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萎缩怎么办?
引起小脑萎缩原因:一类是生理性改变,随着年纪的增长,小脑开始老化,从而出现小脑萎缩的情况。另一类是非生理性改变,比如外伤导致小脑损伤,继而开始出现萎缩的情况。脑梗塞、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导致脑组织、脑细胞、脑神经等受损,也会出现小脑萎缩。还有癫痫、一氧化碳中毒、小脑肿瘤等等原因,都会导致小脑萎缩。还有一种和生活习惯有关,比如长期饮酒、酗酒,对整个脑部都会造成极大的伤害。脑部损伤是不可逆的,从而出现不仅仅小脑萎缩,而是整个脑部萎缩的情况。其他比如抽烟、生活不规律、经常性熬夜、睡眠减少等等,都会对脑部造成损伤,从而出现小脑萎缩的情况。
对于目前的医学水平而言,没有任何特效的治疗能够逆转已经产生的小脑萎缩或让小脑萎缩复原。
目前小脑萎缩治疗方法有:
1、针对小脑萎缩患者病因的治疗,比如可以通过控制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来减少一些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从而减少小脑萎缩的症状;
2、对症治疗,就是针对患者小脑萎缩症状方面的一些治疗,如小脑萎缩的患者会出现共济失调,走路不稳,容易摔跤,可以针对共济失调采用目前可以缓解共济失调的症状的药物,以及语言功能的治疗,有部分药物可以缓解;
3、一旦患者出现小脑萎缩的症状,病人出现共济失调、卧床、讲话不清,可以采取对症治疗,帮助病人进行步态的训练,通过康复来训练语言功能、吞咽功能这些情况,所以小脑萎缩目前的治疗主要是一个综合方面的对症治疗。
在中医上小脑萎缩共济失调统称为痿症, 共济失调实为气血两虚,肝藏血,肝失所养,则精神抑郁,郁郁寡欢,眩晕,手足震颤等;肢体关节失于濡养,则导致肢体麻木、关节屈伸不利等。肺生气,气是构成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具有温熙、推动、固摄、防御、气化等作用,气虚是指元气损耗、功能失调、脑髓功能衰退的病理状态。
小脑萎缩共济失调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先天禀赋不足或者后天失养,或肺脾肾的功能失调而至气生成不足;也可因劳倦内伤,久病不复等而致。元气亏损,不能上荣于脑,则其正常功能不能发挥,可导致多种脑病的发生,脾气虚,上气不足,浊阴踞空,可致头痛、失眠健忘、反应迟钝、站立不稳、行走摇摆等。肾虚则脑髓失充,筋骨失荣而致萎蹙;肾虚及肝,肝主身之筋脉,筋膜干则筋急而挛,;肝病及脾,脾主身之肌肉,脾虚发为肉痿。中医认为共济失调的发生原因十分繁杂,常常涉及多个脏腑而又相互传变影响,同时外界病邪乘势入侵而成,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结果。
中医对“痿证”早在2000年前即有较深刻的认识。《黄帝内经》设《痿证》专篇,对痿证的病因病机作为较为系统详细的描述,提出了“肺热叶焦”为主要病机的观点和“治痿独取阳明”的基本大法,并根据病因影响脏腑的不同,分为脉痿、肉痿、骨痿、筋痿、皮臂等五痿,并认为痿证主要与肺胃肝肾四脏有关。
益脑健步汤治疗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应辨别虚损脏腑,佐以疏风、清热、散寒、化湿、理气化瘀通络为基础。结合《黄帝内经》中肺热叶焦、治痿独取阳明等基础大法,重新整合创新成《益脑健步汤》。
益脑健步汤有三补:
一补:补脾——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主、 统血,为根、为本,古有治脑先治脾的说法。
二补:补肾——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 若肾精不足生髓无源,精枯液竭,致髓海空虚,脑失所养,所以治则补肾生精、生髓。
三补:补脑——脑为人体元神之府,髓之海 古有补脑即“修仓补道”之说法,即现代医学所说的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和耐氧能力,改善微循环,促进脑血运行,营养脑细胞,改善脑神经功能,提高神经细胞免疫力。
小脑萎缩共济失调各阶段症状表现:
初期症状表现:
1、走路犹如喝醉酒(眩晕感)。
2、动作反应较不灵活,提重物有困难。
3、上下楼梯双腿不协调,肌肉僵硬,无法精确完成某些特定动作,如跑步、爬山、打球等。
4、静止站立时,身体会前后摇晃,端水时容易溅出。行走时容易撞到墙上或门框上。
5、眼球转动有障碍,无法快速转移目标。
6、辨别距离能力不良,如打不到乒乓球。
中期症状表现:
1、四肢、肌肉不协调感加重,运动失调现象明显。
2、无法控制姿势与步伐,状似企鹅行走;摇摇晃晃,两腿微张或剪刀步,无法保持平衡,无法长距离行走,无法跑步,上下楼梯困难,走路时身体无法灵活调整。因此,容易摔跤。
3、舌头打结、说话不清楚,写字有困难,吃东西或喝水时容易被呛。
晚期症状表现:
1、说话极不清楚,无法控制音调,甚至无法言语,写字无法辨认,吞咽困难。
2、无法站立,甚至无法坐起,需靠轮椅代步,或卧床在床,生活无法自理。
3、如果大脑或周围神经受到波及,则病人智力会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