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孔乙己》

 我来答
刚阳文化
2022-07-27 ·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19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33万
展开全部
鲁迅先生写的33篇小说中,他自己曾说,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的是《孔乙己》。为什么众多作品中,唯独最喜欢这篇小说呢?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篇小说,在《孔乙己》这堂课上,我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紧紧围绕着情节、人物、环境,以便更好地带领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这堂课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理清小说的情节。直接描写孔乙己的段落有:酒客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4段);酒客讥笑孔乙己没有进学(6段);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7段);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吃(8段);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11段)。插叙部分是第五段与第十段。作者由现实到历史,由店内到店外,使用插叙,精巧而宏博的情节,通过一个十二岁的小伙计,将前后几十年的事件贯穿起来。

其次,分析人物形象。作者通过夸张放大的细节描写,勾勒人物的漫画是肖像;巧妙设计对话,反复暗示人物性格,命运呈现人物性格;以强烈的对比呈现人物的悲剧,暗示人物命运。这样,这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孔乙己,鲜明生动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接着,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为什么鲁迅在小说的开头部分洋洋洒洒,写了那么多呢?看似轻描淡写,其实大有深意。常规的酒店:曲尺形柜台,短衣帮,长衫主顾,另类的孔乙己等,交代了小说的时代背景。

最后是小说的主题的探讨。孙伏园在《鲁迅先生二三事》中说:“《孔乙己》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对于苦人是同情,对于社会是不满。”孔乙己存在的全部价值只是“十九个钱”。当“十九个钱”从粉板上拭去时,他便从那冷酷的社会上消失了。我们的教参中,一直这样说,孔乙己是被封建文化、封建教育毒害而死的,是被罪恶的封建社会所吞噬的。

确切地说,孔乙己的悲剧原因既有社会原因,又有自身原因。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阶段,当科举成为个人“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时,读书人只要能一登龙门,只能身价十倍。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成了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另外,他自身也存在很多原因: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接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小说通过通过细节,刻画这个可笑、可怜、可悲的孔乙己。孔乙己引以为傲的读书人身份的一点点地被剥去,他的所谓的一点点“优势”的最终丧失殆尽,失去了人的尊严。

作者写孔乙己周围的人物,以乐写哀,倍增其哀。使小说超越了个人悲剧的范畴,揭示出更广泛的社会悲剧意义。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