息和知识,改变他的认识和态度,家长要给孩子做热爱学习、勤奋工作的榜样,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气氛ꎻ同时帮助孩子选择品学兼优的同学做生活伙伴,有时,团体的规定比单纯的劝说更能获得改变态度的良好效果,因此,家长和学校老师联系,利用学校的规定、班集体的公约来教育孩子,比家长单独劝说孩子的效果要明显。
二、信息诱导法
要改变孩子的态度,必须使父母和子女在思想感情上互相沟通。沟通的方法就是通过信息进行诱导,这些信息可以由家长发出,也可以由家长邀请其他人发出。
不过,要使诱导的信息能达到说服的效果,不是有了信息就行了,还必须注意信息的可信度和信息的组织。
同样的信息,孩子信赖的,效果好ꎻ同样的信息,按不同方式先后来组织,也会得到不同的效果,只有针对孩子实际情况组织方式,效果才会好。
要提高信息的可信度,很重要的一条是信息提供者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鼓励孩子自学,请威信高的老师讲自学的方法,可以促使孩子改变不愿自学的态度,威信高的人,比父母更容易影响孩子学习态度的改变。
三、认知失调法
人在多数情况下对某件事的态度,其认知成分、看法与行为成分是一致的,因此态度也就维持不变ꎻ若两者出现了不一致,人的认识就失去协调,产生不舒服或紧张的心理,这种心理迫使认知恢复协调,一种办法是改变原来的认识及行为,即改变态度ꎻ另一种办法是维持原先的态度,但必须加上一种辩护的理由,即增加新的认知成分。例如:一个孩子认为“懒惰是没有出息的表现”,于是勤奋学习。另一个孩子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的父母没有文化也照样工作”,于是贪玩,不努力学习,这是两种不同的态度,在这两种态度中,认知成分和行为成分是一致的,因而在不出现新的信息因素的情况下,这两种态度一般是不会改变的。
这个时候,家长要改变孩子的态度,就要设法使孩子原来的认知失去协调,然后在建立新的协调时改变态度,比如,第二个孩子的父母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他“没有文化知识在生活中或工作中会遇到难以想象的苦恼和困难”,以此激起他认知上的失调,为了免除这种不协调,他们采取了上述两种办法中的一种,或者是接受新观念,改变行为,开始用功,即改变原来的态度ꎻ或者是维持原状,依然故我。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当认知失调发生后,辩护的理由越多,原来的态度越难改变,要想改变孩子的消极态度,关键是减少或驳倒辩护理由ꎻ要想稳定孩子的积极态度,就要增加辩护理由,并充分论证这些理由的正确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