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联影医疗,他们在想什么?
关于联影医疗,他们在想发展吧。
本土医疗器械公司联影医疗科技公司(下称“联影”),正成为中国高端医疗设备生产领域的一张国际名片。7月14日,在位于上海嘉定区的联影医疗科技公司内,中国青年报记者见到了自称“不太会说话”的联影联席总裁张强。
“我们是一群比较傻的人,在只有20%成功可能性的情况下,就出来干了”。联影的核心创始人团队有11人。2011年至今,他们在国产高端医疗设备领域投入巨大。在回到上海以前,他们有的在德国。
有的在美国,有人在跨国公司当高管,有人在知名大学担任终身教授,生活安逸却都有着一颗不安分的心。“同样一台设备,在美国卖100万美元,到了中国却要200万美元,甚至更贵。”从业多年来。
张强深谙医疗器械领域的潜规则,“一些跨国公司的技术确实是全世界最高端的,但这种高端技术,到底是不是值那么多钱,谁也不知道,高端不等于高价。”高端医疗设备长期依赖进口,是中国医疗界最大的“痛点”。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以两倍甚至更高价格进口的医疗设备,直接增加了中国患者的医疗负担,做一次CT、一次核磁共振,动辄数百元、上千元。第一台国产X光机主要设计师之一的杨午,曾激动地说。
“每年的医疗器械展,80%以上都是国外产品,我们自己的产品在哪里?”放射学专业,是一个对设备高度依赖的专业。这个专业的研究要上一个台阶,科学家们必须找到全球最顶尖的设备。但在过去几十年。
受制于研究经费有限等因素,很多国内放射学专业的学者失去了深入研究的机会。造一台“中国人自己的”CT、核磁共振设备、PET/CT,谈何容易。这一领域长期被少数跨国公司垄断,以至于在听说联影完全通过自主知识产权造出了性能更加优越。
价格更加便宜的设备时,老外完全不敢相信。联影的出现,让老外大跌眼镜。他们一边对中国人的所作所为高度警惕,一边忙着制定自身产品的降价措施。据悉,在联影的CT、乳腺机、核磁共振设备、PET/CT问世以后。
国外同类产品在中国都开始轮番降价。如果不信,你就来看看联影的产品。它生产的1.5T标准孔径磁共振设备,比进口同类产品节省扫描时间;它的CT设备,分辨率达到2.7mm,是业界所有16层CT中的佼佼者,而这台机器对人体的辐射剂量大大低于进口同类产品。
世界公认最难做的PET/CT,此前市场上其他产品的临床最高分辨率为4.3mm,联影做到了2.8mm,这1.5mm的提升对早期临床病灶的发现能起到关键作用。
国产货不仅性能卓越,而且价格更便宜,联影产品的价格普遍只有进口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二左右。如果这还不够,那就再来看看联影产品的外观。联影设计创新中心总监俞晔珩告诉记者。
联影的MI、MR、CT、DR四大产品线的7款产品获得了世界工业设计最高奖——德国iF工业设计奖和“红点”奖。今年5月的CMEF(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上,德国一位知名设计师,多次前往联影展台参观。
并感慨“我不得不承认,你们的设计真的很棒”。因为是国产货,维修成本也降了下来。就在几天前,张强还接到安徽一家医院院长的电话,对方想让联影帮忙维修一台进口X光机,“一块板子坏了”。找原产厂家来修。
仅硬件更换报价就要40万元,外国工程师“出诊费”另计。张强说这是“天价”,联影帮忙换块板子远花不了那么多钱。让一家国内企业去修进口货,在过去,对中国的医院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不是医院不愿意“冒险”。
而是压根儿就找不到会修的企业。尤其在高端医疗设备领域,不要说没什么企业,就连资深一些的中国工程师,都很难找。张强说,2011年联影刚创立时,吸引了很多名校的高材生进来,这些年轻人拿着比在外企低得多的工资。
也愿意加盟,“为的就是有个中国人自己的平台,搞创新、突破”。目前,联影的员工平均年龄只有28岁。2000多名员工中,有100多人在海外各有成就,却决定回来。他们几乎都是“高知”——一群“傻傻的”。
愿意为20%成功可能性放手一搏的“高知”。但据中国青年报记者了解,这群“联影人”的目标,远不只是打破高端医疗设备产业由国外企业垄断的局面,他们另一个“更接地气”的愿景是——缩小中国城乡医疗条件的差距。
解决中国人“看病难”的老大难问题。7月3日,联影—嘉定区域影响中心远程会诊中心正式启用。这个中心,试图连接上海嘉定区所有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远程诊断”“远程教育”“远程会诊”与“远程服务”。
帮助百姓实现“大病不出区,小病不出社区”。据悉,未来这一模式将在全国其他地区推广,惠及越来越多的民众。
2024-07-24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