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体无这句话出自
出自《王弼传》。
王弼的"圣人体无"就是和"无"建立感和应,让"无"内化于生命之中,并作为修正生命的准则。万物和谐共处而又蓬勃生长,都是"无"之用的外在显露,从万物的蓬勃生长中可以直接体悟到"无"的神妙。
从"圣人体无"到"体冲和以通无",王弼的主要目的是要开拓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为当时士人树立起精神信仰,这一信仰就是"道",是"自然",是"无",也就是和天地合德。
王弼“圣人体无”的答语在当时曾经语惊四座,冠绝群伦,成为正始时期儒道关系的新阐释。王弼融合儒道两家的异同,提出圣人“体无”的观点,因此而使孔圣与玄性相联。
王弼对“无”的阐述,主要见于他的《老子》注中。王弼所论之“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即“以无为本”与“以无为用”。“以无为本”的“本”类似于我们所谓的“本体”和“本源”,是万物形成与存在的来源和根据: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
延展解析:
王弼在讲到圣人之道德与政治实践时,多以“自然”为用。“自然”、“无为”是与“无”相应、由“无”而产生的,“以无为用”,即是因任自然,无为而治。这是王弼在注释《老子》思想的基础上,自己形成的关于“无”的论说。
摘要:
王弼的圣人观中最重要的观点是“圣人体无”与“圣人有情”。“体无”突出了圣人的玄性,“有情”则彰显了圣人的人间性。“无”为体,“情”为用,“无”是“自然”,“情”亦是“自然”,体与用的圆融,恰在于此。
在王弼的圣人观中,体现的是魏晋士人将文化正统与价值追求融合的努力。外儒内道所导致的结果是,对圣人的关注由外在转到内涵,“圣人”不再是只有公共意义的摆设,而是活生生的有情有性的个体。这是王弼的独创,也是时势使然。