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日记是什么怎么写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数学日记就是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遇到的或者想到的都可以。
以下是一些参考
6月9日 星期一 晴转阴
下午放学时,班主任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要求大家想办法测算一次性筷子的体积,并用数学日记的形式将测算过程记录下来.这道家庭作业,表面上是一次数学实践活动,实际可能寓意更深,因为一次性筷子的使用与环保有关.
一回到家,我就静静地坐在书桌前思考这个问题.一次性筷子的形状是一个不规则的立体图形,怎样才能测算出它的体积呢?我思来想去,一会儿抓耳挠腮,一会儿摇摇头……,终于,有了一点眉目.我可以将一次性筷子放入装满水的容器中,这样容器中的水就会溢出来,溢出水的多少不就是筷子的体积吗?可是筷子比水轻,会浮在水面上,又该怎么办呢?可不可以用石头或胶布之类的东西将筷子固定住呢?我想应该是可以的,但这些办法测定起来又都太麻烦了,要是有更简便的方法该多好啊!经过冥思苦想,我终于自豪的笑了.
6月10日 星期二 晴
今天中午,我去餐馆买了一份盒饭,并特意要了几双一次性筷子准备做实验.
一回到家,想到可以做实验了,心情真有点激动,但又夹杂着几丝恐慌,我可不想让第一个方案刚一出炉就遭到淘汰.为了验证实验方案是否正确,我专门测量了筷子的长度(20厘米)、厚度(0.35厘米)和两端的宽度(分别为1.6厘米、0.8厘米).由于一次性筷子近似于梯形体,我便利用梯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来计算筷子的体积,由计算结果可知,一次性筷子体积大约为8.4立方厘米.如果实验测得的结果和我所计算的结果近似的话,那么就说明我的实验是成功的,否则,我就得另想办法.刚准备动手实验,一看实验用具还不够,所以只好等到明天了.
6月11日 星期三 晴
盼望的时刻总算到了,一放学,一路小跑地回到家里,放下书包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拿起爸爸从单位借来的烧杯.接满水后,小心翼翼地将烧杯放在盆子里,确保烧杯中的水不漏撒.接着,我用小刀在筷子上刻了一道痕迹,把筷子分成了两部分,这一道痕迹就是筷子两部分的分界线,我准备分两次来测量筷子的体积.
实验开始了,我紧张极了,心嘣嘣地跳,我拿筷子的手也不时发抖了,但我尽量克制住这种激动的情绪.我将筷子缓缓插入烧杯里,尽量不让筷子晃动,否则溢出来的水就太多了,测定结果就会不准确.当第一次将筷子的一部分插入烧杯中后,看到烧杯中的一些水溢到了盆里.烧杯再装满水后,又将筷子的另一部分插入其中.最后,我将两次溢到盆里的水倒入另一有刻度的烧杯中,这样就得到了筷子的体积.
结果,我失败了.实验测得的筷子体积只有3立方厘米,跟我计算的筷子体积相差甚远.起初,我还有些不相信,经过反复思考,我终于明白了失败的原因.原来是因为烧杯的口径太大了,即使烧杯没有装满水,人的视觉也会看成是装满的,加之筷子的体积又太小,且烧杯的刻度又过大,导致了实验结果的偏差.因此,我得改进改进实验方法才行.相信我会成功的,不是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吗?
6月12日 星期四 晴
自从第一次实验失败后,我就捉摸改进的方法,可是就是想不到一种简单可行的办法.这天中午,爸爸,妈妈有事没有做饭,于是我们决定到外面吃饭.
到餐馆点了菜后,妈妈为了不让我等烦,特地点了一杯果汁.果汁一上来,我就大口吸了几下,妈妈害怕我将果汁喝完,没有胃口吃饭,便叫我少喝果汁.菜还没有上,我觉得自己无所事事,便想到了吹泡泡,于是我就把果汁瓶里的吸管拿起来,对准水面吹了几口气,水面就起了几个泡泡,瞬间,我想到刚才我拿杯子里的吸管时,水面下降了一点,我突然有了办法,快乐极了,食欲大增,今天吃了好几碗米饭,还嫌不够.
6月13日 星期五 晴
今天中午,为了能把筷子体积测得更准确,我叫爸爸从化学室拿了一个细长的量筒,刻度单位更小,每个单位只有1立方厘米.此时,我似乎感觉到了胜利在向我招手,真可谓万事具备,只差动手实验了.
首先,我用铅笔在一次性筷子上划了一道分界线,将筷子平均分成两段,并用水浸泡,以免筷子在测定过程中洗水.随后,将筷子插入量筒中,并用滴管将水滴入量筒中,让量筒内的水涨到筷子的分界线上,记下量筒内的水位刻度(38毫升)后,将筷子从量筒内取出,再记下量筒内的水位刻度(34.5毫升),前后两次水位刻度之差就是这一部分筷子的体积,即3.5立方厘米.用同样的方法,我又测量了筷子另一部分的体积是5立方厘米,两次测定结果相加得到这双筷子的体积为8.5立方厘米.当我得到这个结果时,我兴奋地叫了,此时的我是多么自豪、多么骄傲啊!
接着,我又按每人一天使用3双计算出了我们学校(1500人)及全国(12亿)一年消耗的一次性筷子量,分别是13.96立方米和11169000立方米.结果使我大吃一惊,每年竟有这么多的木料做成一次性筷子被浪费了,真是太可惜!在此,我呼吁在校的同学,不!是全国人民,也不!应该是全世界的每个人都不要再使用一次性筷子了,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我们的森林资源,使我们共有的地球环境更加美好,让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呼吸到干净、清新的空气.
以下是一些参考
6月9日 星期一 晴转阴
下午放学时,班主任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要求大家想办法测算一次性筷子的体积,并用数学日记的形式将测算过程记录下来.这道家庭作业,表面上是一次数学实践活动,实际可能寓意更深,因为一次性筷子的使用与环保有关.
一回到家,我就静静地坐在书桌前思考这个问题.一次性筷子的形状是一个不规则的立体图形,怎样才能测算出它的体积呢?我思来想去,一会儿抓耳挠腮,一会儿摇摇头……,终于,有了一点眉目.我可以将一次性筷子放入装满水的容器中,这样容器中的水就会溢出来,溢出水的多少不就是筷子的体积吗?可是筷子比水轻,会浮在水面上,又该怎么办呢?可不可以用石头或胶布之类的东西将筷子固定住呢?我想应该是可以的,但这些办法测定起来又都太麻烦了,要是有更简便的方法该多好啊!经过冥思苦想,我终于自豪的笑了.
6月10日 星期二 晴
今天中午,我去餐馆买了一份盒饭,并特意要了几双一次性筷子准备做实验.
一回到家,想到可以做实验了,心情真有点激动,但又夹杂着几丝恐慌,我可不想让第一个方案刚一出炉就遭到淘汰.为了验证实验方案是否正确,我专门测量了筷子的长度(20厘米)、厚度(0.35厘米)和两端的宽度(分别为1.6厘米、0.8厘米).由于一次性筷子近似于梯形体,我便利用梯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来计算筷子的体积,由计算结果可知,一次性筷子体积大约为8.4立方厘米.如果实验测得的结果和我所计算的结果近似的话,那么就说明我的实验是成功的,否则,我就得另想办法.刚准备动手实验,一看实验用具还不够,所以只好等到明天了.
6月11日 星期三 晴
盼望的时刻总算到了,一放学,一路小跑地回到家里,放下书包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拿起爸爸从单位借来的烧杯.接满水后,小心翼翼地将烧杯放在盆子里,确保烧杯中的水不漏撒.接着,我用小刀在筷子上刻了一道痕迹,把筷子分成了两部分,这一道痕迹就是筷子两部分的分界线,我准备分两次来测量筷子的体积.
实验开始了,我紧张极了,心嘣嘣地跳,我拿筷子的手也不时发抖了,但我尽量克制住这种激动的情绪.我将筷子缓缓插入烧杯里,尽量不让筷子晃动,否则溢出来的水就太多了,测定结果就会不准确.当第一次将筷子的一部分插入烧杯中后,看到烧杯中的一些水溢到了盆里.烧杯再装满水后,又将筷子的另一部分插入其中.最后,我将两次溢到盆里的水倒入另一有刻度的烧杯中,这样就得到了筷子的体积.
结果,我失败了.实验测得的筷子体积只有3立方厘米,跟我计算的筷子体积相差甚远.起初,我还有些不相信,经过反复思考,我终于明白了失败的原因.原来是因为烧杯的口径太大了,即使烧杯没有装满水,人的视觉也会看成是装满的,加之筷子的体积又太小,且烧杯的刻度又过大,导致了实验结果的偏差.因此,我得改进改进实验方法才行.相信我会成功的,不是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吗?
6月12日 星期四 晴
自从第一次实验失败后,我就捉摸改进的方法,可是就是想不到一种简单可行的办法.这天中午,爸爸,妈妈有事没有做饭,于是我们决定到外面吃饭.
到餐馆点了菜后,妈妈为了不让我等烦,特地点了一杯果汁.果汁一上来,我就大口吸了几下,妈妈害怕我将果汁喝完,没有胃口吃饭,便叫我少喝果汁.菜还没有上,我觉得自己无所事事,便想到了吹泡泡,于是我就把果汁瓶里的吸管拿起来,对准水面吹了几口气,水面就起了几个泡泡,瞬间,我想到刚才我拿杯子里的吸管时,水面下降了一点,我突然有了办法,快乐极了,食欲大增,今天吃了好几碗米饭,还嫌不够.
6月13日 星期五 晴
今天中午,为了能把筷子体积测得更准确,我叫爸爸从化学室拿了一个细长的量筒,刻度单位更小,每个单位只有1立方厘米.此时,我似乎感觉到了胜利在向我招手,真可谓万事具备,只差动手实验了.
首先,我用铅笔在一次性筷子上划了一道分界线,将筷子平均分成两段,并用水浸泡,以免筷子在测定过程中洗水.随后,将筷子插入量筒中,并用滴管将水滴入量筒中,让量筒内的水涨到筷子的分界线上,记下量筒内的水位刻度(38毫升)后,将筷子从量筒内取出,再记下量筒内的水位刻度(34.5毫升),前后两次水位刻度之差就是这一部分筷子的体积,即3.5立方厘米.用同样的方法,我又测量了筷子另一部分的体积是5立方厘米,两次测定结果相加得到这双筷子的体积为8.5立方厘米.当我得到这个结果时,我兴奋地叫了,此时的我是多么自豪、多么骄傲啊!
接着,我又按每人一天使用3双计算出了我们学校(1500人)及全国(12亿)一年消耗的一次性筷子量,分别是13.96立方米和11169000立方米.结果使我大吃一惊,每年竟有这么多的木料做成一次性筷子被浪费了,真是太可惜!在此,我呼吁在校的同学,不!是全国人民,也不!应该是全世界的每个人都不要再使用一次性筷子了,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我们的森林资源,使我们共有的地球环境更加美好,让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呼吸到干净、清新的空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