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马里奥普佐本人说《教父》本身没有什么文学价值?
从商业角度看,这部书的确很成功,不但蝉联纽约畅销书冠军数周,而且给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声誉与收益。但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并无创新之处。
题材是通俗小说,手法是现实主义,叙事方法是普通的直叙加插叙(这在当时是很常见的叙事手法),人物形象是常见的美国文化里反抗社会的街头英雄,主题也是典型的美国街头文化。可以说,本书对美国文学发展的最大贡献,无非是鼓励了更多黑帮小说出现。
从写作本身来看,作者文笔平平,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都是平铺直叙,缺乏闪光点,以至于我高一时候第一次听本书原版有声读物,竟然毫无压力。
对一些本来可以深入挖掘的地方,比如迈克尔决定回归家庭时候的心理活动,比如凯·亚当最后决定接受考利昂太太的身份时候的心理变化,以及最重要的催生街头文化,黑帮文化的根源,都仅仅是一笔带过。因为这些是严肃文学才需要的,一般读者不会喜欢。
这本书的成功,更多是这个故事本身的精彩,作者叙事手法的通俗易懂,迎合了普通民众对社会的反叛心理,再加上美国战后通俗文学的爆炸式发展使然。
相对于《教父》电影在影史上的意义,原著在美国文学界(不是畅销小说界)的地位并不高。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故事框架,即“家庭突遇变故,雄心勃勃的长子死亡,原本没有野心的次子被迫挺身而出”,这种故事框架后来被很多小说,影视剧套用,最典型的就是小说《冰与火之歌》中的史塔克家族。
事实上,马里奥·普佐本身是个很有追求的作家,他前期的作品《黑色竞技场》和《幸运的朝圣者》,更多是反映小人物在大时代背景下的苦难生活,对于犯罪行为是持批判态度的。然而这带给他的除了华而不实的声誉,就只剩下挫折与贫穷。
《教父》就是作者穷困潦倒下为了糊口被迫迎合读者写出的作品,没想到反而大获成功。打个不一定恰当的比喻,就相当于一个科班出身嫉恶如仇的演员,却要靠着三级片走红。
遗憾的是,《教父》成就了普佐也限制了他的发展。扑面而来的金钱和荣誉蒙蔽了他,曾经的穷困潦倒,也使他再也没有勇气走严肃文学的道路。
之后他的作品,无论是试图给黑帮文化追根溯源的《西西里人》《波吉亚家族》,还是沿袭《教父》主题的《最后的教父》《第四个K》,在写作手法,人物塑造,思想深度上都乏善可陈。
就连这些故事本身,在《教父》带动的犯罪文学浪潮中都不再具有闪光点。尽管普佐缺少改变现实的能力与勇气,但他至少有承认现实的自知之明。跟他真正想写的严肃文学相比,《教父》注定是,也只能是一本上不了台面的畅销小说。
2024-08-05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