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时候,将领们为什么会乖乖交出兵权?
赵匡胤这个典故在中国一直被传为一段佳话,被人们所歌颂,所赞扬。但我们得弄明白这个被赞扬的主体是谁,是赵匡胤,而不是那些解甲归田的将领。
也就是说,这些开国功臣们交出兵权并不是因为他们高尚,而是因为赵匡胤仁慈。可别忘了赵匡胤是怎么夺下天下的,又怎么坐上皇帝这把龙椅上的。赵匡胤作为后周的节度使,禁军总将领,他发动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这也算是犯上作乱得下的天下吧,他不造后周的反,他怎么当上皇帝的呢。
同样的道理,赵匡胤知道拥兵自重的危害,他自然不可能让自己手下能征善战的将领们在自己身上故技重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帝王不得不考虑这些问题。
其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像刘邦、朱元璋一样,给这些功臣们定罪,找理由杀掉。但赵匡胤没有那么做,他是好言相劝,告诉他们利害关系,给他们足够多的优厚待遇。这就体现出了赵匡胤不同于刘邦和朱元璋的性格特点,宅心仁厚肯定算不上,但起码他还是念这些战友情的,还是有人情味的,没有对他们赶尽杀绝。
至于说这些将领们都手握兵权,他们要合起伙来把赵匡胤干掉可不可能?基本上不可能,首先宋朝刚刚建国,赵匡胤作为开国皇帝威信很大,当时这些将领不能够确定能否得到其他将领的支持,如果不能和其他将军形成串联,自己就会孤立无援,如果别人都站在赵匡胤这一边,给他高密,那造反肯定被镇压,想都不用想。其他人会不会响应自己,每一位将领心里都没数,这种不确定性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并且赵匡胤肯定也是做过两手准备,你同意,那么好,荣华富贵享之不尽;如果不同意,当场伏兵四起,直接干死。。这就不是杯酒释兵权了,就变成了鸿门宴了。
并且赵匡胤给出的条件也不是不能接受。与其手握重兵被皇帝猜忌,不如分得良田万亩,家财万贯,这辈子享受国家俸禄,衣食无忧,岂不美哉。免得每天提心吊胆,说不准皇帝哪天睡不着觉了,随便按个罪名给自己害了,那最后什么都得不到。
所以,事情因赵匡胤不放心手下将领而发生,然而在这个过程当中赵匡胤的做法又很有人情味,另一方面,将领可以说都很识趣,就很轻松促成了这次杯酒释兵权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